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一个赤色王朝的兴与亡(俄乡心旅之一)

一个赤色王朝的兴与亡(俄乡心旅之一)

2013-10-17 21:11 作者:老邓 阅读量:32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2011年8月4日凌晨0:40分,一架俄航的波音777客机从红色中国的首都机场起飞,经过8个小时的飞行,降落在另一个曾经更加红色的国家首都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此时这里正曙光微曦。

这是目前世界上占全球陆地面积六分之一堪称最大的国度,占据着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九十六年前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把由基辅罗斯发展近千年而膨胀了疆土数百倍的强大帝国改变了颜色,由此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新生事物。

红色风暴席卷全球,一个秃顶小个子的行动巨人把一个大胡子理论巨人的理想变为现实并播洒到世界各地,使无数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们看到了光明,使无数传统的王公贵胄惊恐不已。

另一个大国后来也姓“社”了,并且似乎证明是自己更“社”,与那个首社一度闹得不可开交。但无论如何,社会主义中国的最初十几年,是在这个老大哥的倾力扶持下站稳脚跟而发展起来的,甚至有着特别的情感。这一点从与我们同行的父辈级老人踏上这片土地无比的激动里可见一斑。

回想自己的童年时代,虽然苏联已变“修”,但从生活的耳濡目染也无时无刻不打上这个国家的烙印。每每节庆的游行队伍里,人们抬举着五个伟人的头像就有两个苏联的面孔,在公共的银幕上,除了八个样板戏以外基本都是翻译俄语的电影,由此在崇拜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之后,就是瓦西里、捷尔任斯基、高尔基、保尔、瓦尔瓦娜、卓娅和舒拉。

苏联的集体农庄、星期六义务劳动和土豆加牛肉的共产主义生活曾经使亿万中国年轻人饱含憧憬。人们背诵着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欢呼着“卫星上天”也慨叹着“红旗落地”,当雄壮的《国际歌》响彻云霄的时候,无论红场还是天安门广场立刻通红一片。

二十年前,也就是整整的二十年,飘扬了七十多年的镰刀锤子的红旗终于真正倒地了,俄罗斯帝国的三色旗重新升起,树倒猢狲散,一个“超级大国”的王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历史又恢复了本来的秩序。

当曙色渐渐退却,莫斯科的大街挤满了欧美各国标志的车辆,繁华中透露着东斯拉夫人重新燃起的期待。而我作为东方的异邦人,只是众多匆匆过客的一员,也许是为了凭吊这个刚刚倒下的巨人,心中总是充满着些许复杂的情感。

在莫斯科西南的列宁山,据说是首都的制高点,可以俯瞰莫斯科城林立的高楼大厦,和过去在电影中看到的印象唯一契合的是,还有众多的烟囱也巍然耸立,仍然昭示着这个著名工业城市曾经的灿烂。

坐落在山顶之上的莫斯科大学曾经是帝国时代的骄傲,这个学校的学生中赫然列有莱蒙托夫、屠格涅夫、赫尔岑、别林斯基等如雷贯耳的名字,直至1953年迁建于此,两百多年来,培养了2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无论沙皇,还是苏维埃,直至当今杜马的心目之中,一直是俄罗斯的明珠。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应该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是莫斯科的心脏。曾经作为全世界无产者无比景仰的革命圣地,她的形象十分具有震撼力。尽管当年红旗铺天盖地的景象已经不再,但如今仍然高耸于红色宫墙塔楼顶尖巨大的红色五星则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感,散布在红场周围的有名和无名的人物墓地完全是苏联时代布尔什维克的典型纪念。

参观列宁的真容成为几乎所有到莫斯科红场的客人们一个必然的项目,无论你是否信仰共产主义。这个改变历史的伟人,值得全世界人们的敬重。当各色皮肤的人们庄严地走过这位离世近90年的长者身边时,都不禁投以崇仰的目光,仿佛是一个相隔时空的对话。在列宁的身后,还有除赫鲁晓夫和目前健在的戈尔巴乔夫以外的历届苏共中央的一号人物以及苏联历史上的杰出贡献者,如捷尔任斯基、朱可夫和加加林等名人的雕塑和他们的墓碑。

过去看过一些资料,说克里姆林宫和红场在二战中得以保全,是苏联人精心伪装的结果。德国人做梦都没有想到,当他们已经打到可以直接从望远镜里清晰地看到克里姆林宫顶上红星的时候,居然会被从红场十月革命纪念日阅兵式直接开赴战场的苏联人一举击溃,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一段神奇的故事。

莫斯科自己的宣传资料上有这样一段话:莫斯科恒星般的辉煌象征其扮演则俄罗斯领土的历史角色,它深深地植根于俄罗斯这块土地的心腹地带,并逐渐成为不朽。虽然莫斯科屡屡被战火夷为平地,但是它却每次都能不死鸟从死灰中重新崛起。

战争硝烟已经散尽,冷战也宣告结束,铁幕早已洞开,意识形态似乎不再是阻碍世界沟通和发展唯一绊脚石了,而自由给曾经不自由的人民带来的信仰危机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一个赤色王朝的兴与亡(俄乡心旅之一)》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