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不灭的生死之光

不灭的生死之光

2013-10-16 12:13 作者:宾宾 阅读量:35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2013年2月17日,大年初八。许多回家过年的人都开始在这一天与亲朋告别,从故乡返回城市,开始新的一年工作;一些商家也大多选在这天放鞭炮开业,祈求新年生意兴隆。江西一位著名的学者、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郑小江,却在这一天早上从其住处楼顶不幸坠落殒命,意外又急遂地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超越生死的印记。

坠楼前后不灭的记忆

郑小江出事的时间是阳历初八的凌晨7时许。

这天早晨的南昌在一场如泣的春雨中醒来后雾色迷朦,位于赣江之滨的红谷滩新区普瑞花园也被雾霾笼罩着。和往常一样,居住在普瑞花园的郑小江5时许就起了床,穿戴停当,与岳父径直上了其住处普瑞花园楼顶晨练。楼顶的雾霾诡异地漂浮着。雾霾下的楼顶种了些菜。放眼望去,孕育了无数生命的赣江像一首朦胧的诗悠然远去……

郑小江有个习惯,平时喜欢到居住的楼顶晨练,到江边散步、跳绳,尤其喜欢在赏景时思考一些学术问题。

十几分钟后,郑小江岳父下楼去用早餐,郑小江却依然站在浓雾漂浮的楼顶赏景。

因等候多时不见郑小江下楼回家,郑小江岳父正准备去寻找。这时,却听到外面楼下有人叫喊:“有人坠楼啦!”

一看,坠楼者竟然是自己正要寻找的女婿。郑小江岳父差点昏了过去。

据郑小江岳父回忆,郑小江这天是穿着平常晨练的衣服和球鞋出门的。之前,他没有异常举动,也没有轻生的迹象,更没有留下遗书。他的突然辞世,对郑小江岳父和他的家人是晴天霹雷,他的同事、学生也颇感意外。

“他写了好多书,究竟有多少,我也搞不清。要了解他的点点滴滴,你还是去问我女儿吧,她更了解他。”许多天以后,面对记者,郑小江岳父的语调仍有些低沉、情绪仍深陷极度的悲痛之中。

普瑞花园一物管人员介绍,出事的时候,郑小江是从其住处东边坠楼的。该工作人员说,平常她们难得与郑小江接触,因为他是做学问的,工作忙。她们只是因物管方面的事与他见过几次面,印象中,他为人随和、开朗、幽默。

附近的茶店老板说,出事的时候,正好是年后他茶店开门的日子,他是事后才听说此事的,生前,郑小江喜欢和朋友在他茶店里喝茶,并时常谈论人生与茶、茶与人生的话题。他依稀记得,知识渊博的郑小江说过,人生品茶不是打发时光,而是品味人生,维护生命;有时候,人生如酒,饱含着酸甜苦辣;有时候,人生如歌,吟唱着悲喜交加;有时候,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演绎不同的角色;有时候,人生如藤,总结着几个苦涩的瓜;有时候,人生如路,怎能没有一段坑坑洼洼呢;有时候,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有时候,人生如梦,蓦然回首,才发现活着是一种快乐……

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副所长徐春林博士说,郑小江不仅喜欢品茶,而且在茶校学习过,对品茶、试茶、谈茶有独到的见解和权利,他对茶文化的体验几乎参透到茶与人生、与性情、与生命的最高境界。

生前友好沉重的哀思

郑小江所在单位的领导、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彭院长介绍,郑小江的遗体告别仪式是2月19日上在南昌市殡仪馆举行的,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有几百人。对郑老师的意外辞世,学校十分惋惜,因为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专家。出事前,郑小江的工作除了正常教学外,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江西师范大学老校区的王字楼指导研究生研究生死哲学,并力图将生命教育课题向全国推广。彭院长说,出事前,他们全家还开车到了福建旅游。遗体告别仪式上,他女儿是含泪念完纪念文稿的。

郑小江的学生说,他曾鼓励她们要积极面对生活,没有权利因生活不顺而放弃生命,要正确面对死亡。

作为研究生死哲学的著名教授就这样走了,在哲学界像是一场地震。

“在我一生接触的人中,郑教授是最勤奋最刻苦的一个人。和他一起外出研究课题,他总是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写东西,等我起来和他一起出去散步时,他己经工作两个多小时了。他不仅是个工作狂,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意识,更有儒家的济世情怀。对生命教育,他感到刻不容缓。他时刻都在想着用生死哲学挽救轻生者的生命。面对一起起自杀事件,他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他的离去也许是一时的恍惚。”徐春林如是说。

妻子心目中的好丈夫

在郑小江的妻子李女士眼中,郑小江是个对工作非常认真的人。无任是在校讲课或外出演讲,他从不怠慢学员和听众。每讲一堂课,都会及时更新内容。

“在我的心中,他就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马。他把对工作的执着,对家人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李女士说,“从他开始研究生死哲学和生命教育开始,他一个月总会有半个多月在外地。为了弥补对家人的陪伴,他总会通过手机短信和电话不断地来问候家人,并常常把轻生者发给他的重新鼓起勇气生活的快乐短信转发给家人,和家人一起分享。只要家人有时间,出差时,他就会把家人带在身边。”

李女士介绍,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味,郑小江带领他的团队先后主持完成了红谷滩赣文化长廊、南昌市象山广场、南昌瑶湖文化景观带、宜春仰山明月山风景区、新余仙女湖风景区、“江右商帮”版块文化、北京天寿陵园生命纪念馆的设计建设。为提升南昌市旅游城市形象,他还带领团队设计完成了南昌市傩文化公园的建设。为挖掘南昌古文化的内涵,他带领团队编写了《草根南昌》,该书己成了寻找南昌古文物遗址的行动指南。

李女士说,郑小江还擅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并提供舞台让其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学术上,他从不隐瞒自己的学术观点,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他做学问,懂得“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道理。他每写一篇学术论文,至少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对学术的研究,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爱,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对生死哲学的研究是从台湾的殡葬、医院和义工(背遗体的人)行业得到启发,并找到了方向的。他的死生哲学成果提升了中国整个殡葬事业的地位,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灌输到殡葬行业。不少墓园在他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开创了“生命纪念馆”、“生命教育馆”、“生命公园”,并把墓园变为寄托哀思尊重生命的场所。除此以外,他对于宗教界的贡献也极大,他走遍了江西的每个寺庙,充分控掘佛教文化,他关于佛教的论文还得过世界佛教会议论文的一等奖。

实际情况是,郑小江意外发生后,东林寺、宝峰寺、青原寺三大寺庙的人都自发为他举行超度仪式。

杨女士回忆,除了执着于自己的事业,郑小江还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1984年,李女士和他去上海旅行结婚,在火车上遇到一个清贫的青年没有座位票,他知道后,就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那个青年,并给了他一个茶叶蛋;郑小江还多次参与了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和少数民族老师的培训,每一次都不计报酬倾情投入;在金溪县,他看到陆九龄的墓毁坏殆尽,翻遍了口袋,把一千多元交给了当地的文博人员,要求修好先贤的墓;在资溪县,他多次为李觏墓的修复奔走,他想通过修复先贤坟墓,让后人追思,让先贤的诗作陶冶情操。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而郑小江对自己的学生如儿女般的关怀并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据他女儿回忆:有位来自山区的学生,冬天没有被子,父亲就把自己的军大衣送给了他,甚至每个月还给这个学生生活费,后来,这个学生在北京一家公司做了总裁,那件大衣却一直留着;还有一位农村的小学代课老师考上他的研究生,这位研究生一贫如洗、拖家带口的来到南昌,父亲不仅在生活上无私援助,还争取各种机会让这个学生出去,让他多一些创收的机会,现在,这个学生已经成为省内一所著名学校的骨干。

郑小江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每次出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总是尽可能的给他的学生们争取名额,带他们出去学习及演讲,并给他们提供路费,帮助他们寻找发表文章的途径。他的研究生们在他的教导下,有的成了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的博士。他对他的学生们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在他的追悼会上,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全部跪拜,几乎都哭成了泪人。

郑小江的女儿回忆,父亲还把生命教育的课讲到了省女子监狱。父亲对女囚开展生命教育,提出三个条件:一,要求所有管教人员一起听课,二,要自己团队的人员在课前对女囚进行全面充分的访谈调研;三,讲课前,希望允许自己团队的人员在监狱里过夜、体验女囚的监狱生活(未被允许)。生命教育课开讲时,女囚们都很自卑。父亲就对她们说:“今天走进我的课堂,你们就是我的学生,你们和管教人员监狱长们都是我的学生,我们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讲课开始后,他给女囚每人发一张白纸,叫她们用笔从16岁开始为生命的起点,然后每5年为一个生命的节点,在纸上把自己生命的起落划成一条股票涨跌线。当女囚们划到在狱中的这个最低点时,她们失望了。这时,她父亲就叫她们把手中划着股票涨跌线的纸调个头,指着涨跌线对她们说:“姐妹们,现在就是你们人生的新起点,也是最高点……”接着,他给她们播放歌曲《隐形的翅膀》。于是,女囚们抱在一起失声痛哭了……

与此同时,所有管教人员也对父亲说:“我们体会到如何去管理了。”小郑说,父亲认为,生命教育的课必须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与个性,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生命是平等的。“父亲的追悼会上,监狱的政委也来了。”小郑的眼眶充盈着泪水。

工作与生活中的“老玩童”

郑小江搞研究、带研究生的方式与众不同,他继承并发扬着孔子的教育与研究方法,大部分时间都是走出校门,四处寻访考察,并随时吸收、挖掘和研究各地先贤的人生哲学精华。

郑小江发起兴办“讲会”的教学形式闻名于学界,即借鉴文化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方式,将“考古”与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在古村古树古庙古墓古道古书院等历史人物生活、求学、婚娶乃至安息之地阅读原典,直面先人,感悟往哲;用这种方法接续儒家讲会传统,激发当下世人日益失落的求道热情,承继和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自觉体认儒家讲会精神,恢复传统讲会制度,举办讲会活动。

如举办鹅湖讲会、余姚讲会、青原山讲会、石莲洞讲会等十余次。

每次讲会,郑小江都要求他的学生针对某个学术观点现场进行答辩,并上交答辩论文。在生死哲学和生命教育过程中,他倡导“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把学问融于山水间”。

每一次外出寻访或者游玩,郑小江都会写一首打油诗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感受自己的快乐。他把做学问与生活的乐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清华的讲课,郑小江带着在北京读博士的学生来到荷塘边,朗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每到一个地方,他喜欢走进当地的农贸市场、小街民房去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他的休闲就是工作。在休闲的过程中,他都会带着学生就某个学术问题进行辩论,并写成论文编成书再定名出版。他是属于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融工作于生活中的老玩童。由此,夫人李女士经常“骂”他是个老小孩。李女士想,像他这样的好老师可能不会再有,因为课后看不出他是个教授,他总是嘻嘻哈哈的,像个小孩。

尽管如此,郑小江还是经常感叹回家的感觉:“回家的感觉好。我真想好好休息一下!”李女士告诉记者,郑小江之所以想好好休息一下,是因为他所研究的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面对的是13亿中华儿女、甚至是全人类的复杂生死问题。而就是这样一个课题却被认为属非主流性研究课题,一直无法申报国家项目立项。

记者在郑小江的《生命教育演讲录》后记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几十年来,也不知伴随着多少好心的不解或恶意的嘲讽,多少个不眠或少眠的思考之夜;也不知经历过多少理论上乃至人生中的风霜雨雪,甚至让我被迫告别了学于斯、教于斯近三十年的南昌大学,调往江西师范大学工作。但我总是在坚持、坚持、再坚持,也许是我天生愚钝、不善权变?也许是我总认为生命何其短也,闲言碎语甚或暗中使绊不值得太在意?也许我内心真有那么一点终极信念在支撑自己?无论何者,反正是二十五年如一日,对生死哲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始终没有动摇过。”

现在,在北京工作的郑小江的女儿有意承继父亲的事业,“我目前最大的心愿是进父亲生前的学校,继承他未竟的事业。父亲总是对我说,我们虽然增加不了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生命的宽度。人的肉体生命虽然终止了,但超越性的精神生命还在,他会在他的家人、想念他的亲朋好友、延续他事业的同仁们身上延续下去。因此,我希望把他超越性的精神生命永远延续下去。”

《怒放的生命》特稿延伸之一

谁也没有权利放弃生命

文、图/商报记者刘行宾

在郑小江研究的生死哲学中,有个“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原理。郑小江认为:人的生命作为有机体的存在,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条河流。没有过去的生命,人们就不会有现在的生命;没有未来的生命,就是一个死人;生活是当下实在的一种感受,过去的生活已经结束,未来的生活还未开始。

生活问题不是生命问题

据介绍,郑小江的学术成果在我国独树一帜,主要表现在他的理论深入挖掘了古人的人生哲学与智慧,并用其化解当代人的人生困境。在生命教育中,郑小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破解了“生命与生活紧张”的密码,教会世人学会生死,谁也没有权利放弃生命。

在“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原理中,郑小江认为,人的生命作为有机体的存在,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条河流。没有过去的生命,人们就不会有现在的生命;没有未来的生命,就是一个死人;生活是当下实在的一种感受,过去的生活已经结束,未来的生活还未开始。

据徐春林介绍,曾经有个生物系的学生给郑小江写过一封感人至深的信,这封信郑小江不仅一直保存着,而且收进了他的《生命教育演讲录》。信是这样写的——

“……1999年,我因外伤开始腰疼,2000年得知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于是,先后到了广东、北京等地寻医问诊。看到昔日的高中同学都在大学求知若渴,为各自美好的前程努力奋斗着,而自己却休学在家,心里很不是滋味,加上病痛的折磨和康复遥遥无期,我感到自己的一辈子已经没有多大的希望了。当时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念,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我就开始想着法子把自己干掉,了结自己,让自己无须再忍受这痛苦,得以解脱。尝试过窒息法、触电法,还想到过跳楼、卧铁轨,只是因为都没有成功,所以现在还活着。

“从郑教授讲解的关于生活与生命的联系与区别中,我发现我是一个只知生活不知生命的人,没有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好,反而用它来伤害自己的生命。是郑教授让我看清了自己,让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决问题了。虽然自己的身体是出现了疼痛、难受等不好的感觉,但绝不能因此就有轻生的念头,也不能因此而放弃了生活。我要在生活和生命这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生活有滋有味,让生命之树常青!”

这个学生之所以没有放弃生命,是为因为郑小江发现了这个学生有轻生的念头后,告诉他没有权利放弃生命,因为这个学生遇到的不是生命问题,而是生活问题。这个学生之所想自杀,是因为他错误地把生活问题当成了生命问题。

生活只是生命的一个环节

在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原理中,郑小江认为,人的生活与生命虽然合一于人生,但两者的性质有着重大的区别,形成了相当紧张的关系。

郑小江认为,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两者应完全合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生命表现为内在的,而生活是外在的;生命求的是稳定,生活求的是变化;生命是有机体的成长,而生活则是各种人生滋味的总和。于是,人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内在紧张,两者经常发生矛盾、摩擦、不一致,等等。

生命的存在面所形成的人生观,与生活的存在面所形成的人生观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的生活是当下在此的,是现在进行时,人们所能感受的也只是当下的生活。而人之生命虽然也显示为现在此时的,但生命却无法与过去和未来割裂开来,生命必须是在生活的延续过程中才能展现。如果说,生活的品格是个我的、当下的;那么,生命的品格则是普遍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紧张构成了一切人的生死问题所发生的基础。

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这些不如意只是一种感觉。如喝酒,适量的喝,可以在良好的口感中滋补身体的健康,酗酒则会成为健康的杀手;如吸毒者只顾生活感受,不管生命状态;如上网成瘾的“网虫”,只知道虚拟世界的无拘无束,不知道自己已成了精神和生活的“难民”。

郑小江的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原理,是教育人活在世上就是拥有生命去生活。生活只是生命中的一个环节,生活像一粒粒芝麻,生命恰似一个香脆的大饼;芝麻附在大饼上,让饼更加香味十足。所以,不要让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来影响生命的存在,不要破坏这一关系的平衡。

那些因感情受挫而自杀的人,就是把爱情视为了人生的全部,当爱情失去后,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生命也就被剥夺了存在权。他们不懂得生命是树,生活是树上的一朵花,失恋的花朵凋落了,父母、兄弟、同事及工作等花朵还要在生命的树上绽放。如果你放弃了生命,生命树上的其它花朵就没有了绽放的载体,就剥夺了它们的生存权。

生活的不幸是为生命磨砺意志

徐春林介绍,生命与生活紧张的原理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由生活的感觉走向生命存在的方法。它教导世人从生命的意义上去理解生活中的感觉。一个人如果仅从生活的视角来看待并对待诸如挫折、痛苦与逆境,就往往无法超越,就会总是觉得生活太难了,简直就没有开心和幸福的时刻。

该原理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中不顺心的事是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的,如生老病死、落榜失恋等许多人都要承受。如果人们能够从生命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些不顺心的事只是生活中的一种感受,那么,这些不顺心的事就会成为人生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把生活的感觉放到生命的河流中去理解,这些生老病死、落榜失恋只不过是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为此,我们就能从生命的高度去理解并面对当下生活中的不幸与困难,并为人生磨砺意志,走向成熟与成功,从而教会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着眼长远的人生观。这就是生活与生命紧张原理的价值所在。

据了解,郑小江的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破解了生与死的密码,教授世人没有权利放弃生命。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和主要理论是生命的共同体,其中包括血缘性的生命(如兄弟),人际性的社会生命(如同事),超越性的精神生命(如雷锋)。郑小江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就是人际性的社会生命与超越性的精神生命构成人的人文生活,而人文生活是人的本质,人类社会要提升的就是人文生活。一个人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而肉体生命是人存在的基础。所以,生命不属于个人,谁也没有权利放弃生命。

《怒放的生命》特稿延伸之二

郑小江生平简介与学术成就

文、图/商报记者刘行宾

“如同无法选择生一样,我们同样无法抗拒死,只能拥有二者之间短短一段时光。时间匆匆流逝,从我们初生起,死亡就已经在终点等着我们。但是谁又能否认正是这死亡的黑暗帷幕恰恰映衬出生命的光彩呢?”

郑小江生平简介

郑小江,又名郑晓江,1957年4月24日生于南昌市,宜春市万载县人,中共党员。1968年随母亲下放到鄱阳(波阳)县油墩街公社洪家生产队,并就读于段家小学与油墩街公社中学。四年后随父母调入上饶市,就读于上饶二中,并于1974年毕业。同年作为知识青年重返农村,下放到武夷山垦殖场西坑分场知青队务农,并进入婺源茶校培训,直至1978年考入原江西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又被破格晋升为正教授,2011年评为国家二级教授,2005年被引进江西师范大学。

同事介绍,郑小江的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推广是从2006年开始的,近几年是最辉煌的时期。他曾担任过南昌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古籍研究所所长、南昌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总编辑、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之后担任江西师范大学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他还是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教学名师、国家二级教授。

郑小江主要学术成果

专家认为,郑小江专门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研究,尤其擅长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研究。他从中国生死哲学的研究与生命教育的教学切入,开辟了中国人生哲学研究的崭新模式,其从事中国生死哲学研究长达二十多年,以“生死哲学”研究的系列成果及“思想考古”的方法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赞誉与关注。

他提出的“生命与生活紧张的原理”、“人生时光与物理时间不等式的原理”、“生命共同体的原理”、“生命二维四重性原理”、“生死互渗的原理”、“死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的原理”(参见《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对人生哲学的解读突破了以往只谈“生”而忽略“死”的偏颇,从辩证的角度给予中国人生哲学以准确的定位,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方向,在全国独树一帜,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曾多次应邀赴台湾、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区与国家演讲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问题,受到好评。

郑小江的研究切实凸显传统中国生死哲学对于现代人之生命健康发展的正向功能,以承担社会道义为使命,不仅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为舞台,开展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课程与讲座,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及合理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且走向社会,营造生命教育基地,以期醇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郑小江主要的学术著作

郑小江几十年来在学术领域勤奋耕耘,积极开拓,硕果累累,其出版的专著有:《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安徽教育出版社);《穿透人生》(上海三联);《传统──现代人的两刃剑》(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二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江西人民出版社);《拷问人生》(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死亡智慧》、《杨简》(台湾三民书局);《祸福之门》、《生死智慧》(台湾汉欣出版社);《善死与善终》(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华贤哲》(广西教育出版社);《超越死亡》、《生命终点的学问》(台湾正中书局);《寻找人生的真谛》(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八千里路云和月》(新华出版社);《神游千古》(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生命学》、《生死学》(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学会生死》(中州古籍出版社);《生命教育演讲录》(江西人民出版社);《寻访大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生命与死亡》(北京大学出版社);《生命教育》(开明出版社)等。

其主编的著作有:《宗教生死书》(台湾华杏)、《江右思想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神秘术大观》、《中国死亡文化大观》《中国生育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中国避邪文化大观》(花城出版社);《疗救人生》(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解读生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鹅湖会语》;《石莲洞会语》;《姚江会语》;《感悟生死》(中州古籍出版社);《生命教育公民读本》(人民出版社);《生命教育十三讲》(中山大学出版社);《生命忧思录》(福建教育出版社)等。

同时,他还发表论文上百篇。

郑小江主要的学术活动

除了出版著作和发表论文外,郑小江还先后应邀在台湾大学、辅仁大学哲学系、成功大学、高雄师大、高雄医学院、佛光大学、台北荣总、台中荣总、台湾耕莘护专、台湾新竹市文化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师大、中山大学、哈工大、黑龙江大学、华南师大、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湖北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安徽大学、汕头大学、万里学院、南昌大学、深圳市民大讲堂、南通市江海大讲堂、克位玛依市市民大讲堂、中山市香山大讲堂、南昌市社科大讲堂等作学术演讲数百次。

获得主要奖项

郑小江获得中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一次、中国人生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次、中国青年报征文特等奖一次、中国教育报二等奖一次、安徽省图书二等奖一次;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江西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台湾德富学术文化奖一次;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动组委会生命彩虹奖“优秀个人奖”一次。

同时,他还获得第四届“师魂杯”全国优秀教育论文比赛特等奖、《教学引导研究,研究深化工教学——教研相对长工作法》(四人合作)1998年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生死哲学》获1998年江西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三人合作)获2000年江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获1999年江西省高等学校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获1999年第三届安徽图书奖二等奖、《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获2000年南昌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及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不灭的生死之光》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