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乡忆(二):塞上铁脊―冀东长城
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不仅创造了中国统一的历史,更创造了世界军事防御工事的先河,那就是长城。其实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全长8000多千米,在冀东就有600多千米,整个冀东北线,都被时断时续的长城连缀。在冀东重要关口就有山海关、青山关、白羊峪关、喜峰口关、桃林口关等,其余大小关口十几个。这里的长城在修建年代、修筑材质、防御功能等方面各有不同,成为长城的博物馆,也成为华北平原,冀东大地的绝美历史画卷。
壮美山海关
山海关古称榆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因在老龙头处一头入海,气势磅礴,被大家公认为长城的最东端,虽然近几年也有辽宁丹东之说,但传统上还是更愿意把这里看作是长城的“龙头”。此处的长城因为是一个重要关口,所以城楼高大,城墙厚实,各种设施完备,保留的也非常完好,再加上后期的修复,成为长城游的重要节点。东门城楼的“天下第一关”牌匾,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更为山海关增添文雅之气。从东城楼北侧拾级而上,便登上了“天下第一关”的城楼,在这里南眺渤海,白浪滔天,烟波浩淼;北望长城,蜿蜓起伏,气势磅礴。由此向西,每隔几百米,就有敌台高耸。
山海关不仅是关口,也是一座城。小城不大,来头不小,附近分布有老龙头,孟姜女庙、堰塞湖等众多古迹名胜。中心城区是典型的滨海风貌,红白两色建筑显得异常清新,走出城区往南就是平坦的冀东平原,如果你想集中性了解一下这里的风物,集发观光园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公园,一条入海的河流穿园而过,展示当地农民文化的多个展厅分布两侧,而农作物展厅是重头戏。这里除了当地的农产,更将各地的植物,农产集中起来,用科学方式栽植,到这里,你就进入了一个农作物博物馆,而且你可以亲自采摘,享受农家乐趣。另一个展厅是农产品加工区,在这里磨豆腐,碾小米,搓玉米,你都可以做到,到了饭点,你还可以用你的劳动成果亲点大餐,饱尝农家菜。
离开山海关城区再远点,昌黎便更具原始风味了。不能考证北宋大诗人韩愈的字号是否出自这里,但韩愈和昌黎有渊源是错不了的。而三国枭雄曹操的《观沧海》作于这里的碣石山就更没争议了。昌黎是著名的“北方葡萄沟”,炎炎夏日,走进乡下,这里却绿荫如盖,凉风习习,头上大串小串,青的紫的葡萄让你磕头碰脑,躲避不及。不用你说,老乡会先摘了最好的送到你嘴里,清香沁人心肺,甘甜爽口。在昌黎的马路边,总有老农摘了自家的葡萄来卖,行车路过的口渴了,来一大串玫瑰香,那是无比的享受,老乡还很有创意的编了好看的柳条花篮,装上满满的葡萄,一路带上,飘香万里啊。
原生长城,白羊峪
白羊峪长城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为战国时燕国所建,明时修复加固,其中城楼21座,长城长达4552米。发源于青龙县境内的白羊河穿城而过,敌楼、兵城、烽火台星罗棋布。这里的长城基本没有被修复,被称为野长城,而正是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原始长城的状态,站在城上,青史悠长,思绪绵绵。关于白羊峪长城,独特之处很多,其中大理石长城在万里关山十分罕见,是长城的精髓所在。如果你来到林木茂密的城下,你可以看到灰白色大理石砌成的独特城墙,有1.5公里之多,这大概与当地的取材有关。我们知道长城很多都是用烧制的砖建起的,但这里山势陡峭,又可取材质好的大理石,就地取材也就不为怪了,城外几个大的城砖窑就能说明这一点。白羊峪长城之奇还有长城中独有的双道水关,据史料,白羊水关为双道水城式,第一道水关为战关,第二道水关为防御关,至今东岸的临水敌楼楼基尚存,为万里长城之独有,这也可能成为军事史的一个闪光点吧。白羊峪不仅风景不俗,而且是有故事的:清朝,高宗乾隆带总管和坤和朝臣刘墉微服私访,来到白羊关。村边见一年轻村妇轧碾,倍感新奇,驻足仔细观看,见村妇虽是粗衣着,却眉清目秀,身段苗条,遂留下名篇《观碾诗》:“登古道,游白羊,见一美妇碾黄粮,玉腕杆头抱,金莲裙,金莲裙下忙,轻笤扫,慢扬,几番停足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糠扑娥眉柳带霜。勤而俭,贤而良,始信淑女出山庄。如此故事给白羊峪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如今的白羊峪虽然被开发成旅游区,但仍保持着原始特色,城墙飘摇风雨中,却不失雄浑,更显历史淀积,长城两侧,村庄掩映,果菜飘香,这里民风古朴,是冀东为数不多的山区民居区。
神秘青山关
由白羊峪往西,就到了万里长城又一个重要关隘—青山关。青山关位于迁西县北部,距县城40公里,明代属蓟镇管辖,因地近京师,处长城的战略中心位置,是万里长城建筑最坚固、最雄伟的一镇,是蓟镇总兵府所在地。明时蓟镇总兵戚继光重修青山关,更显雄伟壮观。青山关之所以神秘,其一,有一个巨大的“慌城”,何为慌城?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的城楼,修建的非常显著、大气,会被敌人误认为是军队的中心指挥,以吸引敌军,正是兵不厌诈,没想到先人就把这样的用兵之道放在了长城。其二,这里有万里长城唯一的提拉式水门,历经400年战火硝烟巍然屹立,它以山崖为基,借山势造门,南高北低,南部又有水源,平时水门可关闭蓄水,一旦有敌,可开门放水,真好用尽心思。如今,据说巨大的吊门已经被洪水冲走,但拱形门洞虽经战火洗涤,山洪奔泻冲刷,仍巍然屹立。最为神秘之处为城内古堡,因为设置匪夷所思,被称之为月亮城,古堡有造型奇特、巧夺天工的72券楼,更多的则是平常的店铺民居,但在如此荒野设置这么多建筑,甚至有钱庄、米铺就让人不解了。有专家猜测这里是当时守军的家眷留守所致,不管怎样,这里的古朴、神秘是令人神往的。现在进到古堡,已经是曲径通幽,农趣成景,很多建筑被开发成旅社,但被责令一定不能更改原始面貌,全部是农家旅馆。
出得古堡,再上长城,北望林木苍翠,青山茫茫,南去,村落交织,田芜错落,历史与现代交接,感概万千。
战地之花喜峰口
喜峰口是又一位于迁西的著名长城关口。因为它在1976年建设潘家口水库时淹没于水中,只有到了枯水季节,才能露出关城残址,故被称之为“水上长城”,这在万里长城中也是罕见的,而若隐若见的季节性则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喜峰口三面临山一面靠河,由“日”字型的三道套城组成,关与关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砌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设空心敌楼,西城墙又与万里长城主体相通。古时无论是车马、行人,入关城都要通过三道门,确是金汤之固,历来是兵家要地,历史上多次战争都在这里发生。明洪武二十年(1387)大帅冯胜奉命北讨亡元蒙古残余势力,兵出松亭关。建文元年(1399),燕王棣举兵造反,朝廷命大宁帅刘贞引兵入松亭关,驻沙河攻遵化。明宣德三年(1428),长城外的蒙古兀良哈部也叛,明军出喜峰口,大败兀良哈部于宽河。
如果说古战场狼烟已去,那么1933年3月的喜峰口抗战则仍若在眼前。那一役中国军队手持大刀,毙敌5000余人,成为“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大刀队因此名声大震。随后《大刀进行曲》更风靡全国,电视剧《大刀》也再现了这段历史,姜文更是以之为背景就地拍摄了《鬼子来了》,可见喜峰口风骨犹存。
时下的喜峰口,高大的烽火台屹立于潘家口水库两岸,倒影肃然,周围草木婆娑,每到夏日,游人乘船而至,再不是惊魂乱世的战场,一片祥和,一片安然。
悠悠长城,千年静穆,雄浑不倒。此正是:
燕塞雄浑亘青山
百关拒敌士不还
狼烟已去山海在
白羊轻咩尽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