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尽一杯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这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反映了春节时民间燃放鞭炮,开怀畅饮,张灯结彩,喜贴春联的盛况和浓郁的传统习俗。何谓“屠苏”,古时的一种药酒也。可见在千余年前的北宋,逢年过节,老百姓饮酒寻乐已是一件寻常事。
国人酿酒饮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明酒者,相传为周朝人杜康,其实难以考究。据《史记•殷本记》记载,远在商朝,饮酒之风就很盛行,纣王腐败昏庸,“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现代出土了大量商代酒具,如爵、角、觚等,便是有力佐证。北魏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的稻米酒法、黍米酒法等十多种酿酒法,说明那时的酿酒技术已日臻完善。到了唐宋,除酿造低度粮食酒,还能酿制多种果酒及性烈味纯的烧酒,品种也日趋繁多。白居易曾有诗赞曰:“烧酒初开琥珀香”。至于西域的“葡萄美酒”,更是美名远扬。明清时期,佳酿如云,玉带春、梨花白、碧霞酒、状元红、女儿红、绍兴花雕等等,均驰名天下。可惜有些名酒,今已失传。
中国的文人墨客几乎与酒都有不解之缘,豪饮贪杯者更不在少数。他们饮酒颂酒,酒成了古典文学中的永恒主题。“酒仙”首推李白,其笔下与酒有关的诗,如《将进酒》,《月下独酌》,《金陵酒肆留别》等,不知有几多。历代灿如繁星的文学大家,更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名篇佳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
……
这些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千古传诵的佳作,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它积淀了我们民族丰厚的酒文化底蕴。
饮酒绝非文人的嗜好专利,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无不与之有缘。婚丧嫁娶、佳节庆典、亲朋欢聚,多要饮酒助兴,营造欢乐氛围。试想宴饮中缺了杯中物,岂不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醇酒真是奇妙之物,几杯落肚便会令人飘飘然,宠辱皆忘,变得愉悦兴奋和轻松。在似醉非醉中平素沉默寡言之人也会露出笑脸,谈笑风生;擅于辞令的,更是意气风发妙语连珠;刚勇之士更会勇气倍增。李白斗酒诗百篇,醉草吓蛮书,笔下生辉,恐是醇酒激发了创作灵感。武松过景阳岗打死吊晴白额大虎,号称“三碗不过岗”的“透瓶香”酒壮了英雄胆,英雄仗了好酒威,才演出这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好戏。一部《水浒》,与酒有关演绎出的故事不计其数:诸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等等,数不胜数。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个个都是酒中豪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均能小酌,书里第四十九、五十回记载,这群佳丽寒冬赏雪观梅,围炉饮酒联诗,又是别有一番情趣。
举酒属客,对政治家来说,有时就不仅仅是应酬助兴了。楚汉相争,项羽设“鸿门宴”邀刘邦饮酒;三国纷争,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都是彼此进行政治试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争夺天下。
饮酒要适度,切勿贪杯,若无节制,一醉方休,反会乐极生悲,有违初衷了。酒醉误事或酿成悲剧,古今层出不穷。司机朋友开车勿饮酒,饮酒不开车已成共识,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法,触犯法规,那就悔之晚矣。相传,“酒仙”李白晚年逍遥江湖,泛舟长江,泊船采石矶,月夜于船头畅饮,酒醉溺水身亡,真个成“仙”去了。神话《西游记》里,天蓬大元帅,醉酒失去德行,调戏嫦娥,被打下凡尘,痛失前程,投错胎变成猪头模样。唐僧为其取别名“八戒”,就是告诫徒弟要戒荤戒色戒懒戒馋……但首先是戒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适可而止乐融融。《三国演义》开篇词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少量饮酒,益处多多,牛饮豪饮,伤身误事。切莫“今朝有酒今朝醉”、信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醉解千愁”之类的话,那是夸大其词的。须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013-3-24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