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由屙米石的故事说开去

由屙米石的故事说开去

2013-10-23 18:26 作者:老邓 阅读量:30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当代社会像和?这样的人(我是指他们与和?一样属贪腐分子,而不是说他们的财产与和?一样多),为数也不少。在这里,就无需我再不举出实例了。

祁东县凤歧坪乡政府附近的石山上有一块去其貌不扬的石头,石头的下半部一个碗大的洞。因这个洞?经流出过白花花的大米,所以当地人就称这石头为“屙米石”。

关于“屙米石”的来历,当地有这么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当地有个老石匠,是个光棍,平素为人忠厚老实。尽管他天天辛勤地干活,还是养不活自己。

神仙见老石匠如此勤劳,便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帮帮他,让他摆脱困境。在一天晚上,神仙化变为一个白胡须老人来到老石匠的梦里。他对老石匠说:“老人家,走,跟我到一个好地方去。”老石匠跟着神仙来到屋后的石山上。神仙指着那块锥形的石头:“它是神石,那个碗大的洞就是出米之处。你每天来接米时都要念一篇‘神石,神石,请来米!’并且你只能从洞口接一升米,来补给你劳动收入的不足。千万不可多接,更不能将洞錾宽。否则,它就会失灵。到时候,你连半粒米也捞不着。切记,切记!”说完就不见了。

第二天清早,老石匠来到石山上果然有块梦里的的石头。他跑到家里拿来升子(一种竹子做的量米的筒罐),递到石洞边,念了一遍口诀,白米就哗哗地流进了升子,刚满,就不出了。这东西来得太容易了,日子一长,人的贪欲就要膨胀。老石匠想,我自己已经吃得饱了。要是能从那里多接些米拿到市场卖,我就不要与石头打交道了,那该多好呀!”于是,老石匠利令智昏,忘却了神仙的叮嘱,把洞錾宽了,他渴望里面的米流得更快更多。

于是,他回家里挑来一担箩筐,高高兴兴地念起口诀来接米。可是,等了半天竟然毫无动静。这时,他耳畔骤然响起了神仙的叮嘱,做死的自责、后悔,连腹中的大肠、小肠都悔得发了青。

就这么一錾,屙米石的功能丧失殆尽,老石匠又回到了缺吃少喝的贫困状态。

老石匠的返贫,缘于自己的“人心不足”和“欲壑难填”,不可尤人,更不可怨天。

听了这个传说,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人不是没有私欲、贪欲,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理智地对待、和控制它们。人最忌的是人心不足、欲壑难填。可这简单的道理要是让某些人去理解并遵循,却又那么难。不然,就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群体中,每年也有不少的大小官员因为欲壑难填,大肆侵害民众利益,吞噬公私财产而中箭落马呢?

资料显示,在中国大部分人的一生就是那么二万六千二百八十天(平均寿命72岁)。那么,该你享用的物质资料也只有那样多。你应守的是自己的本分,不可过分追求,更不可不择手段攫取自己份外的钱物。否则,注定要吃大亏,到大霉!清朝的巨贪和?为人精明,精于权谋,可就是参不透这简单的人生之理。他利用权势大肆巧取豪夺,疯狂地聚敛财钱。在天窗满的那一天,和?所有家产不也是全部查抄充公了吗?人也不是被嘉庆爷一撸到底,落了个“狱中赐死”的可悲、可耻的下场吗?

当代社会像和?这样的人(我是指他们与和?一样属贪腐分子,而不是说他们的财产与和?一样多),为数也不少。在这里,就无需我再不举出实例了。

其实,这人要理智地对待并控制私欲、贪欲,也并非那么难。我个人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读读《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最好是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其中“世人晓神仙好,惟有金钱忘不了。终朝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那节可做成座右铭,一天看几次,再认真地想想,对控制欲望很有作用。

二、可上网查查,了解了解为了满足贪欲而无视公德,以贪污、索贿、受贿、行贿等手段大肆侵占国家财产和搜刮民脂民膏之流死后是如何在地狱里受刑罚,受折磨的。也许有人说这种方法太滑稽,太可笑。可别这么说,人死后究竟有无灵魂,究竟有无地狱,究竟有无轮回。这些问题,连当年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回答起来也未置可否。当代许多国家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先进科学手段分析研究也没说清楚它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有呢,那岂不是追悔莫及了?谁又愿意让自己的灵魂在16--18层地狱备受血腥、残酷的折磨呢?谁又愿意下辈子与畜牲为伍呢?

三、党政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对三个代表要身体力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自己筑起一道坚固后实抵御贪腐的防火墙。多多读历史,要以史为鉴,让历史上那些落得可耻下场的贪腐者时时刻刻给自己起警示作用。经常到百姓中间走走,听听他们对贪腐之流是怎样的深恶痛绝;看看他们对清廉为民者又是如何的拥戴。

东拉西扯说了这么多,最后归结起来就是:人生一世无论当官,还是为民,要想一生平安,唯有勤劳,守本分,要知足;切不可私欲、贪欲膨胀,切不可多拿、多占;切不可攫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名和利!

好相处

相关文章关键词

《由屙米石的故事说开去》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