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梦呓(二)
6
父亲虽然没上过学,但自学到可以读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许多古书的地步。我们年幼时,常常在晚饭后围在炕上听他讲《三国》、《封神》等。兄弟姐妹十几个,有时还有村上的人,把屋子围得密不透风。那时还没有电灯,煤油灯闪烁的光映照着一张张虔诚痴迷的脸,屋子内总是飘满着欢声笑语和浓浓的茶香。有时到了夜半还舍不得散去,母亲总是笑盈盈地端来一盘子馒头或者煮一锅土豆,让大家吃夜宵。村上的朱大伯是父亲的表兄,几乎每晚都来听。更多的时候,听的人坐在炕上,父亲坐在地上一边编背篼一边讲故事,这样消遣和经济收入两不误,倒也自得其乐。
7
有一年春节,母亲给我缝制了一件小新衣让我穿,她显得很高兴的样子,因为那时穿一件新衣,这种奢侈的事情是很不容易发生的。谁知她兴冲冲拿来新衣让我试穿,用她的话说是要让我漂漂亮亮过个新年,但年幼的我不知什么原因,死活不肯穿。不管母亲怎样连哄带吓,也无济于事。母亲一片苦心枉费了,气得要哭,我却早已溜之大吉。
8
父亲从未上过学,但不知他从什么地方学来了许多古代算术和一些诸如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题,常常在闲暇时考我们兄弟姐妹,有时拿柴棍在地上写写画画,不经意间天长日久倒是给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比如“鸡兔同笼”、“和尚吃馒头”、“三十六个人端砖”等等带有算术和方程性质的问题,而那时我的数学成绩很好,总是抢着回答。还有带有智力性质的民间故事,饶有趣味中开发了智力。现在想起,有些数学题是《九章算术》中的,真不知父亲当时是从哪儿看来的。
9
母亲没上过一天学,也不识一字,但奇怪的她平日说话,口才敏捷,能驳倒她的人可不多,特别是她的语言中大量运用成语、文言词语、俗语、谚语等,且娴熟准确。记得我考上师范那时,离家之际,叔父婶娘、兄弟姐妹送行,五哥因和我平时交往最多,惜别之情愈浓。母亲见状笑着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日相见!”五哥一听,一扫离别之愁,笑着惊呼:“大妈上过学吧”!母亲笑着:“上过高中”!
10
望着黄澄澄的杏子,我们小兄弟几个馋鬼,心中早有毛毛虫在爬动,坐在坡头,一边想象杏子的甘甜,一边在心中打着小九九。最后决定晚上行动。好容易熬到天黑,我们摸到人家院墙外。枝枝黄杏出墙来,只是我们个头都小,够不着。只好撺掇老六顺墙爬上树。我们在墙外听老六的汇报:“一颗、两颗……”谁知主人出来给树下旁边的驴添草,不巧一颗杏子丢下去砸到那人头上,他便叫他的孩子拿来电灯,说也没风刮,是不是树上有什么鸟在啄杏子。这可把我们吓坏了,但我们毕竟在墙外,只是苦了老六,毕竟“做贼心虚”,吓得他紧紧贴在树上,一动也不敢动。庆幸的是他家和我们一般大小的儿子,或许懒得拿来电灯,只是唠叨哪有什么鸟,杏子熟透了自然跌落。但我们早已一溜烟跑到坡头坐下,等老六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跑到坡头时,我们早已笑得前仰后合,老六一边分杏子一边骂我们不地道,只可同富贵不能共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