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溪流源头是城江

溪流源头是城江

2013-10-13 15:20 作者:湘西老苗 阅读量:32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乾州城二水相间,三陆并陈,两条河流一东一西将小城紧紧环抱其中。城东那条河流较大,名叫万溶江。城西这条与之相比要小得多,因此本地居民也懒得为之取名,俗称就叫做小河。

沿小河上溯七八里许,便是溪流源头,座落着一处苗寨。七八十户人家依山傍水,随着山势地理向阳而居,青石小巷、黑瓦木屋、连排成叠,绵延竟有里余。这寨子苗语里叫做“梅者”,原义已不可考。汉语名称原先叫地母城,后来不知因何原由改称为城江。此地盛产松杉篁竹,寨前屋后还遍布有许多板栗树,其土质五谷杂粮均适合生长,除了主种的稻米外,寨子里的生姜产量也极大,在乾州当地很有一些知名度。

除了在务农上是把好手,城江人木工活也做的极好,寨子里有很多人专门从事木制家具加工的。城江产的木床、木椅、火盆架子、木制摇篮等农村常用家具,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了乾州农贸市场的半壁江山。因地处深山,与世无争,便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其实城江山水极好,到处茂林修竹,掩映着村寨人家。尤其那水,从崖壁岩洞中流出,清澈明透,不含一丝杂质,入口来别有一股甘甜,爽美难言。水土好滋养出了城江人的清灵俊秀,当年在湘西花垣县举办的中国·湖南首届“边城杯”苗歌节中以百灵鸟般的金嗓子技压全场、一举夺得大赛一等奖,被世人誉为“最汝翠翠”的苗家姑娘吴廷翠,就是从小喝着这水长大的土生土长的城江人。

这水源泉眼所在,本地苗民叫作“了吾赞”,翻译成汉语就是:凉水井。以前出版的吉首市地图,有的上面会标注有这个地名。在苗语里,井和泉都是同一个词。所以,凉水井并没有井,有的是一股清洌山泉从石壁中喷涌而出。还有连绵的高山密林、刀削似的断崖绝壁,以及坐落在悬崖底下傍溪流而居的十几户人家。

顺公路进入城江,走到村口的石桥边就可看见面前的山谷尽头高耸有半边灰白山崖,崖壁上天然形成一个巨大洞口,虽然浅显却极宽敞,仿佛一座大石厅一般,被竹木重重掩盖半隐半现,显得清幽神秘。另外去寨子不远,往寨阳乡勤丰村的方向走,谷中半坡上还有个岩洞,当地人都喊“库叭硝”,译成汉语就是:硝石洞。洞里原先盛产制作火药用的硝石矿,寨子里的苗民在洞中搭棚作灶,熬制硝药,故而得名。初进洞只一条道路,深入一段路程后便道分两叉,曲折蜿蜒,一步一景,两条道路到洞底时又会合连通成一条道。洞中至今还存有当时苗民熬制硝药的遗迹,石锅土灶木架子,极是原始。最奇的是洞里有两棵等肩高的天然石笋,形状像极了湘西地区捕鱼用的竹编鱼罾,雪白如玉、并排而立,又像两列航天火箭整装待发。苗民为其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巧敏柔”,翻译过来即石鱼罾的意思。

这地方原先有着尚武的风气,如今懂得功夫拳脚的人还有很多。这种风气可以追溯出很深的渊源。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湘黔边境苗民大起义,共推举乾州坪垅寨的吴八月为“苗王”。当时清军从乾州城西进,进攻三岔坪、城江等苗寨。吴八月带领苗族义军在三岔坪与城江交界处一个叫“交吾赞”的山谷里设伏,一场恶战下来,击毙击伤清军将佐六十余人,兵丁不计其数,四川总督和琳(乾隆宠臣和?之弟)就毙命于此。因交吾赞在天堂坡山脚下,史书将此次战役称作:“天堂坡之战”。到今天这山谷里还存埋有许多当时战死的苗族义军战士的坟墓。城江人的尚武之风,可见很有历史。

二十几年前,这寨子里出了一桩奇闻。寨上有个男子,在乾州化工厂工作的,生性极是胆大。夏天时曾有一回走夜路,穿着防水胶靴,途中突然一条毒蛇串入他的胶靴中。他毫无惊慌,脚下不停步,伸手一探抓起毒蛇用力往外一甩,照常赶路。那时交通不像如今便捷,去化工厂上班每日需早早起来步行。这一日这男子醒得早了,再无睡意,索性起床去上班。

出门时还是凌晨四点钟左右,沿途俱是平坦的公路,这男子平素走惯了的,也不打手电筒,就这样摸黑而行。出了寨子,有三四里的路程是荒郊野岭,没有一户人家。走到半途,男子忽然听到前面好像隐隐传来一阵女人的哭泣声。换作他人,早已骇得毛骨悚然。这男子素来胆大,也不以为意,继续朝前走着。越往前声音越清晰,确实是有女子在哭,仔细分辨这哭声好像是从前面山脚转弯处的乱坟堆里传来的。

这男子转过了山脚,快走到乱坟堆处时,那女子哭声忽然消失了。等他过了乱坟堆百多米远,哭声又呜呜咽咽地响了起来。这男子听得焦躁,抬眼忽见路旁堆得有几捆柴火(湘西风俗,山民们砍得生柴都是先堆放在路旁,等风干了才背回家中),便从中抽出一根木棍来,复转身悄然返回。他蹑手蹑脚走到乱坟堆处,借着夜色看见有一人影正趴在一座坟头上哀哭。当下也不作声,猛扑上前挥起手中的木棍一阵乱打。打完过后,定神一看,眼前哪有什么女子,却是一只狐狸。这男子将狐狸提到乾州,化工厂的同事们见了大喜,马上动手洗剥干净做了下酒菜。此事当时被本地的山民们视作奇闻传播了很长时间。

城江的苗族以吴姓人口最多,其下当属石姓。临解放前,寨子上有个叫石老靠的男子,为逃避国民党抓壮丁,入赘到三岔坪做上门女婿,深受当地人排挤。这个有志气的血性汉子,受到村人打压毫不畏退,口放豪言道:“我不用求靠他人,单凭手中的这柄柴刀,也照样讨得生活。”后来养育得二男三女,俱成人材,其中小儿还做过一任吉首市长。这句话语,今日还时常被地方上的老人当作励志箴言用来教育儿孙。

寨子里还有一人,出了名的惧内,屋里人(湘西方言:老婆)每作河东狮吼,便战栗不已。然而其人又好面子,在人前从不承认自己怕老婆。某日不知又因何事犯禁,被屋里人追打得无处逃串,最后钻到房间的床底下不肯出来。老婆正在气头上,拿起一根扁担狠捅他道:“你赶快给我出来。”这人拼命躲闪,嘴里犹自强硬着高声喊道:“男子汉大丈夫,说话算话,我说不出来就不出来。”邻居听见,传播开来,一时成为笑谈。

因民风淳朴、山水风景秀丽,吉首的自行车骑行发烧友们经常把城江作为周末出游的必选之地。尤其是每年农历二三月,每到周末,很多市民相约结伴到这里来摘蕨菜、采春笋,游春踏青。山上的物产丰富,地下的矿藏也不遑多让。前两年便爆出有消息,城江地方发现有大量钾矿,当时地质勘探队在寨子里驻扎了很长一段时间,村人们都风传政府要在村里建厂房开矿,之后这事却不了了之。不过这事情后来引发出一段民间传闻却很有些意思。传说城江这钾矿多年前早就发现了的,因为政府技术力量不足,迟迟无法开采。后来日本的商家不知道怎么听说此事,便找到地方政府提出要买断这片矿山。地方政府不同意,日本商家便说,没有我们的技术,这些矿产只能沉睡在地下一文不值。然后当时的武吉海州长闻言大怒,拍桌而起道:“只要土地是我们的,这一代人开采不了,还有下一代,我们的后代子孙总有人能够开采得了。

这样无风无影的传闻让外人听来,实在忍不住要发笑。然而在这块土地上流传时,却是那样地理所当然。讲的人慷慨激昂、煞有介事。听的人也是热血沸腾,心怀大快。就在这说与听的不断转换中,真相已经不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重点是大家需要有这样一个故事来借以表达内心那份共同的爱憎善恶。湘西山民们身体内流淌的这种家国情怀、热爱乡土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之美,是用笔墨无法去作精确形容的。你只有深入去接触它,才能切身感受到那种朴质简单与宁静自然,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别样动人。城江的美,只有有心人才懂得欣赏,也只有有心人才能够发现那种蕴藏在无声处的好。

其实这个世界从不缺乏美,缺乏地是喜欢美并善于发现美的有心人。

相关文章关键词

《溪流源头是城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