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名园圆明园(续3)
□镂月开云
在后湖的东南角,与天然图画相邻,南临曲溪。在汉白玉的台基上,建起一座三开间宫殿,香楠为柱,琉璃歇山顶,覆盖黄蓝两色琉璃瓦,拼成图案,焕若金碧。殿前以文石为坡,平地列置奇石,平台之上,植牡丹数百本,初夏怒放,姹紫嫣红,迎风飘香,雍容富贵,花团锦绣。这就是著名的“牡丹台”。
康熙一生偏爱牡丹,公元1723年,雍正恭请父皇康熙来牡丹台赏花。在雍正的精心安排下,康熙在牡丹丛中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他就是日后的乾隆,留下了祖孙三代皇帝齐聚牡丹台共赏名花的佳话,“太平盛世三天子,到此一起赏名花”,牡丹台被看作“太平盛世”的象征。乾隆更是念念不忘,“犹忆垂髫日,承恩此最初”,题写了“纪恩堂”匾额,并作了《纪恩堂记》表示对康熙的感恩戴德。
康熙共有97个孙子,政务缠身的老皇帝只见过不到其中的一半。史书记载,康熙对弘历的聪慧极其欣赏。牡丹丛中,穿戴齐整的英俊弘历连给康熙磕了两个响头,康熙好生奇怪,问他:“磕一次头足矣,为何要磕两次头?”弘历回答:“第一次磕头是觐见皇上,第二次磕头是给爷爷拜寿。”康熙为此龙颜大悦,便拉着他的手问他是否读书,师傅是谁。弘历回答:“已经读书,老师是福师傅,下面一个敏字。”康熙见弘历身为皇孙,却不直呼其师之名,颇有尊师之意,深为嘉许。康熙接着又用满语考他爱新觉罗是什么意思,弘历回答说是金子之意,康熙再问:“世界上最珍贵的是金子,是不是?”,弘历急忙回答:“不是,是仁义!”面对皇孙弘历的表现,康熙十分欢喜,过目难忘,遂命其祖母德妃将他带回宫中抚养,又命人教他骑射、火器。
这是康熙生命的最后一个春天。在十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当中,只有四阿哥胤肚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皇位的特别渴望——或许是胤肚的韬光养晦骗过了众人,圆明园“牡丹台”让康熙感到安全和放松;“意外”遇见聪颖的皇孙弘历,又让晚年为立储伤透脑筋的老皇帝倍感欣慰。
其后,老皇帝对弘历寄予了厚望,从而使一度失欢于康熙的胤肚在争储斗争中处于了有利的位置。
祖孙三人、三代帝王惟一一次相会的这个花园,日后成为了闻名于世的圆明园。由牡丹促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大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此,这个皇家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公元1744年,乾隆将牡丹台改名为“镂月开云”。
太平盛世,乾隆安然午寐在天然图画楼。恍惚之中,他做梦飘向了牡丹台。朵朵白牡丹忽而变成了朵朵白云,将他团团围住,忽又飘出了条条白绸带,缠住了他的脖子。乾隆大惊失色,高呼:“救驾!”贴身侍卫持剑跑来……只听当啷一声,乾隆从恶梦中醒来。原来,一个前来奉献宝剑的太监不慎将名为“镂月”的宝剑跌落在地上。因为“镂月”剑在乾隆的梦中驱赶白云,救驾有功,被封为镇园剑,悬挂在牡丹台殿堂高处,牡丹台也被改为“镂月开云”了。这个传说从侧面反映出,太平盛世未必“太平”,连皇帝的梦里也是提心吊胆。
镂月开云殿后为斋堂,名为“御兰芬”,一轩一室,室内置有四季皆开的各种兰花。
牡丹和兰花,皆为中国人所喜爱。
牡丹,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古时统称芍药,唐以后始以木芍药为牡丹。唐朝开元中,牡丹始盛长安。据传,唐玄宗曾在内殿观赏牡丹,问及咏牡丹之诗何者为首,陈修已奏曰,当推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自此,“国色天香”为牡丹独占。而小说《镜花缘》中,武则天相信“圣天子有百灵相助”,于是冬行春令,要百花在一夜之间同时开放。而牡丹花却扫了她的兴,坚守自己开花的时间,没有服从她的旨意,一怒之下,她把牡丹花从长安贬往洛阳。相传洛阳的牡丹最盛。宋代周敦颐称赞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欧阳修则赞叹:“天下真花独牡丹。”牡丹花成了富贵的象征
兰花,战严寒,傲霜雪,叶态优美,花朵幽香,花质高洁素雅,深受人们喜爱,“惟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唐诗)。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台兰,寒兰……“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或初绽,或怒放,或含苞,清艳含娇。兰花的香气是世上最高雅的,隐而不显,堪称“天下第一香”,——“兰当为王者香”。可谓是暗香浮动,幽香四溢。
当年乾隆在《莳花碑》中记述:“露蕊晨开,香苞午绽,嫣红姹紫,如锦如霞。”
圆明园全盛时,修建了专为冬季养花的花房:“恒春圃”。房中篱落如花圃,四季长青,每至隆冬严寒之际,花房内温暖如春,花开竟艳,故名“恒春”。
史书记载,一年365天,圆明园天天花开似锦。所谓“二十四番风信咸宜,三百六十日花开竟放”。园中仅仅是管理花草的太监和花匠,就达到了300多人。
□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景区占据了后湖东岸,包括天然图画、郎吟阁、竹过楼、五福堂、竹深荷静、静知春事佳,隔河有苏堤春晓。
“庭前修篁万竿,与双桐相映,风枝露梢,绿满襟袖”。南部凿池,临池布置了带抱厦的五福堂和漏窗花墙;北部筑院,屋顶均为重檐歇山卷棚顶。登上西南竹过楼、郎吟阁,远望西山,俯览后湖,真谓在欣赏天然图画,而这组景区本身就是荆浩、关仝画意的意境。
巨石高峰叠翠耸立,山间树木挺立成林,云气烟岚环绕不散,溪水蜿蜒而伸;湖面涟漪,渔舟点点,山峦平坡,树木繁茂葱郁,涧水曲折回转急流,茅台亭阁隐现。意境深幽,恬静秀丽。
这里春来桃花发树,夏日荷花生池,绿苔蒙茸,花姿琐碎,竹影印潭,楼阁映池。闲来“时掇芝兰念秀英”,无事“或抚松筠怀耿介”,是进入地道的庄周、陶潜的境界了。
宫廷画家所绘的《雍正朗吟阁图》中,雍正正襟危坐,着儒服,也就是文人雅士的服装,反映了雍正做皇子时在这里居住、生活的场面。
“天然图画”是由“天开图画”转化而来的,形容景色的美好。宋有《题天开图画亭诗》,明有“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判围屏”的词,清时郭柏荫书楼名为“天开图画楼”。而圆明园的这组“天然图画”可谓名实相副。
□碧桐书院
由天然图画的“五福堂”渡河向北,山阜旋绕,里面即是“碧桐书院”。用建筑和围墙围成近10个朴素的庭院,院中碧桐杆立,绿荫如盖,如置身清凉境界,是夏日纳凉的好地方。
碧桐书院“前接平桥,环以带水”,殿宇三重:前宇、正殿和后照殿,各5间,西南高峰处为“云岑亭”。每当浩月橙空,月移叶影动;或霖雨霏霏,疏雨滴梧桐。自成“月转风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厌清喧”的佳境。秋天,更是桐花乱洒,翠叶萋萋,枫叶吐红。
书院在唐代是修书,藏书的地方,而后具有了学校的性质,而这个书院只是帝王读书的场所;书院主要收藏儒道经典著作,如《诗经》《易经》《金刚经》等。
梧桐广叶青阴,繁花素色,“家有梧桐树,何愁风不至”,梧桐被看做是韵雅圣洁之树。相传元代倪云林最好法,倪家庭前有桐树6珠,他天天派书童挑水去洗刷它们。乾隆将此景题为碧桐书院,并赋诗曰:“即声即色无声色,莫问倪家狮子园。”正本于此。而狮子园是指苏州的狮子园,是元代无如禅师倡道之地,倪云林曾隐居于此。后来,乾隆在长春园里全面摹写了狮子林。
倪云林,即倪瓒,元代无锡人。其画与黄公望、吴缜、王蒙合称“元四家”。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景,以简取胜,意境萧条淡泊,自谓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慈云普护
慈云普护在后湖正北,位于圆明园中轴线上,与九州清宴隔湖相望。
前殿叫欢喜佛场,三开间,两卷棚,南恃后湖,北临内港,正面设置紫藤花架、金鱼池和临湖小方亭。欢喜佛为男女裸体相拥佛像。
北楼也是三开间,分别供奉着观音大士,关圣帝君和圆明园昭福龙王。
菩萨,佛教名词,梵文菩提萨缍的音译之略,意译“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观世音,菩萨名,佛教的《法华经。普门品》中说,遇难众生只要诵其“观世音”三个字,“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观世音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个说法,从梵文中意译过来的。随着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唐代为讳李世民的“世”,改为观音。世世代代把它奉为“救苦救难”的神灵,“济世造福”的圣人。烧香上供,祈求扶正除邪,消灾去病,送子送财,主持公道,甚至“观音托梦”。
关羽,后汉三国时代,居蜀主刘备手下五虎上将之首,生就单凤眼卧蚕眉,身长体壮,膂力过人,好打抱不平,又武艺高强。与张飞共投刘备,留下“桃园三结义”的佳话。关羽跟随刘备东征西杀,屡立奇功,战死疆场。身后在隋朝被晋王杨广封为护法神——伽蓝,逐渐被尊为“左玉皇”、“武圣人”,跟玉皇大帝比肩并座,兼“尊神”“至圣”。众人皆在金兰结义时、卖肉屠牛时、祁雨求晴时、以及出兵打仗、御马乘船、寻财问卜、锄妖驱崇、行路问安、乏嗣祁子,甚至连唱戏都要向他顶礼焚香,成为十面威风,神乎其神的“关帝圣君”。清朝统治者也大捧关羽,顺治饬封他的头衔达26字之多,雍正加封关羽的曾祖、祖父、父为公,乾隆把关羽的谥号“壮缪”改为“忠义”,咸丰又加封关羽的曾祖、祖父、父为王。可想而知,在圆明园焉能没有“关帝圣君”的牌位。
中国是个崇拜“龙”的国度,北京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琉璃“九龙壁”,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龙,他们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其实,龙的形象是人臆造出来的,经过古代人们不断的任意夸大和神话后,龙成为了鳞中之长,水生动物的主宰——龙王,能够兴风布雨,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象征。雍正二年正式册封了四海龙王:东海显仁龙王,南海昭明龙王,北海崇庆龙王,西海正恒龙王。而在圆明园则供奉昭福龙王。
位于圆明园中轴线上的钟楼,内有滴漏,西南装有日晷。滴漏和日晷都是古代宫中记时器,一个用水,一个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计算时间。
慈云普护屏以山,环以水,偎红倚绿,深远,僻静,宛若天台景致。浙江天台山是我国的名山,李白有“天台四万八千丈”的诗句。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中“赤城霞飞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的意境在这里得到充分地体现。
景区内的道士庐,有幽致的石桥,成为佛教圣地天台山国清寺的缩写。
佛家称佛以慈悲为怀,如大云之覆盖世界。《唐.三藏圣教序》:“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清帝乞求各路神仙“慈云普护”大清王朝,皇位稳定,国泰民安。
□上下天光
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可谓名景名家名篇。后湖西北岸的“上下天光”将三者联系起来,成功地再现出“觳纹倒影,晃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的气势。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扼长江,临洞庭,雄伟壮观,登上岳阳楼,云影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气象非凡。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临楼作赋吟诗,而宋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传诵千古的美文: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
汀兰,郁郁青青。。。。。。
上下天光组景三面环山,南临后湖,有楼台滨湖伸人水中,左六角亭“奇赏”,右六角亭“饮和”,平台东西两端各有九曲平桥。桥上列凉亭,楼后为平安院,一条小路蜿蜒隐现,伸向远方。
后湖面积仅4公顷,尽管没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气势,但登上两层楼台,俯瞰后湖开阔的湖面,以及隔湖东、南、西三方临湖景胜,亦能“向若而叹”。朝晖暮霭,万顷烟波,“上下水天一色,水天上下相连”的万千气象,令人头清目爽,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也”。
上下天光的主体二层楼上,有乾隆御书的对联;
云水澄鲜,一登波光开罨画;
烟岚杳霭,四围山色浸分奁。
赏胜景,思古人,诵美文,不亦乐乎?
这组纯粹为了点缀和观赏湖光山色的景点,取法云梦之泽。
“荆州,其泽薮曰云梦”,范围广大的沼泽地分跨长江南北,含括了整个江汉平原(今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方圆约八九百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