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追寻高处之自由

追寻高处之自由

2013-10-14 08:32 作者:李飞 阅读量:18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感于《自由在高处》

自由在高处。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倒是应从一种形而上的思维上解读。自由并非在高处,因为它存在于老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中,但自由又着实在高处,因为一种抛开了世俗的自由是绝非等闲之辈所能灵活驾驭的。当然,一个群体的自由更是如此。高处的自由,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心态和境界,对群体来说,则是一种短时间内的不可企及和无能为力。

关于自由,不自觉想到了好多,毕竟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首先,关于国人过洋节,我以为此本无可厚非。土节洋节,无非是百姓图个快活。相信过春节时国民忙着吃饺子搞聚会没有人刻意强调这种华夏文明和古国传统,但大家都习惯地依循着。过圣诞时好像也没有谁大肆放言诋毁中国文化摒弃传统习俗的。那些所谓精英群体借国人过洋节大批国人传统观念淡化、崇洋媚外者均流于无病呻吟,杞人忧天。我认为这无非是源自一种民族的盲目归属感,让自己的行为甚至是娱乐休闲行为盲目地卡拍于中国之体制和习惯。这些拘束的精英们反而不自由了,照他们这样,在我现代之中国,该是中山装盛行而不是西装革履遍布。实属无聊迂腐之成见。

我认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应该是走出国门的时候,不遗余力宣传中国足以傲人的传统文化,踏入国门的时候,兼容并包地吸收异国的精华。而最原始的动机最根本的目的,无非就是弘扬中国的文化愉悦熏陶异国人,选择性接受异国文化丰富拓展中国人情调。所谓全球化,为什么排除异域文化?

如此看来,所谓“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并不是靠剔除外国文化侵染所能捍卫所能挺立的了的;所谓“中国文化集体无意识”是不能盲目成立的,不是无意识,而是意识之外还有他物;所谓“驱除西洋文明‘异端’”也是偏激极端局限狭隘之举,“异端”并非“劣端”,不该剔除,而应宽厚地予以理解包容并选择性为我所用,用到妙处。

由此说开,前阶段的中日钓岛风波,掀起国人抵制日货热,甚至出现打砸抢等激进行为,实在为我所不解。说一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当前的中国若是不能提供超前的技术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当然也仅限于这种情况),那我甘愿拿着父母的血汗去购买性价比较高的相机或手机,这也是公民的自由。商业支持政治,但商业本身无罪过,不应为政治扫尾。显然,公民近阶段的言行并不自由,因为敢这么公然承认者,几稀。

这样再说前几年九卿房易帜,故宫赶走“星巴克”换上“中华老字号”的行动也无非是国人思想不自由的体现。咖啡本是人类饮食文化的突破,且不说它本也不源自欧美,就是真的源自那里,我们喝杯咖啡就崇洋媚外了?故宫挂上“星巴克”就向异国文化妥协了?还是故宫赶走“星巴克”换上“中华老字号”有侵犯知识产权之嫌疑?

再说个体自由。

窃以为我的童年相当自由。因为在乡下,上下学的路上鸟语花香,行程随便安排。放学路上可以顺便在小河边待一会儿,看大哥哥们捉虾钓鱼,也可以在干涸了的沟渠旁与小朋友们采野花抓蝴蝶。当年的父母也比较放得开,没人催促没人批评。培养了良好的性情和洒脱的心性,当然,还有至今泛滥的“自由情结”。再看现在的孩子们,从家到学校是全程的陪护,没有小孩子们特定年龄的肆无忌惮的稚嫩的自由可言,因为他们要与一种“理性”来郑重其事地商议,而通常,孩子们是妥协方。他们继续成长,然而也越来越程式化,这也可能就是几年后成为了“宅男”、“宅女”的原因所在,毕竟他们已经习惯了被禁锢,而自由,已经是花费了力气和智慧才能争取来的东西。他们也懒得争取了。

我是一个热爱自由并勇于争取自由的人,这不假。可是自从步入大学,我发现,就是我这种对自由几近偏执的人,甚至也会被别人的习性所感染,并自愿放弃自己一直秉持的东西。这时的我,并不自由。正如我之前的一条微博:“觉得很多时候,人们吃过什么,已经不是一种本身的欲望,而是仅供一种虚荣的谈资,就像很多人为了印证别人的口味而光顾麦当劳肯德基,为了与时代接轨而不落伍。当然,拓展开来,人们看什么穿什么,也一样的道理。”为了不落于无知,我去吃了肯德基麦当劳,并发誓这辈子不再接近那个汉堡(个人口味问题);为了一个学弟说我不像学姐,我做了头发,并遗憾老了好几岁再没有以前的“纯情”(笑);为了跟别人聊天时有点儿谈资,我也试着记一下哪个明星出了哪些八卦(这方面相当不擅长)……

我也时常在反思,但是没办法,这一切道理很明白,但在行动上总是反思未果的,尤其在公共的社会生活里。因为我毕竟也属世俗中人,纵是再性情,也得顾及颜面和考虑大众审美倾向。以一种迎合的态度处人,我认为不够洒脱,但没有必要批判,群居生活,适当个性,但一定得隐去锋芒,尊重共性。那就以一种不迎合的态度自处吧。这是最好不过的对自由情怀的弥补。

熊培云在书中还提到了八旬教授耗资十万元为狗办葬礼、“火星文”入侵、华人骑牛游华尔街等现象。这些之所以能在今天被拿来作为谈资,也仅证明它有趣味性或可以满足人们猎奇心理而已,也侧面证明了他们并非文化的主流,也不会代表一种趋势或价值取向。人们对这些异己行为或褒扬或批判,除搅动国人一池思潮,活跃了文化思想界或者说助于微博刷屏更新外别无甚意义。没有必要“言必称国际”,也没有必要以圣人的思维准则去要求常人,更没有权利阻止一个阶层的新兴社交方式。一句话,存在即合理。当事人有在不违反法律条例的原则下自由行为活动的权利,而对自由的理解,更需要我们持有一套宽厚的价值体系。

对于个体自由,我又想到了在这个层面上城乡的差异。西部山沟里的农民在物质及其匮乏的境遇下并不会整天愁眉不展苦大仇深。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他们习惯了这种贫乏,而又没有亲历城市的繁荣多姿,心理不会有太大落差;再一个,也是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觉悟没有触及到反思自己遭际的层面,就是说,他们本身不以此为憾,不会像山外的人遗憾山中人的局限。他们有一种属于自己的自由,自由经营土地,或自由创作山歌。一种与他们的阶级相匹配的自由发挥到了极致。这也就是所谓幸福指数与穷富状态不成正相关的最终解释了吧。

所以自由这东西,不是外界非当事人所能揣测得了的。所谓自由在高处,也仅是指个人自由的极致吧。

笔及此处,我还想对文中所提“酸葡萄”、“甜柠檬”的故事说点浅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吃不到葡萄而只得到一个柠檬便说柠檬甜,这两种心态与阿Q精神异曲同工。我倒以为,若是主观能动性始终不能触及到或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持有类似这种心态无可厚非。它让你主动地麻木,继而接受现实而不会持久痛苦,从而解放心灵的禁锢而重获自由(当然,这种做法也仅提倡在独处或面对自己的心灵时,囿于群体影响所以不好对群体进行攻讦)。

所以我说,心灵的自由乃自由的最高端,我们可以依循社会的习惯法而禁锢自己的言行,却必须争取内心的自由。我也一定程度上承认“物欲症”偷走了人类的时间,但是否成为有“物欲症”的人,却又的确是个人的自由。虽为世人不齿,可原则上,若是此人能在此症状上得到心灵的蕴藉,那么好,他也是自由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这种症状甘愿牺牲自由,这就是症结所在了。

自由在高处。愿你我都秉持对自由的神往,既灵活适应这个社会,又不背叛自己的性情。

相关文章关键词

《追寻高处之自由》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