大世界的“小人物”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威海的发展也是一年一个样。去年出国一年,再回到威海,去“大世界”想逛逛那里的小吃街,看看相识的朋友。不想这里已是人去“街”空,原来那排热闹的小吃摊点已经不见了,变成了宽敞整洁的马路。往日的朋友也不知了去向,只给我留下了那段有意思的回忆。
我说的小吃街,原本在”大世界“北,古陌路上。一开始没有固定摊位,而且”营业“时间是每天十一点半到一点半。那时只要一到十一点半,从马路对面的胡同里就会一下“冒”出若干辆各式各样或新或旧的三轮车,像冲锋一般,迅速“占领”自己在“城管”那交了管理费”号“下的位置。火速展开家当,开始大声招揽顾客。因为时间一到,城管会准时来人监督你收摊。所以,对大家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每个人都会充分利用这一段时间的每一分钟。
后来,城管在这一段路上设立了十几个固定摊位,大家的条件有所改善,营业时间也长了。空闲时间还能打打麻将、扑克什么的,打发一下时间。
在这条街上谋生活的,算得上是真正的”小人物“。最明显的特点,基本上没人知道他们都姓甚名谁,他们自家经营什么,哪里人就成了他们各自的”代号“。从南头到北头,大约是什么”韭菜合子“、”麻辣烫“、”炒粉“、酸辣粉”之类。如果经营“项目”重复,那也难不倒咱们聪明的中国人。按“地界”划分,照样清清楚楚。比如“老湖北”、”小四川“、“小新疆”等等,总之一人一“号”,绝不会有错误。
每到中午“饭口”,高声揽客的各种嗓音就“灌”满了小吃街,其间还夹杂着互相“照顾”生意的喊声:酸辣粉一份,送我家来!麻辣烫两碗,钱我收了,赶紧端过来!炒粉家的,你快点行不?虽说大家的声音有点高,简直就是噪音。但在这高声大气的背后,却透着彼此间的关照和热情。顾客们置身其间,也会被感染得高高兴兴,真是既饱了口腹之欲,又换了一副好心情。
不过也有郁闷的时候。由于这里的人员流动性太大,管理者也摸不清记不住谁叫什么。他们只好根据面孔和经营项目,大致分辨一下谁是谁。
有一次,城管人员召集大家开会,查了一下人数,好像不太齐。可他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这没来的人叫什么。憋了半天,说出一句:“鸡骨架”呢,“鸡骨架”来了没有?实际上,有点矮胖的“鸡骨架”老板娘就站在人群后面,只是这领导没看见。可领导已经发问了,这“鸡骨架”老板娘即便心里再别扭,也不好驳了领导的面子,只好委委屈屈地回了一句:“鸡骨架”来了,就在这呢!逗得全体哄堂大笑。
为此,这“鸡骨架”老板娘难过了好几天,有事没事就叨咕:咱们也太渺小了,小的连名字都被省略了,只剩下一个他娘的什么“鸡骨架”!
的确,和那些“功成名就”的人相比,小吃街上的“小人物”们就像尘土里的一粒沙,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了他或她的存在。但是他们的存在,才是我们老百姓最生动、最现实的写照,才是我们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让我们记住那些可爱的“小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