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读毛泽东诗词(4)

我读毛泽东诗词(4)

2013-10-15 14:03 作者:郝哥 阅读量:36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四言诗

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遐尔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

头脑精密,劈理分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汝辈,各务为良。

……

其母,文七妹,生于1867年,湖南湘乡县人。十八岁与毛顺生结婚,生五子二女,长、次子夭亡,三子泽东、四子泽民、五子泽覃。二女早殇。后收养一女毛泽健。1919年10月5日患淋巴腺炎去世。

毛泽东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晚上星夜赶赴韶山。母亲逝世的时候,作为孝顺的儿子没有在身边送终,是毛泽东非常痛心遗憾的事。1919年10月8日,母亲逝世后三天,毛泽东写下这篇《祭母文》。他跪在灵前,一边烧纸钱,一边哭着读了他写的《祭母文》。

毛泽东还曾满怀悲痛,撰写了两副挽联,以寄托哀思:

(其一)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其二)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和泪写就的《祭母文》及挽联,字字句句饱含着毛泽东对母亲深沉的眷恋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与遗憾。

料理完丧事,毛泽东将挽联和《祭母文》交给堂兄毛宇居保管,便离开了韶山。

毛泽东的家庭是传统的“严父慈母”式。

父亲毛顺生体格高大、魁梧、健壮,是一个勤劳节俭、善持家务、性格倔强、办事精明的农民,有些霸道和吝啬,以“算盘高手”闻名遐迩。他对毛泽东的管教非常严格。毛泽东时常进行反抗。

而母亲文七妹没念过书,却勤俭聪慧,性情温和,乐善好施。每逢荒年旱月,逢年过节,她常常背着父亲送些粮米给穷苦的乡亲们。她的贤良远近闻名。

这些都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就极具同情心。八岁时,毛泽东开始在私塾读书,有一阵子连续几天,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晚上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她担心儿子得了怪病,便盘问毛泽东。原来私塾新近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没有午餐吃,毛泽东就带午饭去和他匀着吃。文七妹听后非常欣慰。

母亲信佛。忍耐、慈悲、布施这些佛教思想在她身上有鲜活的反映。在其熏陶下,毛泽东自小也迷信神佛,还试图想办法让父亲也信起来,但没有效果。毛泽东十五岁时,曾因母亲生病许了愿,他专程到南岳衡山去“朝山进香”,每走十来步便朝南岳方向跪拜一次,直到南岳庙。

在回忆年少时光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个就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于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她批评了任何公开动感情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1919年下半年,毛泽东在长沙修业小学担任历史课教员,这时,毛泽东的母亲由毛泽民送来省城治病。在那里,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母亲坐中间,毛泽东站左边,毛泽民、毛泽覃站右边。这是后来毛泽东最喜欢的那张照片。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韶山。第二天一清早就到父母坟上去扫墓。他在父母坟前深深地行了三个鞠躬礼,献了一束警卫人员临时采来的松树枝,并深情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共产党!”随后到了旧居,当看到父母生前的照片时,他仰望了很久,并感慨地说:“要是现在就好了,他们就不会死了。”是的,母亲患腮腺炎,终年五十二岁,父亲得的是急性伤寒,终年五十岁。这两种病,现在都不难治疗,但在当时,却成为了致命的病。

善良、谦和、公正和乐于助人的母亲是毛泽东心灵深处永不磨灭的记忆。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的母亲: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于人的人。他说家母正是最后的这种人。

母亲的优秀品格,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他见不得穷人流泪,动物流血;故土的父老乡亲,身旁的工作人员,均得到过他的出手相助,——令世人动容的是,共和国领袖花的不是国家的钱,而是他有限的工资或稿费。

他总是穿著带补丁的衣服和袜子,从不穿新鞋,新鞋被卫士们穿旧了,他再穿。他最爱吃的是,在火上“炕”过的辣椒,和那闻名于世的一碗“红烧肉”。一生从未有过改变。他不止一次地告诉身边的人:“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比如洗衣服,领口袖口擦擦肥皂就行了,不要到处抹,要节约。”

儿子毛岸英与刘思齐新婚。毛泽东为他们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毛泽东拿出其1945年去重庆谈判时穿的一件黑色夹大衣,送给岸英和思齐,并风趣地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礼品送给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令闻者动容以至潸然泪下。

居功至伟的开国元勋,生活竟然如此简朴!!

他是农民的儿子,他身上流淌着农民的血液。

命运给了毛泽东文七妹这样的母亲,而母亲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独特的品性。

倘若母亲泉下有知,也会为有这样的儿子欣慰和自豪。

虞美人

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

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

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杨开慧,字云锦,乳名霞姑——据说,她出生时附近的飘峰山上出现了一道红霞,湖南长沙县东乡板仓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的第二个妻子。生有三子:岸英、岸青和岸龙。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反动军阀何键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二十九岁。

杨开慧出生在长沙东乡板仓冲下杨家屋场。剪着短发,穿着粗兰布开襟上衣,青色裙子,美丽大方。

毛泽东与杨开慧相识在杨父昌济的书房——板仓杨寓,杨开慧被毛泽东的宏伟抱负及远见卓识深深吸引;后来,毛泽东两次到北京,在杨开慧的北京的家中,二人产生了深深的爱意。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杨开慧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毛泽东倾全力帮助杨家料理后事,并安排开慧一家扶柩南下,回到长沙板仓故乡。

杨开慧追随毛泽东,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优秀党员之一。

杨开慧1926年6月20日的手稿上这样写着:“自从听到他的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我就爱上了他……我虽然爱他,我却绝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操在自然的手里,我绝不妄去希求。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心意是,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热恋之中写下这首《枕上》,以排解新婚初离情别绪。

1921年,杨开慧在长沙市福湘女中读书时,收到了毛泽东寄送的这首诗,甚是欣喜,视为珍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青年毛泽东一如常人,有悲欢离合,有哀婉愁苦,有凄清感伤。诗人日夜忙碌,静下心来,长夜未明,披衣起坐数天上的星星;尽情抛洒思念之泪,放飞思念之心。此乃真性情也。

据说,当年杨开慧曾把这首词送给好友李淑一看过。三十六年后,天人两隔,物非人非,李淑一向毛泽东索取旧句,毛泽东说:“杨开慧所述那首不好,不要写了吧。”便另作《蝶恋花.答李淑一》予赠。可是,在1961年,毛泽东曾经把这首词写出来,并把手迹交赠卫士张仙朋,嘱咐:“这个由你保存!”1973年冬,毛泽东又将此词交保健卫士吴旭君用毛笔抄清。可以见出,毛泽东对这首词的珍视。

1930年8月,围攻长沙的工农红军撤退后,湖南省“清乡”司令部司令何健在全省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悬赏1000大洋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

是年10月24日,在长沙县板仓杨宅内,杨开慧和8岁的毛岸英以及保姆陈玉英被清乡队员一并带到了长沙城的司禁湾陆军监狱署。这一天是毛岸英的8岁生日,

杨开慧入狱后,其父杨昌济老友章士钊、蔡元培等教授、名流联名向国民党当局营救。南京政府屈于外界压力,致电何健,嘱其缓刑。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健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及可自由。但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劝降不了杨开慧,何健等深知事久多变,他压下南京政府的电报,通过策划游行示威,并叫嚣说:“毛泽东的堂客都可以不杀,别的政治犯都可以不杀了……”同时,本欲将杨开慧“斩首示众”的何健改为“枪决、暴尸三日。”

1930年11月14日早饭后,杨开慧被押到清乡司令部的“法堂”里,宣判过程不到5分钟。

行刑的队伍出发,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示众,出了浏阳门,马路那边便是识字岭。自始至终一声不吭的杨开慧从容地走向一个较高的坟堆。晏国务一声令下,尾随杨开慧的侩子手朝杨开慧开了两枪,杨开慧应声倒地,大队人马不久便离开了。

中午,晏国务接到报告:“上边来了通知,上午打的那个女人没死!”副目姚楚忠奉命前去补枪。

姚楚忠带了两个士兵直奔识字岭,只见枯草上浸透了一大片血迹,杨开慧匍匐在荒草地上,尚有一丝气息。姚楚忠见此并没有半点怜悯,而是朝杨开慧举起了枪……

这一年,杨开慧29岁。

解放后,姚楚忠一直将此事隐藏了下来,1970年初,姚楚忠坦白。1974年7月,姚楚忠被以反革命杀人罪判处死刑。

杨开慧牺牲后,她的遗体被亲友连夜运回板仓安葬。

此时,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后来,他写下的《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章士钊曾问“骄杨”何解,毛泽东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由于这一说法,很多人误认为杨开慧牺牲是杀头而死。

1982年3月,湖南省修葺杨开慧烈士故居时,拆掉杨家老屋的旧墙,在烈士住房后墙的砖缝中,发现了杨开慧烈士的一叠诗稿及本人“自传”等7篇手稿。其实,早在1929年3月,杨开慧了解到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后,就深知敌人不会放过她。她在一封未发出的给堂弟杨开明的信中写到: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

手稿中一些字已经漫漶不清。其中有她在1928年10月写下的一首《偶感》:

天阴起{溯}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这首凝聚着爱妻情深意切的诗篇,在丈夫逝世六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令读者感慨万千;毛泽东倘若在天之灵有知,定会唏嘘不已,泪流满面。

(待续)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读毛泽东诗词(4)》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