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用剪刀留下历史记忆的人

用剪刀留下历史记忆的人

2013-10-13 00:55 作者:西山来人 阅读量:37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刘春兰

文∥西山来人

中国·锦州国际民间文化节“松山杯”剪纸艺术大赛有一组荣获金奖的作品《喜花组图》格外引人关注。这是一组反映关东满族先民原始信仰的剪纸作品。由喜花、葫芦、宝瓶组成。上幅中间是夸张的嫫嫫神,两侧变形的喜字以生命树做头。下三幅由生殖嫫嫫神、莲花坐佛、不对称莲花菩萨和蝴蝶、生命树等图形构成。这些作品被称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诗意与灵性,传承和见证着昌盛的古代文明。它体现了剪纸人真实淳朴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品格。

这些作品的作者就是辽宁义县地藏寺满族乡杨树沟村79岁老人刘春兰。

刘春兰是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出生在一户孙姓贫苦家庭,两岁时父母双双去世,由刘姓夫妇抚养成人,没读过书,不识字,也没经过任何形式的艺术培养,说起学剪纸,她的启蒙老师当属她的养母和众多的邻家婶子、嫂嫂,姑姑、姨姨们。那时的农村家庭妇女都会剪纸。小时候,她特别喜欢后院毛婶的剪纸。看到那些剪功细腻,形态各异的纸花、纸人,她总是爱不释手。6岁那年她便操起剪刀、剪出了一串“拉手嫫嫫人”。天生的灵性使小春兰只要看过一遍,不管是描花刺绣啥细致活都能很快学会,并熟记于心。邻居们都夸刘家走出个“小巧人”。

然而真正使她走上剪纸道路上的却是生活所迫。她被刘家收养后,养母又生了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家里穷得经常揭不开锅盖,养母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做些针线换些油盐钱,看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自然落在小春兰头上。她学大人的样每天剪些纸人纸花逗弟弟妹妹们玩,天长日久要经常变换剪纸花样,很快人物肖像、花鸟虫鱼、民风民俗等在民间世代流传的剪纸样式她都学会了。在逆境中成长的刘春兰锻炼了不屈的毅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她的剪纸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剪纸时从不做草图,也不用刻刀,全凭手中的剪子和与生具有的灵性积累一挥而就。2009年8月,辽宁省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俗专家王光带着由各高校学生组成的调查小组来到她的家中,当看到她的剪纸艺术后,这些受过正统教育的莘莘学子们全都惊呆了。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在刘春兰的手中经过不同的折叠,下去一剪子就是变化无穷的“喜字”。更令他们惊异的是,她的剪纸作品人类远古历史信息蕴含极其丰富,构图的每一细微变化都与中国古代先人的原始信仰息息相关。实在令人不能理解,这位没受过一天文化教育的边远乡村妇女,是如何了解这些历史知识的。

其实刘春兰虽然没有经过学校正规教育,她学习剪纸的的经历就是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带着历史痕迹从远古走到今天,靠的是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刘春兰虽然说不清自己剪纸作品的历史价值,但他无意中接受了传统剪纸中的历史元素,靠她的灵性把这些元素组合创新,使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高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靠众多象刘春兰这样的高人,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春兰一生多舛艰辛,直到76岁因剪纸出名,被评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但她从不自怨自艾,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精明、勤俭、从容,不但用她的剪纸作品传递着自然平和的气息。而且16岁学会评剧,成为村里业余评剧团的台柱子。对民间舞蹈《太平鼓舞》也颇有造诣,1983年她领着村里几位老太太组成一支《太平鼓舞》舞蹈队参加“辽宁省民间三继承汇报演出”,省专家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对研究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史有现实意义。她还是民间故事讲述高手,《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分卷》/义县资料本中有她讲述的11篇故事被收入其中。同时,她精通满族刺绣,她做的绣花鞋、绣花枕头顶、绣花烟荷包等绣品被许多民间艺术爱好者收藏。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发现不久、多才多艺的民间艺术家,于2012年11月13日永远离开了我们。而就在这之前不久,她还在北镇的剪纸大赛中获了一等奖。当时锦州民俗专家王光老师看到刘春兰,鼓励她回家之后剪更多好看的剪纸,刘春兰一口答应了。

可是等她回到了家,发现自己剪不动了。她给王光老师打电话,说她剪不了了,有点儿累啊。

没几天,老人就走了,享年79岁……

我们为这位乐观、慈祥的老人离去万分悲痛和惋惜,心情也更加沉重,象刘春兰这样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还有多少?岁月真是无情啊!,

相关文章关键词

《用剪刀留下历史记忆的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