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名园圆明园(续4)
□杏花春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杏花、春雨、清明,绝对是一种清新而略带几分朦胧的意境;杏旗之下,凭几小酌,杯盏丁冬,也算人生须臾享受。那么,我们就由山亭迤逦而入,到杏花铺成红云的“杏花村”去享受一番吧。
这里黄泥矮墙,红杏清篱,春深花发,灿烂若霞。北为山峦,点缀山石,顶有城关,可凭关四望,圆明园秀色尽收眼底。山下平原,乡村错列:春雨轩、杏花村、重檐方亭“涧壑余清”、镜水斋、抑斋和翠微堂,呈现一派生动的野田村落景象。
杏花村,杏花怒放,酒旆在望,由初期到增胜,日见丰富,是清帝寻欢作乐之所。村东原为菜圃,石井池塘,分畦列亩,遍植瓜果蔬菜,井亭辘辘汲水灌田,宛若乡间。后来,凿池堆山,架设洞穴,水池曲折有致,营造出另番景致。
杏花村落,色彩缤纷,酒香花香弥漫,踏青众人如蚁。这里自然没有失魂落魄的旅人,人们皆是一副其乐陶陶的模样。“沾衣欲湿杏花雨”,干枯了一冬的大地得到了滋润,而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的心田在这个美丽的山村也会得到了滋润。
古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人们扫墓,踏青,古已有之。宋人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所述:“清明节,都城人出郊,士庶阗塞,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盏,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中国最著名的传世名画,北宋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艺术地在现了清明节期间市民们出游举行扫墓、踏青、贸易等活动,画中人物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正是从宋以后,将清明节扫墓(祭祀先人)与踏青(迎接新生),本来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慢慢地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让清明节去充分体现中国人感恩自然、感念先人、不忘根本的道德意识。
2008年4月4日清明节,被首次纳入国家的法定假日。
“对酒吟诗花劝饮”,为大清帝国辛勤操劳的雍正,经常到杏花春馆饮酒,以浇心中块垒,甚至与宠臣隆科多喝至深夜,隆科多大醉,被太监抬出园去。
□坦坦荡荡
坦坦荡荡是一处以观鱼为主题的水景园。穿过杏花春馆假山间的小径,南渡碧栏桥,是三开间的“坦坦荡荡”,前面有素心堂,后边有光风霁月堂,东北是知鱼亭、翠景斋,西北是双鹤斋。
大型方整的观鱼池,仿杭州西湖的玉泉观鱼,四周是整齐的石岸,岸上围以汉白玉栏杆。池中央设水榭,列湖石,幽雅,别致,“锦鳞数千头,喁妾拨刺于荇风藻雨间,回环泳游,悠然自得”。
“坦坦荡荡”语出《易》与《书》。《易》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意思是为平安吉祥,要行于坦途,即行得正;从政治世,要无偏私,无党伐,即坐得直。
中国古代造园,常取老庄意境。春秋的老子和战国的庄子,都是道学的代表者,“老庄以逍遥虚无为宗,以养神静气为用,故一变而为山水草木家言”(龚自珍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仿效老庄,归隐山林,崇尚自然的思想对造园影响很大,人们不断地对灵空、高致的庄周意境进行园林艺术营造。鱼乐的意境就出于《庄子》。《秋水》篇中,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二人对鱼乐展开了思辩与论争。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又载,庄子濮水钓鱼,楚王派使者请以国事,庄子“持杆不顾”。园景意在表现人之从容安闲,“兴适清偏、怡情丘壑”,与大自然同乐的意境。
□茹古涵今
在后湖的西南角,有一组完整而紧凑的建筑群——茹古涵今,四合院式的书斋,封闭而显清静,是清帝读书讲学、谈古论今的地方。
主体建筑韶景轩位于正中北端,四面各有5间,有回廊、平座,在后湖上可以望见它的四坡攒尖顶。茹古涵今西南,5开间,前有茂育斋,西有竹香斋,北有静通斋。
“茹古涵今”出自唐代皇甫是的《韩愈墓志铭》:“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是博学多闻,通晓古今之意。
这里嘉树丛卉,鸟语花香,松风水月,遂馆明窗。乾隆常在这里“漱芳润,撷菁华”,读史研经,涵养德性。
□长春仙馆
在宫廷区的西部、茹古涵今的南部,有一组以长春仙馆为主的景区,佳景云集。
长春仙馆是一组四合院式的宅院,三门5间正殿,后边是绿荫轩,西廊后有丽景轩。
雍正七年后,在这里,弘历度过了他的快乐的童年;在暖和的房间里过冬,在夏夜山丘上的凉亭里消暑,在高耸的松柏树荫下读书,成为了他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他自号“长春居士”。乾隆登基后,皇太后崇庆慈宣游幸御园时,膳寝于此。乾隆题名“长春仙馆”——仙馆为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处,意喻是祝愿其母长寿,后来在圆明园东侧建附园,亦以“长春”命名。乾隆归政后,复赐嘉庆居此。
乾隆对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感情,母亲为他带来了洪福,是他年少时的深刻记忆。康熙、胤肚、弘历祖孙三人相会牡丹台。几天过后,康熙派太监取走了弘历的“生辰八字”,接着,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并宣布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老皇帝指名要看看弘历的生母,他细细看了半分钟之久,边看边说:“果是有福之人。”
乾隆生母是出身平民家庭的钮祜鲁氏,她身上完整地保存了满洲人在白山黑水陶铸起的强壮。乾隆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强大的身体基础,其体格之健壮,寿元之高厚,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绝无仅有。
“长春仙馆”的寓意,满足了乾隆的祈愿:85岁高龄的母亲跟着乾隆步履甚健地登上了泰山后,第二年仙逝:而乾隆活到89岁。
长春仙馆“屋宇深邃,重檐曲槛,逶迤相接”。庭中径旁,有梧桐有山石,这一带又是月季颇盛。《乾隆.初夏即景》曾经描绘过这里南风拂薰,树影频移,乳燕衔泥,蝉噪柳荫的清幽淡雅的景色。
长春仙馆的西部,有5开间的含碧堂,广植玉兰;后有“林虚桂静”,桂树丛生;左为古香斋,可读书听泉,东边有“抑斋”阁。林虚桂静东南有墨池云、随安室。随安室对雨是嘉庆的雅事。
林虚桂静,桂花飘香。桂花为木犀科植物,树形多成球状,象只只绿绒色的绣球。中秋八月,深绿明丽的叶腋下开出丛丛束束的小花,花色橙红的丹桂,香气淡雅宜人。
在神话《嫦娥奔月》中,桂树栽进了仙界月宫。传说西汉时西河人吴刚,学仙有过,谪伐月中桂,桂高五百丈,斫之,斧伐随合。“为君移向故园栽”,“仙种原从月中来”,“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诞不敢香”,都是意在突出桂花馨香之浓郁,表现桂花内在之品格。
墨池,在江苏临川,“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羲之尝慕张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北宋著名散文家曾巩作《墨池记》,为千古名篇。
从长春仙馆的西南门,可进入藻园。“园门傍溪湄,绿径多奇石。嵯岈列屏山,境仿三吴迹。”(嘉庆)。里面是旷然堂和贮清书屋。旷然堂东有夕佳书屋,北有镜澜榭,东南有凝眺楼、怀新馆,西北是湛碧轩,西南是湛清华。鸣玉溪泛舟,凭流亭放船,皆极尽兴致。
□万方安和
在杏花春馆西北,有一组水景,于湖上筑室作?字形,联结九州与西北景区,又与武陵春色相互倚重,这就是万方安和。这里复谷环抱,植山桃万株;春风堤柳,秋月芦花,溪烟入牖,枕流漱石,境隔尘凡,清幽极至。
这“?”字形的建筑,是我国古今建筑史中仅见的一个特例。?是上古时代的一种符号,象征太阳和火。在印度意为“吉祥的云相”,我国佛界则有“万德吉祥”之意,唐代武则天把它定作“万”字,是天下一切吉祥功德。
这里的“?”则有着浓烈的政治涵义,象征着大清江山的永久传承。
轻巧绮丽的“万方安和”有33间殿宇,四面采光,冬暖夏凉,万字开口处有平桥相通,“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
乾隆特别喜欢这个地方,常常被秋月之下,?字漂浮水面,上下对映的金色倒影所吸引,这个金色倒影被称为“佛光普照”。“是地冬燠夏凉,四序咸宜,亦皇考所喜居也”。他经常居住在这里,“凝神致远”,“澄观治怀”祁盼“万方归覆冒,一意愿安和”。
道光诗曰:形成?字非工巧,寓意千方致久安。
竹涧风微音更静,松屏雪霁景无阑。
□武陵春色
古往今来,有为数众多的文人,特别是封建士大夫在寻求一种与世无争、恬静平和的境界。晋时诗人陶渊明将其推向至极,艺术地塑造了一个“世外桃园”,这种美妙虚幻的意境,被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一景体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武陵,晋代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武陵春色”重在体现桃花繁盛,奇丽无比的景色。陶氏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派春意盎然、令人陶醉的景象。
武陵春色在万方安和的东北。一汪湖泊为池,池南、东、北三面青山。池北有“壶中日月长”,东边是“天然佳妙”,南厦为“洞天日月多佳景”。
武陵春色之西,是“全碧堂”,东南堂是“小隐栖迟”。堂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溪水,洞中流淌。当年,武陵渔人“便舍船,从口入”。而今,则乘舟缘溪行,穿洞而过,东有“清秀亭”,西有“清会亭”一个小村落隐蔽在山坳里,似乎与外界不相往来,村子的南半部叫桃花坞,坞西叫清水濯缨室。又西稍北,是桃园深处。东边是绾春轩,轩东北是品诗堂。
桃花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绝妙的中国村落图画,好一个平和宁静的极乐世界。雍正四年,乾隆在此读书,额为“乐善堂”。乾隆《乐善堂记》写到:“予有书屋数间,清爽幽静,山水之趣,琴鹤之玩,时呈于前。”又说:“颜子曰‘乐善堂’者,盖取大舜乐取于人以为善之意也。”
这里的山口是点睛之笔。在湖南省的桃花园里,山洞叫“秦人古洞”。它与中国园林的漏窗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世内世外,一口分明,身在一景,又目接另一景,变化万方,引人入胜,意趣无穷。
造园艺术家们在皇家园林里大胆地收取陶氏“世外桃园”的意境,大有深意。
根据史料记载,在统治帝国的13年当中,雍正很少离开过圆明园,而且,在这个完全隐秘的私人空间里,他象一个迷恋于游戏的孩子,穿戴着奇装异服,装扮成各色人等,在花团锦绣中快乐地嬉戏。或者经常将自己装扮成古代文人的形象,寄情于山水。
自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之俱来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重负。这样,圆明园就成为了雍正的精神家园。或许,文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和淡泊,是身居皇位,为权力包裹的雍正内心深处的渴望。而找寻“世外桃园”作为“武陵春色”的主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清水濯缨室的“濯缨”,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沧浪”,即汉水,水清可以洗帽带,寓意超脱世俗名利的清高自守。
三闾大夫屈原忠而被谤,流放泽畔,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沧浪的渔父是个隐归江湖的高人,见到屈原如此景况,就唱了一首《沧浪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欲劝屈原随世浮沉。自此,沧浪水遂成为了高人隐逸之所居,也为风景清丽的胜境。其意境多为造园所取。
□山高水长
在圆明园西南隅,由南而北纵列着一组建筑,俗称“西厂”,以山高水长楼(重楼九楹)为主,后拥连冈,前带河流,西向一抹平川。登楼眺望,“湖山万景全”,“远岫堆鬓,近郊错锈”。西山与昆明湖尽收眼底,一派佳山秀水景色。
“山高水长”语出宋朝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比喻人品节操高洁,影响深远。清帝采用此名,多少有些自诩的味道,但更多的是企望大清的江山永固。
西向一带地势平衍,视野开阔,又远离内园,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几件盛事。其一,外藩朝政赐宴。外藩首领每年新岁元旦朝见后,定期张设武帐,赐宴于此。场面浩大,气氛热烈。帝国推惠于各藩,以示天下一统,内外一家。其二,举办烟火盛会。每年元月十五日上元节(也叫灯节),自十四日至十六日,悬灯庆赏,施放烟火花炮(火戏),谓为奇观。漫天的烟花将这个旷世名园映照得如同白昼,十几支乐队奏响盛世之曲,数千人高唱太平之歌,成千累万的彩灯旋转欢舞。这只是圆明园中整整一年庆祝的开始。数不胜数的接力赛式的节日、宴请、游乐和典礼是康乾盛世最为直观的标志与象征。其三,平时侍卫骑马较射。大清皇族原为游牧民族,骑射是他们的特长;古“囿”是我国园林的早期形式,“囿”里边有宫殿,有池塘,种植名花异草,蓄养珍禽奇兽,既供帝王游览,又可以捕猎禽兽。“山高水长”也不失其宗旨。二者融合倒也顺理成章。
皇子们每日下午的军事训练也在这里进行。主要科目是弓箭与腰刀。帝王们认为,他们的祖先用武力征服了中国;他们的子孙必须成为战场上的勇士。从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都强调,“我朝发祥以来,列圣垂训,八旗兵丁均以弓箭为生,必须永远遵行”。
在“山高水长”楼前,有一座《清高宗教谕骑射碑》,碑文为满汉两种文字。内中教谕后世君臣要明了“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以此巩固万世基业。
做为皇家园林的景观,拥有这些,也算是具备了多种功能。
□月地云居
从山高水长楼,北度桥,由山口进入,有梵刹一区,是月地云居。“背山临流,松色翠密,与红墙相映”。前殿方式,四面各5间,后楼上下各7间。格局似一般佛教殿堂,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东配殿、西配殿、大雄宝殿。这是汉地佛教寺院的传统形式,被称之为“伽蓝七堂”。建筑的题额多是“清净地”、“妙证无声”、“莲花法藏”、“心空彼岸”、“法轮转”等反映佛教思想的内容。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公元5——6世纪中,由印度的释迦牟尼所创立,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宝、慧三孚,以消除烦恼达到成佛为最终目的。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我国传播、兴盛,犹如中国人的精神天空中平添了一颗明亮的星辰。在中华文化古老的殿堂里,增加了一个全新的重要符号:僧人的清修之所——寺。佛寺不断兴建起来,园林也被带进宗教建筑中。皇家园林的造景手法之一即是借佛教意境造景。佛寺当然是一种宣扬,同时也是一种点缀。寺刹体现了一种清幽的氛围,而多种造型的寺庙建筑物,则是很别致的景观。“结楞严坛大悲坛其中。鱼鲸齐喝,风幡交动。才过补特迦山,又入室罗筏城。”这水月道场,“倩他装点名园”。
花团锦簇,光鲜靓丽的背后是黑暗,是罪恶,是丑陋;青山秀水,白云悠悠未必不再藏污纳垢。旷世名园中,多种庙寺的建造,各路神仙的汇聚,雍正试图去解脱,去救赎,以求得心灵的短暂安宁。事实上,这与掩耳盗铃没什么两样。为了皇位,为了王冠,干戈相见,骨肉相残,血雨腥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清帝康熙驾崩以后,皇四子胤肚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圆明园的主人雍正。
官方的统一说法是,雍正是按遗诏合法继承王位的。但“矫诏篡立”之说不绝于耳,死党隆科多隐瞒谕旨,协助皇四子夺取了本应属于皇十四子胤哆的王位。为了加强皇权,推行酷政,摧残手足,屠戮功臣,制造了一大把冤假错案。这个性格暴躁、多疑的清王朝第四个帝王,从此背上了“不亲骨肉”、“酷君”等骂名。
清净之地祈求“清净”,这对既握紧皇权又想超脱世俗的雍正太难了,无奈之下,崇尚佛教便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
宫廷画家所绘的《胤肚行乐图.喇嘛装》,真实地描绘了雍正身穿活佛衣帽的形象,反映出他崇尚佛教,一生好谈佛法的一面。
月地云居东为法源楼、静室。西度桥,曲折而北,是刘猛将军庙。刘猛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将军,他率领他的军队为农民扑灭蝗灾,力竭而死。清帝把这位受人景仰的刘猛将军,请进了御园,视为神灵供奉起来。
□鸿慈永祜
鸿慈永祜在圆明园的西北部,也叫安佑宫。是乾隆供奉他的祖父二人遗像的家庙,——乾隆死后,其遗像也供奉于此。系仿汉代“原庙”之制而建。西汉孝惠5年时,以沛宫为原庙,后沿袭下来,这里的黄瓦朱门,铜兽宝炉,一松一柏,都是按照原庙的样子布列的。
南部一座琉璃坊,4根雕刻精美的华表,环以土山、翠柏、苍松;北过月河桥,抵达宫门广场,三座牌楼,呈“一”字排开;再过白玉石桥,面迎立于须弥座上的安佑宫宫门,5开间,黄色琉璃瓦,歇山顶。安佑宫就座落在第二道院墙围成的一个大院中。汉白玉雕砌成的月台上巍峨矗立着9间大殿,重檐歇山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规模宏大,格局严谨,规格高于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中最大最为庄严的殿堂。东西两侧设有碑亭、配殿,大殿前配置铜鹤、铜鹿和铜炉。
乾隆时代,是一个踌躇满志、喜大张扬的时代,追求浮华,讲究雕饰,鸿慈永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写照。
“鸿慈永祜”是悬挂在宫殿前琉璃牌坊的匾额,意在乞求康乾神灵永远保佑大清王朝的天下太平。两侧有石麒麟一对。
古人把麟、凤、龟、龙称为“四灵”,为祥瑞之兽。麒麟长着大鹿般的身子,牛尾,头角,满身鳞甲,象棋盘的格子,故称“麒麟”,雄为麒,雌为麟。因其是灵物,后世常以麒麟喻杰出的人物。
大殿中央的神龛供奉着康熙遗像,左、右两侧分别供奉着雍正、乾隆遗像。每年4月8日浴佛日(佛的生日),每年初一、十五以及三人的诞辰、忌日,清帝都要来此祭祀。
然而,无论是营造怎样的崇拜和迷信的境界,还是举行多么虔诚的祭礼,都保不住日渐腐朽的大清王朝。庚申一役中,围困在安佑宫中的273名大臣、太监、司香职员及岗守侍卫,全部惨死在侵略军的烧杀之下,而两对华表、一对石麒麟、一对铜鹤和一块陛石则流落到北京大学校园里和文津街北京图书馆的院子中。真可谓是“鸿慈难祜”了。
(附“紫碧山房”)
鸿慈永祜的西北面,是一座巨大的假山,叫“紫碧山房”,从所处方位,与紫、碧为名,象征着巍巍西部昆仑,整个园林无异于是宇宙范围的缩影。前宇为横云堂,两进院落。北有石山屏障,很有气势,东部两山夹谷,山谷南敞,颇显开朗。山中有回转相通的石洞,洞中为石帆室。东南是丰乐轩,北是霁华楼,迤东为景晖楼,登山远望,北区、整个圆明园的景色,四围群山,远近相映,历历在目。横云堂的西边,有湖,湖上是澄素楼,再西北是引溪亭。
神话中的昆仑山在遥远的西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邑,也是众神会聚的地方。据说它方圆八百里,高万仞,(另一说,它高达11000里114步2尺6寸,遮住了日、月的光芒)。山的周围有名为赤、弱、河、洋四条河流环绕,条条都是无底的深渊。山上有9层金碧辉煌的城阙宫宇,矗立在云端;生长着名为珠、玉、瑶、碧等神树,特别是“不死树”开白花,结紫色的果实,人吃了便长生不老。山的每面都有9座由开明兽把守的门,又各有9口井,井中的水可以滋润万物,又可以调制神药。神山昆仑共有三层:凉风山,悬圃和昆仑之巅,逐层而上,由长生不老到成为神仙再到成为天神,是成神上天的“天梯”。
昆仑山上住着众多神仙,其中最有名的是西王母。她在神话中逐渐演变,形象由“豹尾虎齿”的怪样子变成了美丽的夫人。
有诗云:
钦岖危石窗前映,曲折寒泉涧底淙。
绕树攀藤拾级登,林染霜容碧兼紫。
□汇芳书院
鸿慈永祜的东墙外,有绵亘的三重山冈,过桥则是汇芳书院。三个湖面,两个岛屿,临水建筑有抒藻轩、涵远斋、翠照楼、倬云楼、随安室和问津等。“阶除闲敞,革卉丛秀“。其中,深入湖中,平面呈眉月形的眉月轩和“奇石负土争出”的断桥残雪都是很出色很别致的景点。
“书院新开号汇芳,不因叶错与华赏”,是汇聚群芳,集贤纳德的意思。据《唐书.艺文志》载,在大明光顺门外和东部明福门外,都创设集贤书院,乾隆则把它移置到圆明园中,“茎莪域朴育贤意,佐我休明被万方”,可谓用心良苦。
假山上朴屋三间为问津。乾隆二十二年御书联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意谓建此“汇芳书院”时,“即有归政后来居此之意”。只是,后来复建长春园,才偶而经过这里。
涵远斋内有乾隆的手书对联:
宝案凝香,图书陈道法;
仙台丽景,晴雨验农桑。
□日天琳宇
汇芳书院之南,“紫薇丹地,中立一化城”,叫日天琳宇。“其规制皆仿雍和宫后佛楼式”。周屏峰峦,峰外碧水环绕,截断红尘,山光水色,“尽演圆音”,好一处清幽的佛教境界。化城取自佛教的《法华经》,一位导师为暂解众人的疲乏,幻化出的一座城,当众人既得止息,遂将化城灭去。
上下各7间的中前楼上奉关帝,雍正御书,额为“极乐世界”;乾隆御书,额为“赫声濯灵”。南有天桥与楼相属,天桥东有重檐八方的“灯亭”。东南有八角亭“楞严坛”,“瑞应宫”,(供奉龙王)。西前楼,上奉玉皇大帝,雍正御书,额为“一天喜色”;乾隆御书,额为“总持元化”。西前楼南是东转角楼和西转角楼。
这里是“修修释子,渺渺禅栖,踏着门庭,即此是普贤愿海”的意境。
□澹泊宁静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日天琳宇迤东稍南,稻田弥望,河水周环,中有“田”字式殿。共有4门,东、北面有楼。东面曙光楼,北楼正宇是“澹泊宁静”。殿东山门外,有扶翠楼,西门外有7间多稼轩。东部是广阔的稻田,建筑有怡情悦目,稻香亭,溪山不尽,兰溪隐玉。多稼轩的西面,有湖,湖南有水精域,静香书屋和招鹤磴;湖后,有寸碧,引胜和互妙楼。
澹泊宁静密室周遮,尘氛不到,槐花飘香,风水涟漪。青山宁静体,绿水澹泊容。不失为清幽之地。
“田”,意味着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春天都要在这里举行下种和收割的仪式。传说,“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这一天,身着农人服装的雍正,“御驾亲耕”,象征性地扶犁耕种,但内心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望,却是十分虔诚而强烈的。
□映水兰香
澹泊宁静之西,过河是映水兰香。水田数亩,绿荫纵横,“适凉风乍来,稻香徐引”,一派田家风光。这是一组以重视农桑为主题的园林景观。映水兰香“屋旁松竹交阴,萧然远俗”。东南有钓鱼叽,北有印月池,池北是知耕织,濯鳞沼,西南的贵织山房里祭祀蚕神。
封建社会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重视耕织,“裕民观稼”,历来为封建明君所共识。园林中增添这一内容,既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的反映。“心田喜色良胜玉,鼻观真香不数兰”,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对稻黍的重视。
〈〈王心一.归田园居记〉〉:“折北为秫香楼,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稻谷飘香胜兰香,这正是最富田园特征的,且切合“归田园居”的造园主题。“秋来有佳兴,秫稻已含露”,“柴门临水稻花香”,都是极有兴味与富有诗意的。〈〈红楼梦〉〉大观园里建有“稻香村”,那里青篱、土井、茅屋,又是分畦列亩、佳蔬菜花,将田园生活理想化,典型化了。圆明园中种稼,劝农的园林主题,不仅仅是帝王们对荣华富贵生活的补充与调剂,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民生国计,大清江山的安定与稳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古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降下谷种),神农遂耕而种之”,“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九只穗子的稻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人们感念炎帝的恩德,称他为“神农”。而康熙皇帝对水稻栽培有浓厚的兴趣,并注意培养生长期短、品质优良的稻种。在他自己“编辑”的《康熙几暇物编》中就有记载,这稻种“色微红面粒长,气香味腴”。
而这里的“知耕织”,则是牛郎织女的象征。公元1728年,奉雍正旨意,在园中开始养蚕,并派首领太监一名,专门管理养蚕事务,还在万寿山脚下设立了织染局。
关于蚕神。传说远古时候,有户人家,父女相依为命,不幸父亲被人掠去,数年音信皆无。孤独的女儿非常思念父亲,就对她喂养的一匹公马戏言:“马呀,你要是把我的父亲救回来,我就嫁给你。”这匹马信以为真,挣脱缰绳跑出去,寻找并带回了姑娘的父亲;父亲后来得知女儿的戏言,用暗箭把马射死了,还剥下马皮晒在了院子里。与邻家的孩子在院中玩耍的姑娘,见了马皮很生气,用脚踢着它说:“你这畜生,还想讨人做媳妇吗?活该剥你的皮。”话音未落,马皮倏地从地上掀起来,卷起姑娘飞走了。父亲几经寻找,才在一棵大树的树叶间,发现了马皮包裹的女儿,她变成了一条蚕,正在吐丝作茧。妇女们便取下蚕来,饲养着,得到了好几倍的收成。
这棵树被称为“桑”(丧),意思是年轻姑娘献出生命,变成了马头蚕,自此,人们养蚕缫丝,织成华服,享受蚕女赐给的幸福。
据说四川有的地方,寺庙的墙壁上画有“蚕马”,一个玉女披着马皮,管着叫“马头姑娘”。人们向她祈求蚕桑的丰收。
宫廷画家曾绘过一幅《雍正耕织图》,生动地表现了雍正在皇子时的面貌情趣和他在政治上的韬光养晦。上面有雍正的亲笔题诗,并盖有“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两方印章,他与福晋分别扮作农夫和蚕妇形象,反映出他重农的思想与作为,以此取悦父皇康熙,为日后继位奠定了基础。
在圆明园中,无论是反映皇帝观稼,还是反映民众耕织的主题,都充分表明,在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着统治地位,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依旧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
□水木明瑟
水木明瑟在映水兰香的东北,匾额为乾隆所题,而雍正题额是“一溪清水引风凉”。组景包括:水木明瑟、风扇室、暖翠亭、溪岚书屋、竹林院、澄怀堂等,其北稍西,是著名的文源阁,阁西是柳浪闻莺。临水而建的水木明瑟,运用西洋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发出泠泠瑟瑟的乐响,是一处别出心裁的园林新景。
《水经注八.济水》:“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郦道元又说:“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达;智仁之性,其山水放深。”依山傍水,林田相映,清风徐徐,水法乐声与流水音响间杂的水木明瑟(水与林木莹净新鲜之意)正是体现了这些意境。
附《文源阁》
在清朝文化史上,清帝做了两件大事:康熙、雍正时编辑了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时纂修了规模最大的官书《四库全书》。为庋贮这两部书,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北四南三七座藏书楼: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杭州西湖的文澜阁、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
七大藏书阁,皆以文字为首,第二字多从水旁,象征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所谓《四库全书》,就是将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分别编纂而成。为了广泛“搜罗古今载籍”乾隆下令,要各省多方面加意搜寻古籍和遗书,送交上来以备编纂之用。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图书典籍非常丰富,其中有不少珍本秘籍,其著录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实属罕见,这对中国文化的保护,毋庸质疑;尽管如此,大清王朝在文化上却是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严禁结党,大兴文字狱,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严惩一些犯有违忌言行的人。在乾隆一朝,有记载的文字狱即达70多起,致使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沉寂。
文源阁建于公元1774年(乾隆二十九年),依仿宁波天一阁。用地东西50米,南北80米,开南北二门,护城水渠环流四围,用以防火防盗。从外面看,文源阁上下两层,各6间,重檐歇山顶;内部结构则是上中下三层。阁南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水池,南北长15丈,东西宽7丈。池中央耸立着闻名古今的巨石,名曰“玲峰”,意为玲珑的山峰。石呈青灰色,玲珑剔透,孔穴奇趣,背后磨有十余处方形的平面,镌刻着乾隆和他的文官大臣们的题诗。
这座巍峨嶙峋的玲峰石,采自北京西山,两丈多高。虽不产于太湖,却具有太湖石“皱、瘦、透、漏”的妙处。它周身共有84处空洞,可以透光,使月光映入池塘;又可以漏风,在刮风时,产生鸣响,以致乾隆在他的《御制玲峰歌》中,对它赞不绝口。
“体大器博复玲珑,八十一穴过犹远”。乾隆称石为“胜米老”,原指宋书画家米芾有八十一洞穴的“一品石”,而玲峰有八十四洞穴。
宋书画家米芾嗜石成癖,号称海岳外史;因其举止近于癫狂,人称米癫。曾于知无为军,见州廨立石甚奇,状奇丑,大喜,即命抱袍笏拜之,呼曰:“石丈。”有人问米芾:“诚有否?”他慢悠悠答曰:“吾何尝拜,乃揖之耳。”这就是著名的“米芾拜石”。
水池四周,有山洞一样的回廊,大块的太湖石叠成廊柱,青石覆顶,细巧的太湖石砌成栏杆,不植任何树木,以石取盛,为的是少生虫蚁,保护图书。
文源阁对面的假山,建一亭一台,系仿避暑山庄的文津阁。
□濂溪乐处
在文源阁的西北,环池带河,是圆明园中占地面积(约75亩)最大的园中园叫濂溪乐处。全园中心是一个被湖面和小溪所围绕的大岛。最外围则群山环抱。众多的建筑如云香清胜、云霞舒卷、蕃育群芳、香远益清、味真书屋和池水共心月同明等散落其间。主体濂溪乐处,有乾隆手书檐额曰“慎修思永”,7开间,卷棚歇山顶,四围檐廊,南北抱厦,成十字形平面。正面有一个小广场,东南角深入湖中的方形水庭“芰荷深处”、“香雪廊”,可以四面观赏荷塘景色。“苑中菡萏甚多,此处特盛”,盛夏初秋,池中千叶莲花、并蒂莲触目皆是,花蕊簇簇,翠盖凌波,流风冉冉,“三千莲媛总低头”,“净绿粉红,动香不已”,令游人身心顿爽,清淡神怡。“花常留待赏,香是远来清”。“想西湖十里,野水苍茫,无此端严清丽也”。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家住湖南营道的濂溪,后来移居庐山莲花峰下,在那里盖了一幢房子,取名“濂溪学党”,他本人则被称为“濂溪先生”。他常令二位弟子程颢、程颐寻孔丘、颜渊乐处,所乐何事的典故,被乾隆移来,题名“濂溪乐处”。而周氏《爱莲说》中的溢美之词也常被乾隆拈来逸神,永日。
其中的“香远益清”更是直接出自《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中君子者也。”用“香远益清”借喻君子品格高尚,声名远扬。
濂溪乐处园中有园,大中套小,内外交融,水陆相连,极富特色。游人置身厅堂或庭院,心宁气静,信步而游;放纵青山绿水间,神采飞扬,趣意盎然,不愧为圆明园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在濂溪乐处之南,湖的对岸是“汇万总春之庙”(花神庙),庙前立有“莳花碑”。
花神庙,前临河池,有一座水码头。大式绿琉璃筒瓦歇山调大脊5楹殿堂,前廊后厦,东西各建折角廊7间。东殿叫兰芳,西殿叫积秀。正北大式卷棚歇山筒瓦殿5楹,前廊后厦,东建便殿3楹,正殿叫蕃育群芳,院中央设一座石砌方鱼池。
莳花碑,碑向坐北朝南,为汉白玉石质,螭首龟蚨,雕工十分精美,碑首篆书:万古长青。碑沿浮雕番草回文,左为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花朝后二日圆明园总管王进忠、陈九卿、胡国泰恭记碑;右为乾隆十二年,中秋后三日圆明园总管彭开昌、刘玉、李裕恭记碑。
碑云:近侍掖庭,典司艺花之事。于内苑拓地数百弓,结篱为圃,奇葩异卉,杂莳其间。每当露蕊晨开,香苞午绽,嫣红姹紫,如锦如霞。虽洛下之名园,河阳之花县,不过是也。
清代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神诞日。年年在花神庙举行祭日。即日皇帝降旨,命内务府大臣代为恭记,定为仪制。有时皇帝亲自恭记,因此这天这里最为隆重。如道光四年二月十五日“万岁爷花神庙拈香,船台外学侍侯献戏一出,拈香毕驾幸同乐园戏楼,此日请皇太后辰正一刻十分,驾诸同乐园听戏,以例盛典”。
《红楼梦》中有对祭饯花神的描写: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叫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
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
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
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
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描写得美不胜收。想来圆明园中祭饯花神也不过如此。
□多稼如云
濂溪乐处迤北河外,是多稼如云。在古代汉语里,种曰稼、收为穑。乾隆经营“多稼如云”的观稼组景,意在园居不忘农桑,不忘稼穑。《书》曰:“先知稼穑之艰,乃逸。”《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多稼如云有正宇5间,另有芰荷香、湛绿室。其中芰荷香坡植桃,水环堤,堤种桑,池生莲,类瘦西湖的“荷蒲熏风”。“隔垣一方,鳞塍参差,野风习习”一派浓郁的田家风味。
“至若凭栏观稼,临陌占云,望好雨之知时,冀良苗之应候。则农夫勤瘁,穑事艰难,其景象又恍然在苑囿间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兼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历来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稼穑为生命之所关,非此不能生活,而其它皆不足恃”,“农事者,帝王所以承天养人,久安长治之本”(雍正语)。
康熙就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了解农时气象,经常巡视各地,察看水利灾情。“暮雨霏微过凤城,飘飘洒洒重还轻。暗添芳草池圹色,远慰深宫稼穑情”,可见康熙多么重视农业气象。
到了雍正,自二年二月首行亲耕惜礼,“农事惟邦本,先民履亩东。翠华临广陌,彩轭驾春风。礼备明神格,年期率士丰。劝耕时廑虑,何敢惜劳躬”,是他亲耕惜田有感而作。惟因如此,当时的农业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国力日渐昌隆,步入了一个政治清明,百姓乐业,国库充盈的太平盛世。
□鱼跃鸢飞
鱼跃鸢飞在多稼如云的东北,圆明园大北门的西南方。三所院落被游廊、竹篱分隔又相互通透,东厢为畅观轩,西南是铺翠环流楼。一条小溪围绕,蜿蜒流淌,楼南有传妙室。再南出口为“多子亭”。四坡攒尖顶、两层方形亭的鱼跃鸢飞,横跨河上,平面作正方形,四面有门,东门额为“岚光曙色”,南门额为“绮疏文照”,北门额为“涧溜调琴”。每面各5间,俱有游廊。“户牖四达,曲水周遭”。登楼四望,“两岸村舍鳞次,晨烟暮霭,蓊郁平林”,林间飞鸟,水中游鱼,天机活泼,确合〈〈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生动景象。
从乾隆在《鱼跃鸢飞》诗所表达的意思看,这里在创造一种“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道家思想与“四大皆空”佛家思想相糅合的境界。
常人则吟诵殷迈〈〈自励〉〉诗句:“窗外鸢鱼活跃,床头经典交加”,便觉生机盎然,雅趣无穷。
魏晋时的嵇康早有感悟: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北远山村
中国的山水诗画密不可分,到了唐朝诗人王维的笔下更是融会贯通,“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语)。那些清新自然、意境隽永的诗作,脍炙人口,唇齿留香。晚年失意的王维居住在陕西兰田县终南山下的辋川别墅,游乐其间,吟诗作赋画画儿,“留醉与山翁”,“谈笑无还期”。这种纵情山水,自在逍遥的情怀实在让后人称羡不已。
状写王维诗作的意境和情怀,是北远山村组景的主题。在鱼跃鸢飞之东,河南北岸,循苑墙,度北关,平畦沃野,农居村市,竹篱茅舍,巷陌交通。牧笛渔歌与春杵应答;缕缕烟岚随微风轻轻飘散。。。。。。其建筑有兰野、绘雨精舍、水村图、稻凉楼、皆春阁、涉趣楼、湛虚书屋等,大多矮小无奇,沿河流两岸闲散布列,一派江南水乡情调。
皆春阁北窗上题写着“课农轩”,所以北远山村也叫课农轩。
水村图有一副乾隆题写的对联——
鱼跃鸢飞参物理;
耕田凿井乐民和。
落日的余辉照映着北远山村,一群群牛羊回到了深幽僻静的小巷,老人拄杖倚门等候孩孙,农夫荷锄闲谈苗情秋景。。。。。。这幅真实朴素、鲜明生动的农居生活风俗画就是王维的《渭川田家》为我们描绘的。
而唐朝另一位诗人储光羲又为我们描绘了另一种静谧:
垂钓绿春湾,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人类自从树上爬下来,以洞穴为居,自然的园居习惯便深入了人的骨髓,对田园的眷恋,是任何钢筋水泥,豪宅精舍都不能禁锢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返归,是一种真挚的情怀。一片池塘,几丛嫩草,三五成群的牛羊,都会勾起人们浓浓的乡情,春花夏荫秋果冬青是蜗居在充满污染、喧哗、繁杂的都市里的现代人的梦寐所求。
当我们徜徉在风景如画的北远山村,不妨用心灵去倾听来自另一个国度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怎样描绘异国田园风光的:清晨,草原上飘着一片薄雾,一切都静寂无声。随着乡间生活的慢慢苏醒,鸟鸣,蟋蟀唧唧,牧群铃儿叮当,蜜蜂嗡嗡,大地上的青草,田野里的禾苗,象是在一同摆头,一同歌唱。他们是不是在歌唱着异国的寻乐园(如北远山村),是不是在北远山村里同样找寻到这如诗似画的意境?你去体验,去品味!
□西峰秀色
北远山村西南临河,是西峰秀色。
“匡庐”奇秀甲天下。江西九江庐山,相传为匡俗结庐处,亦名“匡庐”,素以风景优美,气候凉爽,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遐迩。庐山有以大汉阳峰为主峰的90多个山峰,5大丛林,3大名寺,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
在西峰秀色的西北,隔河相对的石山——小匡庐,摹写了庐山景色。山体由巨石叠成,峰峦峻峙,起伏多姿;“横看成岭侧成峰”,烟锁雾笼,不辨真目;瀑布飞悬,“疑是银河落九天”;涧水奔突,“飞泉不让匡庐瀑”。腹中洞府为三仙洞,洞口西向,装有可启闭的汉白玉石门,洞内可容两百人,有石砌通往山顶。
山下的西峰秀色一组建筑包括:龙王庙、含韵斋、“一堂和气”、自得轩、岚镜舫,北门临河是花港观鱼。
相传,在杭州西湖的西南角上,原有花家山,山溪注入西湖,溪水为花港;山下原有一座卢园,园内养鱼。清代康熙时,荒园复修,另造一亭,皇帝御笔“花港观鱼”,园内有牡丹亭,花木丛生,争奇斗艳;所养之鱼,多为金鱼。
这里的花港观鱼,则有莲花和红鱼。港中的长青洲,剑石嶙峋,五珠松树屹立石间。
五松,古人屡有题咏:“不羡五株树”(唐。陆贽)、“独下长亭念〈〈过秦〉〉,五松不见见舆薪”等。据传,秦始皇曾封松树为“五大夫”,故松有了别号,后人题咏则以“五大夫”为“五株松”。
松树岁寒不凋,凌风劲节,故世人多以松自喻,寓托抒怀;园林中多植劲松,既是冬青景致,又发人联想。“三冬百卉凋零尽,依然苍翠惟此翁”。
松又多与石相伴,松挺拔苍秀,石则清劲绝俗,其代表的自然景观,融入了人的高洁心志。自魏晋以来的士大夫所追求的笑傲山林,寄情松石的生活情趣,正是这种“人化”,所谓“相赏有松石间意,望之若神仙中人”(清。桂馥)。
西峰秀色“轩楹洞达,面临翠?”,是近览“小匡庐”,遥赏西山,借景为题的景观。乾隆诗云:“西窗正对西山启,遥接?峰等咫尺,霜晨红叶诗思杜,雨夕绿螺画看米。”其景色描写也算贴切。东南角有别致的花园和精致的小院,曾经是雍正的住所。主体含韵斋,周植玉兰,香气弥漫,宛若众香国里。玉兰,别名应春花、白玉兰、望春花。亭亭玉立,笼盖一亭,早春花发,千枝万蕊,莹洁清丽,白色微碧,宛若雪山琼岛,且幽香四溢。“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风韵楚楚动人。
西有敞厅及平台,乾隆曾经在敞厅内观稼。雍正时,每逢七夕,邀后妃人等,设筵乞巧,戏赏银河边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有彩棚珠盒之盛。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满天繁星,相传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时候。星光下的葡萄架青翠依旧,却显得愈发古老,架下心诚的人儿能够倾听到牛郎与织女的喁喁私语,互道衷肠;此时可以向聪明的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也可以把平日埋藏心底,羞与人说的心愿,向那颗善解人意的星儿倾诉,这就是民间的“乞巧节”。
古老而美妙的传说赋予了西峰秀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奇特的游戏带给人们不尽的情致。
□四宜书屋
又称“安谰园”,乾隆壬午(二十七年)南巡赐海宁陈氏园名,因仿此。
安澜园在海宁城西北隅,地处偏僻,因海宁沿海筑堤塘,取义波平浪静。乾隆对此园独有情钟,6次南巡,第3次至第6次都到了这里。这不免引起某种想象,传言安澜园的主人陈元龙是乾隆的生父。康熙年间,陈元龙考中了进士,做过礼部尚书、大学士等高官。他与雍亲王要好。两家同时生了孩子,雍亲王很高兴,让陈家把新生的男孩儿抱来看一看。看过后却把自家的女孩儿送还陈家。陈元龙未敢声张,死守秘密。这个被调换的男孩儿就是乾隆。乾隆喜欢穿汉族服装,对汉文化和诗词很有研究,加上他南巡时多次住在陈家私园,留连忘返,又在圆明园中精心仿制“安澜”,这些更加为这种传言平添了色彩。
这里分东西两所船坞,主要是安澜园十景:经馆、采芳洲、飞睇亭、绿帏舫、无边风月之阁、涵秋堂、烟月清真楼、远秀山房、染霞楼,正宇是四宜书屋。
四宜书屋是清帝的藏书读书处,“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一年四季皆宜读书,“三百六旬过隙驹,弃日一篇无不可”,足见乾隆之勤奋。
据史书记载,乾隆自言,余自乾隆八年习蒙古语;二十五年平回部,习回语;四十一年平金川,习番语;四十五年因班禅来谒,并习唐古成语;皆以字而能也。又载,乾隆接见少数民族的首领,亦多以他们的语言对话。一些匾额上的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出自乾隆之手的也为数不少。
不仅如此,乾隆还是中国最高产的诗人。他一生所写的诗,一共有42550首,相当于一部全唐诗。
在统治中国的60年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达到清朝的极盛,乾隆功不可没。他的十分“精通”蒙、回、维、藏等少数民族语言对他的“功业”帮助很大;他无意做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迷恋于诗歌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他不仅仅是做大清的最高统治者,还应该是大清文人的精神领袖。
□方壶胜境
中国是一个讲究神仙的国度。神仙意境进入园林,在秦时就能够找到这种试尝。东海神仙的传说,更为帝王营造人间仙境提供了蓝本,《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五仙山就有方壶,秦汉方士称东海中仙人所居之地为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因形状象壶,又叫壶。《东方朔十洲记》对方壶更有详尽的记载:“方丈在东海中央,东南西北岸相去正等方丈,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沃司命所治处,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来也。”(《水经注——河水》)
方壶胜境就是一组以仙山琼阁的神仙境界为主题的大景区。它位于福海东北角的海湾北岸,南建坊二座,北楼“曰鸾殿”(东有蕊珠宫)、“琼华楼”;南船坞有龙王庙,西北是三潭印月,再西北度桥是天宇空明。还有澄景堂、清旷楼、华照楼等一些建筑。
方壶胜境建筑规模宏大,“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向水中,曰“迎熏”、“集瑞”、“迎祥”;又异常华丽,黄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玉栏碧水相互掩映。中后部的9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
在湖面上仰视壮观的方壶胜境,是一种景仰、向往的情绪,而从方壶胜境南望,碧波浩淼的福海隐约有神仙三岛浮于水面,又是一种身临仙境的感觉。难怪乾隆洋洋自得:“要知金银为宫阙,亦何异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何事远求,此方壶所为寓名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