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毛泽东诗词
七绝
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十七岁的毛泽东在1910年秋,第一次离开家乡改写的一首诗。
原诗为江户时代末期的名僧月性的《题壁》:“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返,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本来,父亲毛顺生要送毛泽东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去学徒。而毛泽东已经决心违抗父命,外出求学,他决定所要投考的是湘乡县的东山高等小学堂。
为了说服父亲,毛泽东请了许多亲戚朋友和老师来说情,父亲最终同意了大家的意见。
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年轻的毛泽东挑着行李和书籍,步行五十多华里,来到了东山这所新式学校。自此,毛泽东便冲破了小家庭的束缚,离开闭目塞听的韶山冲,走上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原诗意在抒发作者发愤图强的壮志和四海为家的胸怀,而改诗所表现的,品格更血性,态度更决绝,语气更果敢,令人读之动容。
有人认为,毛泽东在临行前将这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帐薄里,有人认为,毛泽东是托表兄文鉴泉和文运昌转送给他父母亲的,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它是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雄心壮志的见证,已经足够了。
但是,一生为中国革命四海奔波,南北转战的毛泽东,对故乡充满眷恋之情。
他记得韶山的仙顶灵,记得仙顶灵上那终年的香火。他所要求落叶归根的地方,晚上是可以闻见那里的钟声的。故土的池塘、稻田和树木的气味可以飘进来,织成一个说不上来的梦境。他嘱咐过张平化,也嘱咐过华国锋,他归养之地就在那里。他曾经有过承诺,要再一次在父母坟上培土……
1976年8月18日,毛泽东圈阅了他生前最后一份中共文件——《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躺在病榻上的毛泽东几次提出要回韶山滴水洞休养。为此,中央政治局反复讨论研究后,终于同意了毛泽东的这个最后请求。
9月8日,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华从长沙打电话给滴水洞宾馆负责人:“根据毛主席的愿望,中央决定安排毛主席于9月15日回韶山,计划在滴水洞住一段时间。请你们抓紧做好接待准备工作……”但是,就在当天夜里11时,滴水洞宾馆又接到紧急通知:“接待毛主席的准备工作暂停……”。
9月9日零时10分,在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生眷恋乡土的毛泽东,最终也没有实现他重返故乡的心愿。
毛泽东青年时的豪言壮语竟然成为他身后事的真实写照,至今,毛泽东的遗体还躺在离故乡韶山1120公里的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水晶棺材里。
正是: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其实,在毛泽东生前,他优秀的儿子毛岸英就践行了他青年时代的这一豪言壮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泽东把自己的长子毛岸英送上了朝鲜战场。11月25日,入朝参战仅一个月的毛岸英遇美机轰炸,牺牲于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榆洞。
毛泽东独自承受着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将这个不幸的消息满了自己的儿媳刘松林好长时间,最终告诉了她。公媳二人互相慰藉,共同度过了那段痛丧亲人的煎熬岁月。
后来,刘松林请求将毛岸英的遗体迁回祖国,毛泽东却摇摇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是的,在朝鲜的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一处山丘之中,坐落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一百三十四名中华儿女安息在这里,其中就有毛岸英。陵园四周环绕着参天的苍松翠柏,山间清溪缓流,显得分外庄严肃穆。
毛岸英的墓在最前排的正中间,墓前的石碑上镌刻:
毛岸英同志之墓
石碑背面刻着: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
子。一九五O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O年十一月
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
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的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1959年,在刘松林的请求下,毛泽东自己出路费,安排邵华陪同她到朝鲜为毛岸英扫墓,以尽夫妻之情。她们没有惊动朝鲜政府,以普通工作人员赴朝,住在大使馆中,往返只用了几天时间。
在烈士陵园,她们拍了照片,回国后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