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旷世名园圆明园

旷世名园圆明园

2013-10-14 16:07 作者:郝哥 阅读量:93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公元1860年10月18日。

这是一个被火灼伤的黑暗的日子。

旷世名园——圆明园,“夷”人一炬,可怜焦土!

一个半世纪,时转物换人非。名园上空的遮天蔽日浓烟曾经三日不熄,而留给后人心头的隐恨经年不减。这已是中国人永久的结。

清末人谭延恺有言:“于瓦砾想见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

“想见”便成为国人的慰藉。

自然,想象是人类飞跃时空的翅膀,她的纵横驰骋使有限的人生变得广阔而绚烂。清时,圆明、长春、绮春三园构筑了中国园林史上的辉煌,在三园百余景点中,圆明园四十景又素负盛名。如今景胜难觅,风光不再了,然而,这不妨碍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到圆明园中神游一番。

圆明园是御园,亦是禁园,除皇帝外,当时无人周览全园;毁坏有150年,已成云烟,她的包罗万象,她的神秘莫测,令人心弛神往。念及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万园之园”毁于夷人,更不禁扼腕嘘唏。

今之“想见”,圆明盛景,宛然如存,于是,笔者身临其地,神游其境,结合正野史料,吸收前辈研究成果,提笔录此,用文字再现这座旷世名园。

总序

确切地说,圆明园应该叫“圆明三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在北京西郊海淀挂甲屯的北面。

——乾隆时期有“圆明五园”之称,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春熙院。

公元1644年,一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满族,金戈铁骑,入关南进,越过长城,占领了北京,占领了象征着皇权的紫禁城,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开始了长达295年的清王朝封建统治。

清的缔造者是满人,他们来自中国北方的白山黑水,林海雪原。紫禁城的新主人很快就发现,雄伟壮丽的皇宫并不适合居住。高耸的宫墙影响了空气的流通;夏天的酷热干燥,皇宫更象一个烧透了的砖窑,余温难以消散;皇宫里院院相套,溪沟水流平缓,所谓“红墙、绿瓦、黑阴沟”。习惯于北方寒冷生活的统治者很不适应,他们认为“风土清佳,以园居为胜”,这样才能“宁神受福,少屏烦喧”,从踏进紫禁城开始,皇帝就开始寻找凉爽宜人的地方。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距离皇宫20多公里,有一片开阔地带,明清时期,这里风光旖旎,泉水遍布,形成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沼泽,称为“海淀”。就是在这儿,帝国的第三代统治者——康熙,在明代李伟的清华园旧址上终于建成了第一个大型皇家园林——畅春园。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这里。离宫——是指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也替代紫禁城,成为帝国真正的权力中心。紫禁城则冷清多了,除了祭祀祖先和举行庆典,每年只是在北京最寒冷的一段日子,皇帝才会搬到这里,住上一个多月。

在畅春园的北边,是公元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玄烨给皇四子胤肚(雍正)的“赐园”,一个以牡丹而著名的小型花园。公元1722年春天,雍正恭迎父皇康熙来此观赏牡丹。在雍正的精心安排下,12岁的弘历(雍正的儿子,后来的乾隆)在此受到玄烨的接见,成为佳话。而这个佳话的至深影响,是祖孙三人当时所不能想象得到的。这个花园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圆明园。这次由牡丹促成的聚会,影响了大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个旷世名园与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直对祖孙三代在圆明园的这次聚会念念不忘的雍正,登基后不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大清帝国的第四位皇帝宣告天下,圆明园将成为帝国的新离宫。

受传统汉文化的影响,雍正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超俗的审美情趣,一个名字叫“如意馆”的皇家画院又集中了帝国最优秀的一批画家,他们是中国文人的精华。做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雍正的理想是将现实和想象中所有的美丽和幽雅都汇聚到他的离宫中。以“样式雷”为代表的宫廷画师们则根据雍正的旨意来规划设计。

因此,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与意志。

圆明园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仿写中国江南迷人的山色湖光,是谓“移天缩地”;再现中国诗歌与绘画的意境,是谓“诗情画意”;营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宫幻境,是谓“人间天上”。

公元1725年,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自新正郊礼(到天坛祁年殿祈祷五谷丰登)毕,即移驻圆明园,至冬至大祀(天坛祭天)前夕,始还大内”,一年中,除了夏季去承德避暑山庄暂住外,2/3的时间在圆明园居住,自雍正以后的乾隆、嘉庆、道光直至咸丰的几代皇帝都是如此。园居生活成为了他们的惯例。

扩建后的圆明园,有了宫廷区,建了朝署值衙,新辟了大宫门,拥有将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亩,基本形成了圆明园的格局。在它的周围,皇家卫队日夜巡逻,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严禁入内。

雍正当政13年后,即公元1735年暴亡在圆明园。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雍正死于“丹药中毒”。

与父皇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充满感激、依恋之情。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数百名最优秀的画师云集如意馆,无数工匠日夜劳作,为离宫的设计建造奉献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从乾隆即位开始,新一轮的圆明园扩建持续了9年,乾隆为园中的每一处景观写诗命名,并命沈源、唐岱等人绘制四十景图,安放在九州清宴清辉阁内。

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的心目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

18世纪中期,大清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了世界的1/3。财富大量积累,国库日益充盈,“海宇升平,人民乐业”,空前绝后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富足的年代建造起来的。

为了感激祖先的恩赐,乾隆修建了一座皇家祖祠——鸿慈永祜(安佑宫),来纪念康熙和雍正。这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庞大的宫殿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圆明园一直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但这并不妨碍圆明园整体的成功,成为旷世名园。

18世纪中期,在西方沉迷于中国园林的同时,自负的乾隆不自觉地接受着一些来往于大清宫廷的欧洲人传送的西方信息。他渐渐知道,法国凡尔塞宫的水法名声显赫,并被西方绘画中的欧式喷水池所吸引。在他看来,大清是天朝王国,理应拥有媲美于凡尔塞的水法,他想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地带(属于长春园),建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

西洋花园是雷氏家族惟一没有参与主持的皇家工程,替代他们的是以意大利画师郎世宁为首的几个西方传教士(法国的蒋友仁和王致诚等)。漫长的工程持续了十多年。公元1760年,工程全部完成。这就是俗称的“西洋楼”。这时的圆明园已经具有了国际的影响。

西洋花园之后,皇家建筑工程并没有停止。根据乾隆的旨意,皇家画院和“样式雷”家族,陆续地将江南几乎所有的园林,如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小有天园,以及海宁的隅园等,都移植到了圆明园。主要营建在长春园和绮春园内。

一个半世纪的修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个朝代,这个旷世园林,拥有150余景,将近1000座宫殿,占地5200多亩,是名副其实的“万园之园”。“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乾隆语)。作为东方文明的一种象征,一直为天下人所推崇。

公正的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是有才识有作为的,他们所当政的三朝,达到了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局面。当时中国的版图——北抵西伯利亚,南跨台湾和南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叶岛,西达葱岭,边界直至中亚的巴尔喀什湖,形成了一个空前的大帝国。这就是国人洋洋自得的所谓的“康乾盛世”。而圆明园的形胜,正是象征着一个中国的缩影,大清王朝统治九州八方。

这个空前的大帝国,举国之富,举国之力,建造了这个旷世名园。造园的穷奢极欲,却显现了帝国由盛入衰的端倪,——道光初年,因财政亏空,圆明五园易为圆明三园;而此时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8世纪蒸汽机的诞生,导致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用鸦片和枪炮敲开中国大门的英法联军终于逼近北京,咸丰帝从圆明园起驾逃奔热河。史书记载,10月18日,这个规模宏丽的“博物院”里的文物珍宝被尽情劫取后,付之一炬,大火三日不熄。这个旷世名园终成废墟。曾经的康乾盛世早已成为往事,曾经的繁华再也不会复返,风雨中飘摇的大清王朝从此逐渐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相关文章关键词

《旷世名园圆明园》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