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外号”拾趣

“外号”拾趣

2013-10-14 07:32 作者:白桦林 阅读量:29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外号,又称浑名、绰号,系根据某人身体特征,专长绝技,性格脾气等等特点而另取的别名。外号古已有之,源于何时,却无从考究。

《水浒传》中,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个个都有响当当的外号。李逵彪形黑汉,性情粗鲁,脾气火爆,疾恶如仇,故人称“黑旋风”;宋江仗义疏财,广结江湖好汉,济人危难,赢得“及时雨”的美名;孙二娘五大三粗,凶神恶煞,在十字坡开黑店,专干谋财害命勾当,放蒙汗药麻翻过往客商,结果其性命,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当黄牛肉卖,故江湖人称“母夜叉”。《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厉害泼辣,颇有心计,荣国府里上上下下数百口人的安排调遣、赏赐惩罚都要听命于她,人称其为“凤辣子”,再恰当不过。《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关云长,相貌堂堂,生得一袭好胡须,有万夫不挡之勇,人称“美髯公”。

民间有外号的为数不少,旧时乡间土老财盘剥无度又一毛不拔,农民背后称其为“某剥皮”、“某阎王”、“铁鸡公”。江湖上的算命先生,常以“某半仙”、“赛诸葛”自?,吹嘘能卦吉凶祸福、预知升官发财、兴衰成败,为众生指点迷津,实则骗人钱财。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豆腐西施”等名字,无不是外号。今日新外号也层出不穷,诸如把每月工资花光的,称“月光族”;经常吃喝花销依赖父母的年轻人,人称“啃老族”。脸盘子生得大的,喊“大屏幕”。政坛上亦有“不倒翁”、“几朝元老”之类的外号流行。

知识分子多无外号也不喜欢外号,认为不雅,然而有些教书先生却难幸免,那往往是调皮学生私下给老师取的,什么“李眼镜”、“张几何”、“王三角”诸如此类的,学生中早已流传开来,先生本人却浑然不知。

外号最多的恐要数生意人,漫步街头,以“姓氏+经营项目”来打招牌的,随处可见:“唐肥肠”、“张鸭子”、“吴抄手”、“林汤圆”、“张火锅”、“王麻子剪刀”……既是外号,又成了商业品牌,一传十,十传百,越喊越响,不少生意人求之不得,视为免费为其打广告。若换了唐姓知识分子或颇有地位身份的人士,呼其为“唐肥肠”或“唐老鸭”;李姓先生,喊“李鸭子”,可能听者又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生意人的外号,有的细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有史某人开了家小食店,烹调鲫鱼是其拿手好戏,吃法颇多,打出招牌“史鲫鱼”高高挂。街上碰见熟人,别人喊“死鲫鱼,啷个游上街来了哟?”,弄得史老板哭笑不得。有兰姓小贩在乡场上专卖猪羊内脏杂碎汤,街邻喊他:“烂(兰)杂碎”,他习以为常,不仅不恼,反而笑脸相迎。

外号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现象,不可避免,但切不可乱取滥用,否则既不文明,又粗俗不堪,令人尴尬,有辱人格。有吴某专门经销人造革,头秃顶,若呼其“无人格(吴人革)”或“吴秃皴”;李姓养殖专业户喂养甲鱼和乌龟发家致富出了名,若当面呼其“李乌龟”、“李王八”,恐怕马上就要七窍生烟,轻则被骂得狗血淋头,重则大打出手拳脚相加了。

旧文新改2013-3-26

相关文章关键词

《“外号”拾趣》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