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噱头的悲哀
这几天看了一则新闻:“女生应有充裕的时间来打扮自己,能跟上10点的第二节课就好了,从7点到9点的时间应该用来化妆,然后再优雅地进入学堂,于是男生因为美的感动和鼓励,就会赢得奋斗的动力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副教授何光顺近日在课堂发表这番言论引发网友热议,更是引起了多名女权主义者的抗议。
看完新闻,直呼,噱头来了,而且居然是学术噱头。
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这个说法不要说有什么学术价值,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符合。学生每天都不能来上第一节课,那还叫什么学生?第二,女生为什么可以在上课、外表方面被化作不同?是爱护?还是歧视?第三,化妆成为第一要务,这是人格的缺失,居然还出要将个体的问题普遍化,岂不笑谈。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教授神经病,大不必回应他。诚然,对这件具体事,我们不必计较,可这件事之后的思考我们却是万万不能大意的?这样的学术噱头是偶然现象吗?教授真的是神经病吗?恐怕不能简单下结论。
近来,很多教授假“言论自由”行“大放厥词”之实。有人在定义“强奸”中,不是研究怎么杜绝不法事件发生,而是女性面临强奸时,在该递套还是该递刀问题上喋喋不休;有人打着研究中国文化的幌子放言“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这样的现象就不简单了。炒作是当今的一个现象,有时候也算是一个诟病,明星、媒体、商家,大兴炒作,我们只能骂骂他的不良,作为学者,担当的是一个民族素质的前途,如果寂寞难耐,做不到能守住清汤寡水,却要到公共领域捞食,那就太悲哀了。作为公共知道分子。“公共”二字需要更大的担当才扛得住,那就是公共意识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否则就叫欺世盗名,因为你是在公共领域里言行而不是学界一小个庙了。你利用着公共资源,社会提供给你话语权,你却只顾着胡说八道或沽名钓誉,这恐怕不太合适吧。
30多年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者陈景润先生,在人情事理方面甚至有些木讷,可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不仅是学术,还有他的品格。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潜心研究高产水稻,终日埋头乡村,他的价值体现在不断攀升的水稻产量上,那是不需要噱头的;在中国第一艘航母上献出生命的罗阳只是在那个献出生命之躯时才为人关注,但他是真正的英雄。
倒也不是宣扬学者都要不食人间烟火,完全清心寡欲,但作为某个领域的带头人,公众敬仰的“专家”,如果光想着一己私利,忘了自己的身份,损失的可不仅仅是点滴利益,一时利益。恐怕是不可挽救的公众思潮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