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古镇
编者按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三峨山麓。三国蜀汉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洛带古镇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其建筑物大多为晚清与民国风格。镇内现存名胜有建筑精美而又独具特色的几大会馆,洛带公园,以及凤仪馆、博物馆、基督教堂等古建筑。
利用在龙泉驿休假机会,驱车去了向往已久的洛带古镇,实地感受了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的神奇魅力。
在古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绕街而行的流水、古色古香的建筑和那田园休闲的景观。
从龙泉山上流下的一股山泉水绕街而行,成为古镇的一大特色景观。泉水沿着街道旁宽、深约0.3米的水沟,从街道左边进入古镇,前行数百米后,穿街而过到右边,再前行数百米后折回到左边,如此反复,顺着地势,一路前行,时而奔腾欢歌,时而平缓低吟,我们追随着流水脚步一路前行,在镇中央两街交接外,流水一分为二,西去的沿街左行,出街后注入一大荷花池中。东去的顺街右行,出街后流入传说中的八角井中。流水绕街而行,四季不绝,在全国的古镇中绝无仅有。
精美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独具特色,尤以广东会馆最具代表性。广东会馆是四川客家建筑史上的杰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镇的标志,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年),总占地面积达3045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前、中、后三殿构成。其中,后殿为二楼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顶端覆盖以黄色的琉璃筒瓦,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弘,凌风欲飞和古朴庄重之感。古镇核心部分为一街七巷,分别为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街道两边商铺林立,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室内空间变化丰富,布局小巧玲珑,有曲径通幽的意境,是我国古代建筑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整个一街七巷是一个完整而封闭的防御体系,若将所有巷子和街道的大门关闭,里面的人无法出去。这是客家先民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客家围楼建筑特点的演变、发展和传承,这在全国所有客家古镇中独一无二。
传说洛带古镇原名“甑子场”,场内有一池塘,塘边有一八角井,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味极甘甜、泡茶茶香、洗脸颜美。一日,蜀太子阿斗率众太监到该处游玩,见一白发老者在池塘边钓鱼,阿斗一时性起,遂令众随从用网捕鱼,均一无所获,让阿斗十分扫兴,忽见一条尺长大鱼随白发老者鱼杆抖动,划一弧线,飞出水来。掉在井边,可乐坏了阿斗,忙去抓鱼,鱼用力一摆,落入井中,阿斗趴在井边去捉,慌乱中鱼未捉到,腰带掉入井底。回头找老翁算账,老翁已不见踪影,但见老翁坐位处留一白绸帕,上书“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腰带掉井中堵住海眼,井水从此变浑变苦。后人遂改甑子场为落带,因落字不甚吉利,后人改为同音的洛字,洛带镇由此演变而来。
古镇街道由一块块1米左右的石板镶嵌而成,宽约10米,漫步在那凹凸不平古朴的青石板街道上,再次感受到古镇漫长的岁月和沧桑。街道旁一些盛水的石缸,其独特的石刻艺术,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吸引了到此一游的外国游人,他们用手中的DV记录下这古老的石雕艺术。古镇公园里另一番景象同样吸引眼球。那就是角落里,屋檐下,是一片片的茶棚,树荫下,花丛中,是一处处的茶座。满座茶客,男女老幼,把盏品茗。有的斗牌搓麻,有的读书阅报,有的斜卧望天,有的闭目养神,好一派田园休闲景观。
这也许就是真正的洛带特色文化,比杜甫草堂和武侯祠还有生气,置身他们中间的那一刻,让我觉得身心无比愉悦,十分舒畅,恍若远离尘俗。
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