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范蠡
历史上可称之为:官场高手,商海奇才,名利色三收的人物,春秋末期的范蠡当属其中。那会不时兴测智商,我猜范蠡的智商肯定是相当的高。
看了范蠡的资料,发现老先生特爱炒东家的鱿鱼。
第一次是在楚国,楚国那帮人喜欢搞什么血统论,以出身和阶级成分来挑选人才,说什么非贵族不得当官,出身微贱的范蠡怀才不遇,职业生涯受到限制,自然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只好与朋友一道远走他乡,投奔越国,另谋出路。
第二次,找到一个赏识他的老板勾践,两人商量合计,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运筹谋划20多年,终于灭了吴国。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人与人相处久了,其毛病必定会暴露无遗,何等聪明的老范,此不知道勾某人的小肚鸡肠。于是他打点包装了一些细软珠宝,连根连夜,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当然,范蠡挥一挥手,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绝色美女西施。一袭白衣,红颜知己,泛舟五湖,悠哉乐哉于青山绿水,真是看破红尘,又享受红尘。
第三次,他带领儿子和手下白手起家,没有几年,就积累了巨额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其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又把他瞧上,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历经沉浮的范蠡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见好就收,激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飘然而去。
范蠡离开齐国后,选择了当时的天下之中陶地(今山东定陶)。又一说在宜兴制陶、无锡五里湖养鱼,总之没有多久,经商积巨资又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当地老百姓皆尊陶朱公为财神,后近百岁,得以善终。
于此,范蠡的基本情况大致已明了。
接下来,我们要围绕范蠡说几句题外话:
春秋战国是一个比较诡异的历史时期,有句话说,春秋无义战。先不管它义或者不义。起码是说那个时期,战乱频繁,动荡不安。但在这种情况下春秋战国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亮丽、丰富、精彩的一页。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其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百家争鸣余音袅袅,四书五经横空出世,春秋五霸神出鬼没,战国七雄轮番上场。
从这一切的一切可看出,那个始皇帝出现之前,思想是自由的,言论是自由的,迁徙是自由的,升迁是自由的,假如没有这些自由,仅仅来一个什么户籍管理,伍子胥去不了吴国,范蠡去不了越国,商鞅去不了秦国,孔子也不能周游列国,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主张无法实施,苏秦挂六国相印更是无稽之谈,当然范蠡的三聚三散也无从谈起。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管是出身高贵还是落魄士子,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青春少年,只要有想法、有才干,都有机会封侯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是平民出身,老的有百里奚封大夫,少的有甘罗十二岁拜相。大家都多少有些机会搏一搏,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羡慕、渴盼的时代。
按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范蠡无疑是一个内心极为强大,崇尚自由,率性而为的人。历代统治者似乎对范蠡老先生不甚感冒,兴趣不大,不如诸葛亮,岳飞等那么推崇,普遍认为此人圆滑、机巧,惯于见机行事,惯于见机生变,有主见、有思想,不肯盲从,绝不愚忠,属于不听话,不看脸色,对权贵敬而远之那种人,简而言之,不是一个标准、合格的奴才。
在民间此人名头好像也不咋样,如果不是与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有那么一点绯闻,影响力指数恐怕还会下降。虽说范蠡与西施的故事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历史却从未有文献记载。想来也是,一个在楚国,一个在越国,见面的可能性很小;范蠡入越国后是要干大事,儿女之情,次之又次。至于有人说,范蠡离开越国时已68岁高龄,西施尚属青春女子,以此推断两人不可能,如果从这点找说法,显得有些迂腐了,中有杨博士,外有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年龄差距显然不是问题。关键之处不在于两人是否有瓜葛,而是百姓喜欢才子佳人,英雄美女,潜意识中更愿意给美女西施找一个好的归宿。
其实,人们对范蠡比较认同是他的智慧、谋略,外道内儒,儒道互补,很好的掌握了出世与入世的度等方面,以及他对道法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施行。另外春秋的思想,战国的计谋在范蠡身上也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体现,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值得后世重视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