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艺术之魂(欧洲记行之十二)
伴随着施特劳斯轻快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之中随意而轻松的草地野餐揭开了这个艺术之旅的序幕。
森林绿树成荫,溪流淙淙。当年贝多芬在此写下著名的《田园交响曲》,舒伯特曾经住在这里,美丽的磨坊姑娘给了他无限的灵感;施特劳斯更是用他擅长的华尔兹,留下一曲经久不衰的经典故事。艺术家寄情山水的时候,总是会释放出他们特别的激情。
是夜住在森林,品位一下前辈大师们曾经的感怀,的确是一件意想不到的惊喜。宁静的时光仿佛凝固,满鼻的沁馨难以化开,还有处处的鸟语和明亮的月光,一切让人觉得似乎就是梦幻。
第二天早晨离开森林进入市区的时候,十分恋恋不舍。因为心里明白,此种美好,也许今生难以再有。
人们为多瑙河的颜色争论不休,也是缘起施特劳斯先入为主的定位。其实这条流经九个国家的河流,奥地利只是其中很短的一段,但这曲《蓝色多瑙河》把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几乎排斥了其他的所有。当然,我们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却不是这样,如今还能记忆犹新的是来自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
多瑙河滋养了维也纳毋庸置疑,但现实的多瑙河却无法唤起内心的激动,不管是彼岸的联合国大楼还是身边沦为冷战情报市场的大教堂。
唯有历史文化和经典艺术可以永恒。100多年前,鼎盛一世的奥匈帝国通过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和茜茜公主伊丽莎白皇后开创的政治联姻制度,曾经兼并了大半个欧洲,皇后的个人魅力也曾经以和平的形式征服了无数感性的欧洲大公们,甚至甘愿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惜的是上世纪横跨整个上半叶的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导火索都是因为这个国家而点燃,其一是费迪南大公遇刺,其二是诞生了引发战争的狂人。
所以,奥地利深知战争的危害,战后立即宣布永久中立,不再参与任何纷争,唯独沉湎在自己与生俱来艺术氛围之中。
环形大道上的歌剧院和金色大厅是这个世界音乐之都的完美象征,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从金色大厅流淌出来的大师级旋律为全球送上了一份最动听的祝福。
伫立在维也纳的街头,音乐的符号遍布了大街小巷,名人塑像比比皆是,不管你认识还是陌生,如果想知道,人们会告诉你这一定是艺术家;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一场小小的音乐会随时都可以就地奏响,据说无论各种会议,永远不变的开场白就是一曲美妙的乐曲。
霍夫堡皇宫目前也是总统官邸,从兴建伊始至今已历700多年,其华美的装饰和遍体的石雕不输任何一座欧洲古代皇宫,在广场上眺望巍峨的斯特凡教堂,神圣无比。
而作为夏宫的美泉宫完全是比照巴黎凡尔赛宫的绝世翻版,其花园建造的艺术性甚至远远超过了它的范本,具有更为独特的景观,树墙和绿廊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维也纳与音乐的缘分为世界贡献了无穷的精神享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以及威尔第的盛名把许多同样伟大的人物也比较得黯然失色,但他们的贡献同样辉煌无比,请记住他们的名字: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医生,他的《梦的解析》开启了现代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分离画派领袖克里姆特,创造了现代美术的新篇章;心理描写大师茨威格,对世界文学创作卓有建树。
即使是战争疯子希特勒,在他热爱艺术的家乡也曾经狂热地追求过他的艺术梦想。这样的环境,你想不对艺术产生兴趣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