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格拉茨(欧洲记行之十三)
格拉茨在奥地利算是仅次于维也纳的城市了,但人们对她却知之甚少。过去依稀觉得好莱坞明星现在是美国加州州长的施瓦辛格是生长在这里的,然而也仅仅是个一般的地名而已,没有其它方面的认识。
来到格拉茨,纯属是意外的惊喜。在整个欧洲的行程之中丝毫没有涉及到此地,也不是常规的旅游景点和住地,因此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和漫无目的地迷失里,无异于哥伦布发现了无与伦比的新大陆。
不到下午6点,便在火车站附近的酒店安排好了住宿,突然惊喜的发现竟有一份中文介绍,细细一读才知这个城市来头不小:1128年建城,1596年天文学家开普勒在此发布行星运动定律,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当选欧洲文化首都。
经人指点,大致知道了城市的基本格局,一条名叫穆尔的河流穿城而过,右岸即是古城,有中古世纪的老街、古堡钟塔、教堂和花园;左岸是极端现代的文化建筑,包括艺术馆和河中的音乐岛。
于是迫不及待地徒步向市区前进,穿过两三条平常的小街,一条河流就横亘眼前,想必这就已经来到了格拉茨的经典区域。
果然,高大的双塔教堂和大片红瓦粉墙的民居在绿树掩映之中十分夺目。由于欧洲的每座建筑外墙上都镌刻有名称和年代,因此记下了这个名为弗朗西斯(FRANZISKANERGASSE)的修道院落成于1239年,应该说是这个城市最早的建筑之一了。
教堂宁静庄严,而教堂外的广场则热闹非凡,集聚了宛若我国村村镇镇的大排档,经营以奥地利南部施泰尔马克和意大利风味饮食为主,因为不是旅游区,所以价格也非常便宜,一家三口十来欧元就可以非常满足。
大排档临河而聚,河面清幽无比,河风阵阵吹拂,飘来悠扬的音乐之声。
音乐来自河中一个奇特的建筑,银色的金属在水里构架起一只巨型的贝壳,有长长的扶梯连接两岸,完全是超现实的后现代作品,与古老的教堂和谐地支撑着穆尔河的人文景观,仿佛是穿越时光的对话,灵动而悠远。
沿扶梯进入贝壳之中,豁然开朗,这就是一座现代的咖啡馆和古罗马式样的音乐剧场。泡上一杯咖啡,听听美妙的音乐,透过金属分割的窗口,看着河流缓缓地向远方流去,一切都如这般自然与随意。
穆尔河对岸,是连绵起伏的山坡。山坡并不很高,一眼可以看见山顶,山顶上的钟塔据说是格拉茨的城市象征。当时与本地人无法沟通,未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回来翻阅了一些资料,大意是讲当年拿破仑率法军攻陷此地,格拉茨举全民之财力,肯请占领军留下这座古钟塔,尽管它自1712年起就完全不能准确的报时了,但格拉茨人就是喜欢这份无拘无束的自由,把它看成是城市的灵魂。
漫步在格拉茨的街头,品味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在市政厅广场周边古老的建筑群上,虽然没有特别的造型,但几乎每一幢房屋的墙面都绘制或装饰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如果细细琢磨,甚至可以从这些纹样当中读出一些人物的面相;在路边随便某家商店的橱窗,无不传递着精心设计的美感。如果说维也纳充满了华丽的宫廷高贵,萨尔斯堡弥漫着与生俱来的音乐符号的话,那么同是奥地利的这座古城,则无处不在的是美术星空。
除了当今大红大紫的明星肌肉男,格拉茨几乎没有什么名人效应,人们也自娱自乐在自己的自我陶醉里。在这里,除了由于歪打正着而来的我等,完全看不到有外来人的迹象。这和欧洲的其他有名的景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奥地利把维也纳和萨尔斯堡作为“大众情人”推向了全世界的怀抱,而把自己最为钟爱的“秘密情人”金屋藏娇,格拉茨就是这样一个小家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