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李鸿章
导读李鸿章还是洋务运动主要倡导人,提倡积极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为此,他曾在美国访问。初步展露了他的外交才华,访美时,受到了美国人的热烈欢迎。给美国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目光和蔼,与人交谈不要求什么,对妇女有礼貌,喜欢儿童......
提到李鸿章,首先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他与日本签的《马关条约》,与列强签的《辛丑条约》,孰曾考虑过李公在签条约时经历的心酸。签定《马关条约》时李公已逾七十岁,面对日本提出的条件中方没有一点儿回旋余地。李公与日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最后甚至满眼含泪的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我回国的路费吧。但是日本根本不做出一点儿让步。世上什么事最难?求人也。中国人最看重面子,更况是不可一世的李鸿章。李公去世的第二年,吴汝沦东游日本,看到李公当年谈判时的凳子竟要比日本人矮半截,不觉悲从衷来。陪同的日本友人要他留下墨宝。他大书“伤心之地”。可怜的李公!世人往往忽略了李鸿章仅仅是一个代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后台支持,换做他人又能如何?提起后台这个词,说两句上不了台面的话,私人的强有力支持,我们叫后台,国家的后盾支持,叫外交筹码,云云某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增加了该国在谈判桌上的筹码。一个人要想有大发展没有后台是不行的,一个国家没有发达的经济,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国际上是什么也谈不拢的!
李公的成功,既有他自己的努力和出色的外交才华,也离不开李鸿章他的“后台”。年轻时,李鸿章就展露出了他的外交才华。他师从曾国潘,凭借他在淮地的人际关系和出色的外交手腕组建了淮军,这支军队在日后评判太平军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判太平军后,曾国潘大量解散了他的湘军,他说过这样做是因为担心自己功高盖主,日后引来杀生之祸。但是,李鸿章在平叛太平军时已经认识到洋人日后必为患,他说过他的淮军要留着日后对付洋人,李公见识可见一斑。
李鸿章还是洋务运动主要倡导人,提倡积极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为此,他曾在美国访问。初步展露了他的外交才华,访美时,受到了美国人的热烈欢迎。给美国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目光和蔼,与人交谈不要求什么,对妇女有礼貌,喜欢儿童...中国近现代的领导人恐怕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吧!有人会拿周总理说事,确实,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外交才能所达到的高度难免政府的有意渲染突出的成份吧?
李鸿章还是个有趣的人,看过李公的几则趣闻,李公访英,西人宴请他。英国人吃饭很讲究,刀怎么用,叉怎么用都有一套。一次上了一只鸡,李公抓起就吃,西人为了不破坏友好的气氛,都学习他。从此,英国人吃鸡不拘于礼。还有一次,李公在外访问,天天西餐,让李公胃口大减,他突发奇想将做西餐的材料和蔬菜煮在一起,西人吃罢,大称好。由此,饭店多了道菜,叫“李鸿章杂碎”。
李公的外交努力,终得到了回报。在与八国联军谈判时,西人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可是,李鸿章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不是很好,何哉?鄙人以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李公生逢清朝最黑暗的年代,他所做的贡献仅仅是服务于一个腐败的政府。应了一句古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想必李公“嫁”错了人,为一个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卖命是他最不应该做的事。二是因为他的奋斗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为了出人头地。少了几分民族大义,少了几分爱国热情。
研究历史人物不是为他平反,也不是抹黑某个历史人物。如此意义不是很大。我们读史是为了以史为戒,不在犯同样的错误。吾辈立志,日后所做所为必首先想到国家,想到民族。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