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文人(二)
曾国藩死后的第三年,又一位血性文人诞生在娄底这块青春热土之上,他就是清朝末年感动神洲的民族英雄陈天华。如果在地图上画一幅英雄分布图,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中国的版图上,无论是战争时期的革命英雄,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的道义英雄,地处湘中一隅的娄底,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天华、罗盛教、黄国雄、谭静宇等等一系列响亮的名字,让世人的精神为之一震,他们带给娄底的荣耀,足以使这座小小的湘中之城得到最大的尊重。陈天华最大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五千来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凝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血性,增强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他向世人证明:奴役,欺凌,压迫,并不能让一个民族真正的屈服,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只是痴人说梦,终有一天会淹没在时代的大浪中。陈天华的死,真正诠释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平心而论,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人生的起点往往都很低,但经过人生的历练与岁月的磨砺后,最终他们以不朽的思想和独特的生命价值站在了历史的最高处。人生的起点与终点,成了一种令人感叹不已的对照。走街穿巷,提篮叫卖,成了陈天华早年生活的缩影之一。少年老成,心怀大志,“国不安,吾不娶”,与曾国藩相比,陈天华的心智和追求显然要单纯得多,他不懂得所谓的中庸之道,也不体会所谓的世事洞明,驱除外敌,振兴中华是其生命的终极追求。外敌入侵,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一个从娄底乡下走出来的孩子,竟能把祖国的内涵理解得如此透彻,把世界大势看得如此清晰明朗,对祖国的前途如此忧心如焚,对国人的命运如此深切关怀,对那些久居京城腐败不堪的贵族们来说,这是一个极尽讽刺意味的类比。历史选择了那个寂寞而孤独的灵魂,他注定要在时代的波涛汹涌上奋力一搏,在鲜血染红的浪花中映衬出一个民族的灿烂。
与曾国藩一样,陈天华也是与特定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而与之不同的是,世人对陈天华的血性和英雄气概无任何争议。二十世纪初,沙俄企图侵占东北三省,引发拒俄运动,祖国正处主权沦丧境况,陈天华咬破手指血书寄示湖南各学堂。湖南巡抚赵尔巽亦为感动,亲临各学堂宣读,并刊登于官报,还饬令各府、州、县开设武备讲习所,使湖南全省拒俄运动士气更加高涨。一个人点燃了一个民族的愤怒。
他的一生是荣耀的,《警世钟》,《猛回头》彰显了他的血性,同时,他也是同盟会最为杰出的发起者之一。“其一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以死报国,是陈天华毕生的夙愿,听起来有几分愚昧,但与那个时代无数空谈报国者相比,陈天华的死犹如泰山。当日本的《朝日新闻》攻击中国人缺乏团结力,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的时候,陈天华以抗争。1905年12月7日清晨,一个悲愤的身影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纵身一跃,时间,历史在这一刻定格,奔腾而激跃的浪花散发出最庄重的光辉,一个充满血性的文人,用生命为大海彼岸的祖国做了最后的祭奠。
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国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千百年后,人们在历史的回音中倾听这些振聋发聩的呼喊的时候,是否会想起那些曾为这个懦弱的民族抗争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