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的垂直风景(欧洲记行之十)
乘船在瑞士琉森湖中徜徉,远远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的雪峰。
琉森,有的译成“卢塞恩”,但个人更喜欢琉森这个译名,极具诗意,是阿尔卑斯山下最美的一个城市,一片碧绿的湖水上白帆点点、天鹅成群,人们可以卸下身上所有伪装,在湖中的小岛上享受明媚的阳光,还可以弹奏起优美的乐曲,尽情地放声歌唱。这是英雄威廉·退尔生长的地方,如果他在天有灵,一定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罗伊斯河穿城而过,是连接湖光山色与车水马龙的纽带,河上的一座开满鲜花的古代木桥异常美丽,吸引了无数前来观光的游客。
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桥,气势恢宏。虽然在不久以前由于一场大火烧毁了其中一部分,但经过修复,又完全恢复了它当年的模样。行走在廊桥之中,仿佛在穿越时光的隧道,河水的流淌和桥外的风景,完美地印证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特别是伫立于河中尽显沧桑的古塔,曾经作为防御工事和水中监狱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瑞士作为一个恪守中立的国家,100多年来无战事的历史使她获得了更多和平与自由的空间,人民远离了硝烟与纷争的袭扰。正是由于部分真正爱好和平的德国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团结一致,为消除国家与种族之间的隔阂,才诞生了这样一片美丽的净土。
瑞士自建国之初就没有以保护国家为由的军队,但它曾经又是一个以出产军人和军品为特点的国家,著名的“瑞士军刀”本身是为军人们野外生存而设计的产品,如今却是普通老百姓必备的日常生活工具。“瑞士雇佣军”的名号在整个欧洲历史上都有十分辉煌的战绩,甚至有人闻风丧胆。这些训练有素、忠于职守的职业军人,在一次次为钱卖命的战斗中英勇不屈,直至以鲜血抒写了一曲曲忠诚的挽歌。
在市中心一泓清澈水塘后的崖壁上,雕刻着一头令人恻隐的雄狮,它背负着插入心脏而折断的戈矛,奄奄一息中流露出悲愤与痛苦。这就是瑞士雇佣军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法国大革命血腥的暴力,近800名雇佣军为誓死保卫法王路易十六及其后宫而全部壮烈牺牲的故事,至此以后,瑞士再也没有出口过雇佣军,除了作为梵蒂冈的近卫军。
猛一抬头,又看见了那座雪山。
那座雪峰的名字叫铁力士,三千二百多公尺高,是阿尔卑斯山著名的滑雪胜地,于是决计向它开进。大概半小时后,到达雪山下的天使小镇,从这里可以乘观光缆车垂直而上。
瑞士人设计的缆车也别具一番情调。从山脚到山顶,必须换乘3种不同的缆车:第一层与曾经在别的地方乘坐过的差不多,是可以容纳6人的箱式,从地面腾空而起,可以饱览山间的草地、牛羊、河谷和丛林;第二层是大巴式的,几十人乘坐,穿过弥漫的云层,直达接近3000米的空中楼阁,此时已经是寒风习习,令毫无准备而身着夏装的身体有些瑟瑟;第三层是最值得兴奋的,螺旋式的缆车居然可以自行旋转,站着不动也能享受四围的景致,窗外白雪皑皑的冬景尽收眼底。
下了缆车还要乘坐5层电梯才能到达顶峰。当冲出电梯看到一望无际的茫茫冰雪时,几乎忘掉了零下多少度的寒冷,兴奋真的难以自持。
太阳出来了,铁力士峰一派银装,身上甚至还有点暖洋洋,在这个欧洲中部的制高点上,虽然不可能俯瞰整个欧洲,但会觉得自己忽然之间有一种无比的神圣的情怀。
从顶峰原路返回的时候,心情也恢复了平静。静静地品味窗外的山色,竟然发现大自然给了人类太多的奢侈,而我们竟一路挥霍,直至风光不再。
铁力士峰与琉森的湖光山色使人流连忘返。当夜幕降临,独自坐在湖畔的别墅酒店的平台上,对面的山峰还缭绕着即将沉落的晚霞,远方琉森市区的灯火隐约可见,一弯新月悄悄爬上天空,此时,不知是谁,正弹奏着一支似是而非的名曲,说不清是贝多芬还是瓦格纳,只知道他们曾经的影子在这里飘荡,还有歌德、雨果、托尔斯泰、叔本华、尼采、马克吐温、毕加索……,以及他们的成长、爱情、友谊和伟大灵感。
翌日一早,推窗凝望,湖面轻纱薄雾,山头祥云朵朵,托尔斯泰曾经那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