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小人而敬君子
《古诗十九首》第二篇云:“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诗中的女子悲叹道:游子就这样一去不回,徒留我守着空床孤独难耐。读之令人掩卷而笑,当真是轻薄极了。但是又感觉如此亲切近人,好像在听一位邻家女子软语诉说心事,微微蹙眉,款款思量,幽幽长叹,让人顿时心生爱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此诗道,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
诗词贵在一个“真”字,若失了真性情,就如一尊镶满珠玉的瓷器。七宝楼台,眩人耳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
一直以为孔老夫子是为很可爱的老人家,经常絮絮叨叨和学生说闲话,告诉学生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论语·子罕》曰:“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唐棣的花朵,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但是孔夫子却说:“还是不够思念,如果真的思念,哪里还会怕距离远?”
我对另一位儒家大师朱熹却抱有偏见,很大程度上可能因为一个故事。有本叫《雪舟脞语》的笔记记载道:“台州知府唐仲友眷官妓严蕊奴。朱晦庵系治之。及晦庵移去,提刑岳霖行部至台,蕊乞自便。岳问曰:去将安归?蕊赋《卜算子》词云:“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就算他朱熹是人人敬仰的圣贤先哲,空有满腹文章与道理,却无一丝怜香惜玉之心。面对美好的事物不解风情,也始终是不能让人有亲近之感的。
沈三白《浮生六记》,第一卷《闺房记乐》中说到他和妻子芸娘的一则生活趣事:吾忽觉其鬃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流潋紫也许是受其启发,《甄?传》中有一个情节便是,皇帝要留宿于碎玉轩,甄?怕后宫众人不满,劝他去看看别的嫔妃。皇帝却说要做明君,那就明日再做也无妨。今晚就做一夜昏君。甄?也回道,那臣妾也就等明日再做贤妃了。
看《笑傲江湖》,恶岳不群而喜东方不败,岳不群是伪君子,东方不败是真小人。伪君子比真小人更让人避之不及。
先秦时期,犹如中华民族的婴儿时代,尚得留存了那一份童真,于是才有了思无邪的《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如此热情无余地大胆吐露思念,在后世诗文中再难寻到。
我喜爱小人的真性,敬重君子的持重,吾爱小人而敬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