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句励志的俗话。“人往高处走”是表示人的志向和追求,人的本性是向上的,是要优于同类人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自然客观规律,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会自然往下流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喻意是说,人只有不懈追求,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否则,就会像水一样自甘堕落。类似的,还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力争上游”等成语。这其中的高与低、进与退、上与下等,都是相对的、辩证的,不可偏执僵化地去理解。
今天,暂且抛开励志的话题不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还告诉我们许多深奥的人生哲理,愿与朋友交流分享,以求不吝赐教。
首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明了人与水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离了水就无法生存,人的居住之所,至古就是奉“倚山傍水”为最佳风水宝地,人对水最了解,以水喻人,最通俗易懂了。
其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还说明人对水有一定的畏惧与防范心理。就事论事,因水往低处流,所以人就要往高处走。这个“高”,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高到水不可到达的位置既可,以防洪涝水害,同时吃水方便,很少有水在山下,而人却住在山顶的。做人也是如此,要找到自身恰当的位置,无怨无悔地走着自己的人生路,生活并幸福着,不可一味求高,毕竟做皇帝的只有一人。
三是,“水往低处流”,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形成的自然规律,本身不是消极,而是积极的、坚韧不拔的。你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峦山俊岭的阻碍,水总能找到它的弱点用自己“滴水穿石”独有的耐心而渗透、浸蚀、撕裂、掏空它而穿行,水也总能找到相临的低点而迂?、包抄、溢漫、潜出、曲折地前行,从不言放弃。水的这柔中有钢、阿中之直、无形中的有形,悄无声息地打磨着这个粗糙的世界,巧夺天工地为人类奉献着诸多如沙子、鹅卵石、溶洞、石林等灵异神奇的精彩,为世人所惊叹!
做个小实验:在水泥地面上的一点,缓缓地倒下一碗水,它定会凝聚自己的力量,出奇不意地走出自己独特的轨迹来,而非人所想象的那样。长江、黄河奔流到海的轨迹,那逶婉曲柔,着实令人荡气?肠。
做人也是这样,遭遇危难、艰险,无法前行,就要学习水的柔、渗、曲之功,定能收峰?路转之妙。
我们赞赏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誓死如归的民族浩然正气。
我们更佩服在民族危难之际,毛泽东同志那泰然自若,化险为夷的超凡智慧,当年红军长征途中遭遇惨败,面临绝境,面对强敌,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迂回周旋,四渡赤水,巧妙地突破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严密封锁,以曲求直,以弱胜强,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
四是,“人往高处走”,同“水往低处流”异曲同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往高处走”并非一帆风顺,遇到高山、大川怎么办?人们深领神悟了水的以柔克钢、以曲求直的奥妙,反其道而行之,把“水往低处流”的高招巧妙地应用到“人往高处走”上来,将相邻的高点顺次连接,或迂?、或绕行、或架桥、或钻涵洞,等等,即可蜿蜒曲折地通向所要到达的高点,这是人类学习、顺应、征服大自然很好的例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人早已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我国古代震惊中外的万里长城,像征着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中华民族“人往高处走”的杰出代表。从这里可以看出,?婉曲柔不是软弱,宽宏大度不是无能,迂?曲折不代表消极颓废,忍辱负重也不表示胸无大志,反之,阿谀奉承不定是尊重,甜言密语不定是爱你,百依百顺不定是臣服,一呼百应没有危难检验也不能说明是咱真有本事,这个中是非曲直的奥妙,就要考验自个儿的智慧了。
而今的层层叠叠、绵蜒不断的盘山公路,可说是利用“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把“人往高处走”,发挥的淋漓尽至了,我们欣赏这柔和的美,感受到的却是钢的坚毅,弯曲中透露着执着与不屈的信念。
当然,科技发展了,起点与目标直接想连,诸如索道、电梯等,更为直接,方便了,但必竟受经济、距离等条件的约束,难以广为普及啊。
最后,就要说说人与水的和谐共处了。人需要水,又要控制水,防止水患与水资源的流失浪费,利用水造福人类,这就要认真遵循“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做好控水大规划、写好用水大文章。
2000多年前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根治了岷江水患,至今灌溉着“天符之国”的1003万亩良田。
当今的三峡工程,感天地,泣鬼神,必将为人类治水、用水谱写出更为壮丽的历史新篇章。
而今,不满足只往高处走的人,已开始登天了;南水北调工程,不甘只往低处流的水,也开始登高望远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俗话不俗,浅显不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期待者人与水的和谐共处,各得其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古老的、人皆能祥的俗话,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不断丰富扩展着自己的内涵与外延。让我们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能力和时世,来找准自身的人生坐标,脚踏实地的走好自生幸福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