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佳人黛玉在水一方

佳人黛玉在水一方

2013-10-18 23:36 作者:郝哥 阅读量:32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与主人公贾宝玉演绎了一出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

且看黛玉其人。

绝色。《红楼梦》这样描写道:

两弯似蹙非蹙辽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比干,商代贵族,纣王的诸父。《史记》载:“(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旧时,赞人颖悟有“玲珑通七窍”之语。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姿态娇媚。

黛玉聪颖超过比干,娇媚胜过西施。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才高。在大观园的诗社中,林黛玉冰雪聪明,孤高自许,落笔不凡: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自然而清新。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叩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孤标傲世,诗如其人。

如此才情,即使“专业诗人”也未必能有。

但是,林黛玉呈现给读者的艺术形象却是体弱多病,她自己说:“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下人说:“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下人们见了她,不敢出气儿,“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多愁善感,终日以泪洗面。林黛玉在回房途中,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黛玉耳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之一叹;又侧耳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再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联想起古人诗词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词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之句,一时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当林黛玉独自吟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是慑人魂魄,催人泪下。黛玉她是在伤景叹花,更是由景及人,以花自喻,伤叹自己的悲苦身世和处境。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在皇亲国戚、高官厚禄的荣国府,林黛玉是“步步留心,事事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荣国府、大观园是金贵的鸟笼,囚禁着年轻的生命,自由的魂灵;冷酷的现实无情地摧残着花季少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柔肩荷花锄,纤手拎锦囊,泪流满面,一步三摇的“病态”林黛玉就此定格,一曲《葬花吟》是她内心悲苦的写照。

如此的黛玉形象不知深深打动了多少读者,为之一掬同情之泪;同时,一旦走出红楼梦境,又理智地“抛弃”了黛玉,认为她太“小资”了,甚至矫情。

然而,我们是否深思,做为曹雪芹所挚爱的人物,贾宝玉的毕生难忘的恋人,为何是这样一副“弱不禁风”的不完美的形象?

在林黛玉无穷尽的泪水中,无休止的吵闹中,以至尖酸刻薄的言语中,我独独品出了两个字:“脆弱”。

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最脆弱?

鲜嫩娇艳的花朵突遇冰霜雨雪,通透轻巧的瓷器砰然落地,美妙短暂的梦境被残酷现实击碎……

一个叫小西的女孩,11岁,放学回家,父母不在,她到街上玩,被一个骑摩托车的男子哄骗到附近山坡上,惨遭强暴后,为了怕被认出来,该男子又把小西的双眼扎伤。附近种地的村民发现小西时,她只穿着残破的上衣,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侵害,跟人家说我冷,能给我穿件衣服吗?后来,小西被送到北京的医院,进行手术后,孩子的右眼已经失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读过之后,心如刀割,欲哭无泪。

写此文时,激战正酣的南非世界杯赛场上,英雄的巴西队轰然倒在了磕磕绊绊的荷兰队脚下,黯然离场,橙色的火焰灼伤了桑巴舞者的六冠王梦想;强大的阿根廷队面对拼防守,拼速度的德国“青年近卫军”,乱了阵脚,兵败如山倒,日耳曼战车碾碎了潘帕斯雄鹰的华丽翅膀……

行文至此,林黛玉的形象模糊了,她似乎是一切美好而脆弱的化身,譬如,青春时光,生死爱情,生命之花……等等。

韶华飘逝,绿水悠悠。

我的耳畔忽然聆听出《诗经》中的一首古诗——《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诗中的“伊人”单单是指美人吗?

朱熹说:“伊人,犹言彼人也。”言犹未尽,又补充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有人认为,伊人是一位隐于河上的君子,秦人敬慕他,而写此诗。

有人认为,《蒹葭》是一首情歌,伊人是诗人所追求的人。

著名作家琼瑶将其改编为歌曲《在水一方》,由林家庆作曲,邓丽君演唱,缠绵而悠长,先后风靡港台与大陆。歌中,伊人成为了佳人。

而林黛玉就是诗歌中的“伊人”、“佳人”。

我的耳畔又回荡起上世纪的一首老歌《千万次的问》: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

你不像是在我梦里,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

……

我今生看来注定要独行,热情已被你耗尽。

我已经变的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

……

“你”,肯定不是一般意义的恋人,她可以是理想,可以是向往,可以是期待,可以是渴望,可以是影响你一生的人或事,可以是你由坎坷走向坦途的命运的拐点……

林黛玉就是“你”。

曹雪芹为林黛玉倾注了血和泪,寄予了刻骨深情,凄美,哀婉,为黛玉,为他自己。

据说,曹雪芹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在江南度过了他温柔富贵的年少时光,后来家庭突遭变故,以“原罪”之身北上。穷悲潦倒的曹雪芹心中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渴望:谁来拯救他?

佳人黛玉,在水一方。

可遇而不可求。

或许根本就没有。

或许,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宓妃,似乎有她婀娜的身影。

相关文章关键词

《佳人黛玉在水一方》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