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关
孔子入世,老子出关。
被孔子尊称为“师”的老子,是道家始祖,但其人如其微言大义的《道德经》一样神秘,历史记载颇有语焉不详处。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学者们认为,其地点在今天的河南鹿邑。
在世人心目中,孔子是圣人,而在河南鹿邑,老子已经被传说成了神,深入到每个乡民的心中。
相传,老子的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他一生下来,是白眉毛与白胡子,便被称为“老子”;又因双耳长大,故称“聃”。老子修道而长寿,相传他大概活了160余岁,另外一说,更令人惊骇:他生年200余岁。
老子的出生地叫太清宫镇,距离鹿邑县城的明道宫约5公里,明道宫被认为是老子讲学的地方,当地人称“老君台”。它古木参天,巍峨庄严。从太清宫到明道宫的公路旁,用黄绫书写的《道德经》格言警句到处可见,贩夫走卒、荷锄村民均能够吟诵。
在老子文化广场,巨大的老子雕像神情安详,孔子问礼亭矗立一旁。司马迁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尊老子为“师”。让当地人更加自豪的是,伟大圣贤孔子曾三次向老子“问礼”,即求学,其中一次就发生在鹿邑。
老子平生最重要的职务是,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
函谷关,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一个雄关要塞,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马嘶鸣消歇,战火烽烟飘散。函谷关,群山蜿蜒,树木青葱,云蒸霞蔚。
这一天,一个叫尹喜的关令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见到这种气象,断定必有圣人来了!果然,一位仙风道骨,骑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便请求他写点东西,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另外,老子答应尹喜,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便如遇知音,慨然而应。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关令伊喜。据说,关令尹喜读后,萌生追随老子而去之意,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还有一种说法:老子当年出关去到了印度,后来到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演绎着一段段美妙的传说。
老子后一路西行至痹?(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看到此处依终南山傍田峪水、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300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8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这些都是“莫知其所终”的民间“颠覆”之说。
小20岁的孔子,慕老子之名久矣。公元前522年,孔子适周,便拜访了老子。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
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
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
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
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衬。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
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将老子喻作龙,孔子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而老子讲给孔子的是一个硬币有两面,正如生活的两面:进与退,勇与怯,直行与迂回,坚定与灵活;老子更重视另一面,告诉孔子要善于藏与愚。
临别时老子赠言,对孔子做了善意的提醒,并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难免要伤害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孔子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他后来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不能说没有老子的影响。
老子和孔子相会于周,可谓旷世相见,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两位文化巨人及其他们所创立的两大学派,如璀璨星辰,依然闪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中。
如果说,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封建文人所接受,那么,老子学说更接近民众,更“草根”。
提及老子,人们往往将“清静无为”、“恬淡寡欲”与老子联系起来,“无为”成为了老子的标签。然而,真正理解其深意的人并不多,而往往去望文而误读曲解。
其实,老子的“无为”是顺其自然,不作强行妄为的意思,而不是不作为;“不争”是不要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而不是不争取;“谦迟”则是希望人们不显露锋芒,含藏内敛,与人和平共处,功成身退,不要追求过分的名与利;“柔弱”是要人们切勿以强凌弱,而不是软弱无能;而“虚无”则是含着内藏深沉的意味,它重在培育人们含蓄深远,宁静致用的心境。
据说,20世纪30年代,围棋圣子吴清源在日本下棋前,总要通读一遍《道德经》,结果,吴清源打败了所有的对手,登上了围棋的顶峰。正是老子的“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思想,使吴清源排除了贪胜之心带来的干扰,心境澄明,发挥出了最高水平。
一位中学生用时间段来代表诸子百家,他认为,拂晓是属于道家的。太阳刚刚升起,人们大多处于睡梦之中,可是,拂晓的一缕阳光早已透过窗户,照在床头;薄云和晨雾再也无法遮挡这灿烂而温暖的光芒,窗外的虫鸣鸟叫似乎在召唤人们快快回归自然,而要去四海云游的人,正是此刻背上行囊出发。
事实上,老子的思想诚如拂晓的那缕阳光,照耀着睡眼朦胧的世人,于懵懂之中,有了一份清醒,于彷徨之中,有了一份选择。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
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什伯之器,很多种器具。舆,指车。甘其食,甘,以……为甘,以他们所吃的为好吃。
这是老子的社会理想,就是回到原始的淳朴的社会,即所谓的归真返朴。
作家陈村说:
“老子对多数人来说,最脍炙人口的是“小国寡民”的乌托邦楼书。
国小,民寡,就地生根开花,安享土地、季节和生命。其虚拟的幸福感,两千年来一直是俗世生活中温暖的向往。”
俗世情缘,俗世温暖,能够安放心灵的家园?钢筋水泥的阻隔,短信、QQ的往复,让地球村落的人们,行色匆匆,皆为路人。
老子的“小民寡国”渐行渐远。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其脍炙人口,影响深远,被后世誉为治国之名言。
小鲜,即小鱼。烹,加工,制作。小鱼很新鲜,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治国要像煎烹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
如此道理,经过“十年”浩劫的国人理解更为深刻
国安则民安,民安则民富则国富则国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
于未乱。合抱之木,始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泮,分开。微,细碎。毫末,毫毛的尖端。累土,堆积土。
为于未有,治于未乱,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老子教导人们做事应当慎始慎终,防微杜渐,审慎地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颇有见地。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谆谆告诫人们,莫要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真,确实。信言不美,反映事物真实的语言不一定华美;美言不信,中听的话不一定真实。这绝对是知人论世,发人深省,砭人筋骨,催人向上的论断。
这样的道理,如今的人不是不明白,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听信言或说信言呢?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业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徙,柔弱者生之徙。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
处下,柔弱处上。
今人所受到的教育多是学会坚强,而老子极富智慧的贵柔,处弱,不啻令人醍醐灌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容易,自知难,故“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要求人们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不断认识自我,磨练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进退有序,仰俯皆宽,知足常乐,安心为本,以达到身心和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桓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
而杀之,孰敢?桓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
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如此壮怀激烈,掷地有声之辞,出自温文尔雅,谈玄论道的老子之口,让人们想见老子刚硬,食人间烟火的另一面。
今人解读老子及其学说,莫衷一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政论家柴松林为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漫画集《老子说》作序,所言颇有见地:
“老子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他不仅教人表现柔弱、愚智,更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很难叫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含;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和韧性。在这个科学发达,物质丰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不但不能满足,反而觉得精神空虚和痛苦。继续追求物欲的结果,使竞争剧烈,环境破坏,甚至于连这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空
间——地球,也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老子反对无止境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半人半神的身世,洋洋五千言的“应邀之作”,不但没有湮没老子的声名,阻碍大义微言的流布,恰恰相反,老子穿越时空,鼎鼎大名;《道德经》跨越国界,影响深巨。
在道教中,老子被称为道祖,从《列山传》开始,他被尊为神仙,唐朝武皇后封他为“太上老君”。
举国各地,数不胜数的道观毁了又建;神情安详的老子雕像,倒了再立;老子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芸芸众生,沧海桑田。
《道德经》文字简约,内容丰富,涉及对宇宙、人事各个方面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它倍受后人的推崇,是目前被译为外文最多的中国典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这部仅五千言的《道德经》,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人们共识,《道德经》的学术思想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囊括了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老子出关,表面原因是所管典籍丢失,蒙受失职之责,但实际上,是老子不满现实的动乱与黑暗。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身着粗衣而怀揣美玉的老子在叹息:知我者希,则(效法)我者贵!
生当乱世,怀才不遇,曲高和寡,难以施展其政治抱负。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的境遇是一模一样的。
孔子选择了入世,而老子选择了出关。
老子的思想没有随着他的出关而消失,恰恰相反,他的思想同孔子的儒家经典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中华文化星空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