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普希金
作家陈丹燕曾撰文说:在岳阳路上的十字路口,有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街心花园的中央,有一座普希金的像,我去寻访过两次,两次心里涌起的都是那首著名的抒情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年以来,它很励志,鼓舞过很多人。虽然也知道他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知道他的《叶普盖尼·奥涅金》和《上尉的女儿》,知道他死于一场关于爱情与尊严的决斗,但系统地了解这个俄罗斯的伤感之子还是来自关于他的传记。我深深地被他折服,激赏他的才华,感伤他的早逝。
他有极好的家世,贵族出身,伯父是感伤派诗人,从小普希金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还有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母亲。这是一种基因,也是一种萌芽。他八岁写诗,十六岁时他在皇村学校的一次考试朗诵了自己的新诗《皇村回忆》,受到宫廷大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诗名不胫而走。
毕业后,他进了外交部,要是在今天可是炙手可热的,是个我们都趋之若鹜的公务员啊。可舞会、酒会、剧院等灯红酒绿的生活让他心生厌倦。他加入了和十二月党人联系密切的文学团体“绿灯社”,这让他从一个书生开始有了道义和正义的担当。他开始反对暴政,歌颂自由,写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篇。
我们开始看到一个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诗人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他渴望寻找心灵的出口。虽然贵族出身,但他开始对上流社会厌倦,对民众充满同情。
我很喜欢《致恰达耶夫》里的这几句:
在孤寂里,我任性的诗才/体验到平静的劳作,思想的澎湃/我支配白天;心智熟悉了秩序/我学会了长时间的思绪。/在自由的怀抱中,我想要补偿/那些虚掷的年月,少年的荒唐/并且在启蒙方面与时代同步。
带着这样的情绪我那天从普希金像前默默走过,步行走了很长一段充满欧洲风情的衡山路。但我一点也不小资,我用几支烟伴着那一份孤单,直到徐家汇公园,我坐下来,我回首自己的路,想到普希金,我没有理由说我活得黑暗。
选择一条路,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敢。
给孩子推荐了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在流行郑渊洁和杨红樱的儿童文学市场更需要恒定的诗情让孩子们朝着那明亮的方向去。
诗人是敏感的,也是多情的。在皇村学校已经有了初恋,尽管恋爱的对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反映恋情的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那初恋时的羞怯腼腆的美好,如《秋天的早晨》的片断:
鼓起一阵喧闹,田野上的芦笛声/吞噬了我孤独的小屋/最后的梦幻带着丽人的倩影/一起从我的脑中飞出/夜的阴影已从天空消隐/朝霞初升,闪烁着光亮的白天/我的周遭剩下沉默的荒原……/她离去了……我来到河岸旁,/清朗的傍晚她常出现在此/如今,却再也觅不见妙人的芳踪/哪里也不再有她的倩影/我怅然若失地踯躅在密林深处/叨念着那永生难忘的芳名/我呼唤她——这孤零零的呼唤/只有远方空谷传来回音/我满怀幻想地来到溪旁,/溪水依旧汩汩流淌/倒影中却看不见美貌绝伦的音容/她离去了……在甜蜜的春天到来之前/我将不会再有欢愉的心情。
这年少的爱情啊,又甜蜜又惆怅。歌德言: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神至圣。尤其是多情的诗人,我们在他诗意的文字里感受着他澎湃的遐想与隐秘的激情。
怀着美妙的情怀走向社会,在外交部的“上流生活”也一度让诗人沉迷,但诗人由于受到彼·恰达耶夫等人的影响,诗人的心站在了十二月党人一边,写出了不少反对专制暴政的诗。也正因此,年轻的诗人虽然没有被流放到遥远的冰冷荒凉兽比人多的西伯利亚,但他仍然被“委婉”地流放到南俄的叶卡捷林诺斯拉夫。
于别人或许是一次放逐,而对于已经厌倦了那种灯红酒绿的诗人来说简直是“青春作伴好还乡”。他自己给朋友的信中说:“圣彼德堡会摧残一个诗人,我迫切地渴望到陌生、新鲜的地方去,也许南方的空气能使我的灵魂复活重生。”看到诗人这句话,我们就能理解1820年5月6日的清晨的诗人感受到的美好心境:一道天光破雾而出,湛蓝如锦的天空中升腾着万道霞光,那霞光宛若仙子抛洒下来的万种秋波,鸟儿迎着霞光婉转鸣叫,声音清脆悦耳,各种花草鱼虫也在喁喁低语,互诉衷肠,水榭外垂柳千丝,拖烟漾目。
南方流放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这几年他写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并在1823年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在流放后期,又被软禁在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接近了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到集市上听农民谈话和歌唱,收集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扩大了他的创作视野,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其中就有著名的抒情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致大海》。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新上任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召回了普希金回莫斯科。1828年12月,普希金在莫斯科的一次舞会上结识了未来的妻子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诗人被她皓齿明眸眉如远黛浑然天成的少女之美所吸引,从而热恋她,如同着魔一般。过程是痛苦的,结果还算美好,抱得了美人归。但也因此种下了悲剧的种子,正因为娶了冈察洛娃才有后来的与法国流亡者丹特士的决斗,负伤而死,如同徐志摩死于陆小曼的爱情。
有时候疯狂的爱情确实要人命。
恋爱是美好的,而婚姻是不美满的。首先,两个人没有共同的爱好,冈察洛娃对文学没兴趣,两个人在一起常常无话可说。而冈察洛娃又特别喜欢那些珠宝气的舞会,一心享受着华丽的生活,花钱如流水。而一个文人普希金的收入远远无法满足,到诗人离世时,诗人已经欠债十二万卢布了。
没有独立的写作空间与时间,又没有足够花销的钱,这个时期的诗人是郁闷的。诗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被生活拖垮,而是继续坚持创作。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仍然很多,如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杜勃罗夫斯基》,叙事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抒情诗《致友人》、《秋天的早晨》和《纪念碑》等。
最值得书写的是诗人从1823年4月到1831年秋写成的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这部长诗里,诗人通过一段爱情故事展示了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以及乡村的广阔生活画面,是俄国文学的经典。这部诗体小说描写贵族青年叶甫盖尼·奥涅金感到贵族社会的社交生活空虚无聊,为继承叔父的财产来到乡下,他与当地女地主拉林娜的女儿达吉亚娜认识,来往一段时间后,她对他示了热烈诚挚的爱情,遭到他的拒绝。后又因他恶作剧调戏了达吉亚娜的妹妹奥丽加,导致他同奥丽加的未婚夫连斯基决斗,并杀死了连斯基,连斯基本来也是他的好朋友。在发生了这样的惨剧之后,他只好离开这个地主庄园,他过了一段飘泊的生活,后来回到圣彼德堡,又遇见了达吉亚娜,这时她已嫁给一个年老的将军,成了社交界的贵妇,他对她感情反而热烈起来,不断地追求她。奥涅金过着花花公子的生活,恋爱占去了他大量的时间,如果是平庸的贵族青年或许就满足,而奥涅金感到厌倦,终日郁郁寡欢,他不满现实,怀疑一切,他痛苦地寻求出路,他读书,从事创作,也在自己的庄园实行自由主义改革。但他缺乏工作能力,缺乏恒心,他拒绝达吉亚娜的爱情又逢场作戏,在他身上充分显示了贵族阶级损人利己的思想。在奥涅金的身上,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贵族青年的彷徨苦闷和空虚自私。
赫尔岑评价奥涅金这种人说:“‘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只能做一个社会的‘多余人’。”在这里,普希金暗示了十二月党人失败的根本原因,他们不与贵族合污,但是“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药》,虽然革命者夏榆呈现在暗线里,但革命的脱离群众是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历史的进程中,许多的历史环节都有惊人的相似,而伟大的作家总能捕捉到思想的烛火,用文字燃烧起来,让真正的革命的“星火思想”燎原起来。
从这个主义上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别林斯基说:“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这个评价是恰当的,把文学和先进的思想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他的创作影响到后来的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奥斯特罗夫斯基等一大批作家。
再次回到岳阳路上街心花园,回到普希金像,这一带曾经住着当年的“白俄”,他们来到中国,把“普希金”带着,可见这位“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更广袤地照耀了俄罗斯人民的心灵土地,也照耀着全世界的文学天空。
人们在他离世后,在讣告里这样写:“我国诗歌的太阳陨落了”,这是伤痛的表达。幸好他的文学作品依然在散发光芒,他的灵魂仍在文字里燃烧,并将会永远燃烧下去,我们也因此获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