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供销社

供销社

2013-10-19 01:04 作者:海里有鱼 阅读量:20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每次和不相识的人在一起,别人总会问:你在哪里工作?当自己说出供销社时,别人总是惊讶地说,不是已经倒闭了吗?你怎么还在那里呀,能发得到工资吗?一连串的问题就如弹珠炮一样问个没完。问的人多了,自己也不想解释,也解释不了一连串的问题。

说实话,自己也很怕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不了解的人眼里,供销社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在人们的印象里,它总是和倒闭、失业、下岗等等的词语不约而同地联系了在一起。记得有一回,几个同学在一起聚会,同学说,你在哪里工作?自己虽然有点不想说,可又觉得同学应该告诉人家真实的情况,就说在供销社呀。那同学二话没说,很有礼貌地举起酒杯来敬自己,说祝你生意兴隆。当时自己也不知道说什么,感觉在他的理解里供销社就是卖货的。接着另一个在夹菜的同学接着问:你现在每个月能拿得到一两百的工资吗?想不到老同学你咋混到这个样子。然后就是又安慰又是惋惜的话语。当说出自己在供销社工作时,并不是很自豪的感觉,而是有点卑微的样子,因为不管你怎样解释,都有回答不完的问题。在人们的印像里,供销社总是破旧的、卖货的、收入比较低的这样一个部门。但是,只要你一说出供销社三个字,不管老人、中年及和自己同样大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

供销社确实让人们太熟悉了,在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人,应该都或多或少地和供销社打过交到,买过东西。听说那个时侯的供销社主任,权利大得很。谁家要买个自行车啦,谁家要买几斤糖呀,都的凭票供应,请供销社主任批个条什么的,就能解决一家人都办不了的事。到村里收猪收鸡的,看看谁家的猪可以收了,供销社的人一点头就可以交任务了,要是供销社的人不说,养个三月半载的事,就跟你耗上了。当然,那都是历史了,随着市场经济的搞活放开,现在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只有你想不到的东西。但是,供销社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将发挥什么作用呢?我想供销社是联系三农的窗口,农村才是它的主阵地,农民才是它的根基所在。供销社这个牌子不能丢,在老人和中年人的心目里,供销社这个牌子就是诚信,无假货的代名词。一个企业的发展也好,一个人的信誉也吧,那是要用多少代人才能树立起来的形象,是用金钱也无法衡量的无形资产呀。供销社只有扎根农村,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以及在农村广大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口碑,通过整合县城、乡村及各个网点的购销店,转换机制和体制,把日用工业品、化肥农资、日常百货、药品等商品,实行统计标识、统一价格、统一配送。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进行配送,同时提升服务水平,更新服务质量,把农村的农副产品,通过供销社健全的网络服务体系收上来,配送到各个大中型城市进行销售。同时增加供销社在农村的服务半径,不能只限于卖货及卖点农用物资等,可以发展娱乐、理发、餐饮等服务,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再就业培训、农业技术指导、用工信息发布等服务,供销社才能真正实现“二次创业”,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求到新的发展机遇。不过可惜的是,前几年供销社的改革改制的脚步太快了,在改革改制中,盲目完成改革改制任务,一刀子切,一卖了之的情况十分严重。把改革改制看成是卖资产安置职工,安抚离退休人员的最好方式,加之供销社亏损严重,偿还银行债务等问题上压力,供销社一些地理位置好的临街店面、购销网点都已经基本被卖完了进行安置职工,偿还债务。改革改制是确少考虑今后供销社的发展,现在想恢复都有点不可能了。一乡一个供销社,一村一个购销店这样健全的营销网络体系,几十年才树立起来的良好口碑,就是供销社发展的优势,不过改革改制过程中,没有发现供销社的优势,总是一味的一改了之。现在只有名存实亡的样子。不过,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也许,供销社也将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空间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供销社只有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转变机制和体制,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经过广大供销人的共同努力,也说不一定,到哪天供销社还能回到它以前的大唐盛世,我们期待着供销社的明天更加美好。

相关文章关键词

《供销社》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