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元宵节
有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的味道还没散尽,元宵节就携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风风火火的如约而至,看到大街两旁挂起的大红灯笼而增添的喜庆气氛,不由感叹元宵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入老百姓的心中。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我查阅资料得知,是汉武帝宠臣东方朔为了帮助一个叫“元宵”的宫女与父母相聚而想出的一个点子。有一年春节过后,汉武帝命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东方朔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要投井,就急忙上前询问。原来,这个宫女叫元宵,自进宫后就没有和家人见面,每到春节更加思念父母。她想,活着不能给双亲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后非常同情,就设计让她和家人团聚。东方朔出宫后,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但每个人所占签语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时之间长安城里恐慌四起。汉武帝得知后,连忙请来东方朔问计。东方朔假意想了想说:“这是火神降灾人间,听说火神最爱吃汤圆,宫女元宵不是汤圆做的很好吗?正月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给火神吃,然后再传谕京城家家户户做汤圆,敬奉火神,同时允许臣民在十六晚上挂灯、燃放鞭炮、烟火,城外百姓也可进城观灯”,汉武帝听后传旨按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晚上长安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宫女元宵也终于和双亲得以团聚,此后,汉武帝便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做汤圆供奉火神,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正月十五日叫做元宵节。至于故事的真实与否,已无法考证。但老辈人认为正月十五吃了元宵才算过完年,也是我们当地传承下来的习俗。
童年的元宵节也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那时过元宵节是没有元宵可吃的,至于元宵是什么样子,我没有见过,只是在正月十五日的早晨美美的吃上一顿饺子就算丰盛的元宵节大餐了。不知那一年我第一次吃元宵,把白白嫩嫩的元宵煮熟后盛到碗里,美美的吃上几个,带着花生仁的馅顺着嘴角流出来,甜滋滋的,再喝上一碗浓稠的元宵汤,香香甜甜的滋味甭提多好喝了,那种感觉至今难忘。到了夜幕降临,孩子们陆续地从家里跑出来,各自挑着用粗粗的铁丝轧制而成的灯笼,里面点上蜡烛,在夜色里欢呼着,嬉戏着,欢快的歌谣声唤醒了宁静的夜晚;正月十五放鞭炮是孩子最高兴的时刻,在那个物品匮乏的年代,燃放绚烂多姿的烟花是奢侈的,多是燃放拿在手里放出闪闪金光的“滴滴金”和“钻天猴”、“二踢脚”等。燃放“二踢脚”需要技巧,一般是拇指和食指轻轻拿着“二踢脚”,点燃引信,只听得啪的一声,“二踢脚”下部炸响,把上部推向夜空,然后在空中再发出炸雷般的第二次鸣响。只是操作稍有不慎,就有负伤流血的危险,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那种带着泥土味的元宵节伴随着童年的记忆渐行渐远,转眼间已在城市里安家、生活二十多个年头了,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更新,赋予了新的寓意和内涵,古城的今天也焕发了新的生机。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市政府在主要街道上划出一段距离,组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布展花灯,街道两旁的树枝上披上绚丽斑斓的彩衣,树上挂着的霓虹灯闪耀着柔和的光芒,把安静的冬夜打扮的张扬喧闹,显得格外美丽。这时人们携手走出家门,积聚到灯会摆放处,,牵着手、搭着肩,很快就汇聚成一条滚动的巨龙,脚步不能完全取决于自己了,而是随着人流行进着。摆放的花灯中,有古色古香的宫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有宣传本单位、本行业的大灯,还有生肖灯、走马灯等,小的极显其精致,大的炫耀其宏伟,造型各异,光彩夺目,尽显制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观灯的同时,烟花不时在空中绽放,煞是好看,有的如秋菊齐放,有的似冰花乍裂,有的如星光灿烂、有的似金龙飞舞、有的如百蛇出洞、有的似孔雀开屏,令人目不暇接,给热闹的元宵节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时光飞逝,弹指间自己已步入天命之年,昔日的那些人、那些事成为一种记忆埋藏在心底。我刚看完元宵灯会回到家,远处的烟花依稀可见,燃放的鞭炮声不时传来,此时站在镜前,映照出额头上刻得皱纹,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徒增一丝丝苍凉之感。我知道,无论是多么绚丽的烟花,无论经谁的双手燃放,都只是刹那间的美丽,然后便悄然消失,这如同人生,繁华过后,歌尽曲终,一切都归于平淡。还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快乐的过好每一天吧。在此谨祝各位朋友:前程锦绣,事业兴隆,家庭美满,身体健康,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