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读毛泽东诗词

我读毛泽东诗词

2013-10-14 07:46 作者:郝哥 阅读量:36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

现代人眼中的毛泽东,是天安门城楼前的巨幅画像,是纪念堂水晶棺中的冰冷躯体,是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传记,是汽车驾驶室内寓意吉祥平安的头像……

而受人敬仰,甚至顶礼膜拜的“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已被世人淡忘,但无人否认,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五卷本《毛泽东选集》的作者。

韶山,一个南方的普通乡村,位于湖南湘潭,因地处山坳,名叫韶山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甚至找不到这个名字。但是,在1893年12月26日,这里诞生了一位非凡的人物,他通过不足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让千疮百孔的中国改变了面貌,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名扬天下,成为世人朝拜的圣地。

他的名字极富寓意,与他的终生事业极为接近——润泽东方:毛泽东,字润之。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办事精明,有些霸道。

1910年秋,毛泽东在家乡读完了六年私塾后,胸怀远大抱负,第一次走出韶山。自此,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旧中国的改造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六十六年后,在共和国首都北京,毛泽东走完了他传奇的人生道路,他巨大的身躯躺进了鲜花和翠柏中,上面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享年八十三岁。

1976年9月10日下午3时30分,收音机预告半个小时后将有重大新闻播报。十四岁的笔者正肩背一捆柴禾,走在山间崎岖的小路上,忽听村中的高音喇叭在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讣告》,顿觉不堪重负,踉跄走完回家的路。

低回呜咽的哀乐在华夏大地的上空响起,其范围之广时间之久,在新中国乃至中国历史上都为首次。

中国人民对他们的领袖,感情是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全国各族人民自发地亲手扎结白花,追悼他们心底的神,精神的主宰。

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喧天的锣鼓敲响,间杂震耳欲聋的鞭炮。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粉碎了。真正是毛泽东尸骨未寒(实际时间为二十七天)。十年为祸,一朝覆灭。毛泽东的预言应验了:他死后,他的夫人江青会闹事,会挨整的。

生活在悄悄发生变化。

人们可以自由呼吸空气,随便讲话,高声骂娘,街上的小贩小摊儿越来越多。在毛泽东的时代,这是无法想象的。

直到中国全面改革开放,人们才真正清醒认识到,中国由一个人的领导已经逐渐变成中央集体领导。

毛泽东走下了神坛。

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毛泽东却再度“复出”神坛。

人民在失落中怀念毛泽东。

风雨过后,铅华洗尽。毛泽东头上的政治光环消隐,而作为一个独步当代以至傲视古往群“儒”的大诗人——毛泽东却越发光亮。

1937年,《七律.长征》一诗公开发表。《沁园春.雪》曾在国统区激起轩然大波。1957年,《诗刊》创刊号发表十八首毛泽东诗词。自此,人们的讲话,写文章逐渐出现毛泽东的诗词;中小学课本每册至少选一两篇;每年春节,家家户户所贴的春联大多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即使是生产队的牲畜棚贴的也是“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乡下不识字的老太太,未上学的放牛娃,都能随口说出一两句。

1976年元旦,《重上井冈山》和《鸟儿问答》一经发表,场院地头,厂矿车间,机关科室,处处诵读声。

八百多年前,有一个词人叫柳永,据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但是,今天若与毛泽东相比,相形见绌。

毛泽东诗词的普及程度,在今天看来,令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按公木所著《毛泽东诗词鉴赏》计,毛泽东47年创作了大约51首诗词,其中,遵义会议以前的作品15首,解放前夕13首,解放后23首。此书共收有毛泽东诗词67首。

而在麓山子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中收录151首,其中包括补遗之作13首、存疑之作26首。

在毛泽东百余首诗词作品中,有两个时期,是毛泽东词作创作的高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约长征前后)和五六十年代(“文革”前)。

毛泽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对其多次修改校订,并慎重对待它们的公开发表。

这些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惊涛骇浪。诗人所投身的中国革命标志性的事件(如井冈山斗争,如长征,如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通过恢弘阔大的意境得到了完美的艺术再现。

这些诗词还是毛泽东坎坷心路上飞溅的浪花。他诗意地诠释了他生命中的重要节点,读者可以真切的触摸到诗人细腻的情感及柔软的心田。

而诗词背后的故事解读出来更令人回味深长。

《我读毛泽东诗词》不是对原作逐词逐句的解读,倘若如此,笔者不过拾人牙慧。《我读毛泽东诗词》试尝着走进毛泽东的内心、情感世界,品读诗词背后的故事,以飨读者。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读毛泽东诗词》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