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境界与返璞归真
常常的,我们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当初刚到这个人间时,光溜溜而来,带来的除了躯体和灵魂外,没有任何身外之物。
常常的,我们不愿意去想,当离开这个人世时,赤条条而去,带走的除了一具躯体外,还是没有任何的身外之物。甚至比来时还少,少了灵魂。
你有没有想过?让我们离开人世时,你在这人世间还留下了一些东西,有形的、无形的,有的在污染着这本已拥挤的空间,有的却是清爽着这本已拥挤的空间。
当我们走过了人生的大半里程后,你有没有回头再看一看再算地一算?那走过的路到底有多长,那一路上长出了多少伸手可及的牵绊,身上渐渐背负了多少已成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东西。数不清吧?想过没有,没有了这些,人生就不完整。
人在旅途中,往往少年多梦想,青年多迷茫,中年多想有所作为,老年则多为“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了。常常的,我们心为形役,形驱使人的心不再单纯,不再清静。常常的,我们习惯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为此怨天怨地怨他人。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复杂,到头来还是觉得幸福遥不可及。那是我们不愿放弃生活中的一切,包袱就越背越重;我们还喜欢多管闲事,当遭到别人拒绝时,觉得心灵受了伤害,却不知这份没趣实在是自找的。对于这样的生活,常常的,我们则乐此不疲,还往往冠以美丽而时尚的用语:“深刻”,以此聊以自慰。
让我们看一看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如何一步步的索取、一步步的攀高、一步步变化的吧。
社会发展了,生活提高了,物质条件改善了。活着,不再仅仅有了太阳、空气、水就安然的生存在世,开始变得“贪得无厌”了。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便想向前再迈上一步,要求吃的好一点精一点丰富一点,天天山珍海味也不满足。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紧接着又想进一步的索取;追求精神享受开始多了起来、要求也高了起来,无休止地追求着刺激、快乐、富有、健康。医疗条件改善了,防控疾病手段多了、高超了,开始盼望长生不老,以至于每逢保健养生物品一问世都欲到手亲尝;忘记了当初为了存活,经历过最原始的生存挣扎、生存竞争。当有了国有了家后,又筑起了家与家之间的壁垒;开始居住在他人看不见的高墙内,才感到安全、自在、高人一等。接着,又耐不住寂寞与离群索居,便建立了社会划分了层次,试图挤进更上层的交往圈中。有了优裕的生存条件后,开始了复杂的生活起居,开始了向其他动植物索取来丰富自己的餐桌,妆扮自己的生命,开始了情感泛滥、“拥有”泛滥、“享受”泛滥。衣食住行永无宁日永无止境的高标准化,人际关系日复一日人为设置的复杂化,负担越来越沉重。造成头脑不断地扩张,四肢不断地退化,心灵不断地落尘。想攀岩登高,又放不下沉重的负担;想轻松愉快,又丢不下陈规陋习。灵魂,不再明净空灵;快乐,成了国王的新衣。
最后,发出一声感慨:活得真累!
当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感染了你后,累,便在所难免了。欲望越多,索取欲越强烈,越容易迷失自己,越觉得负重累累。心灵,也往往在头发灰白之前就开始渐渐地苍老起来。
相反,一切单纯的东西,一切简单的生活方式,却往往被大多数常人认为是“笨”,是没有远大的“理想”。这些“笨”人没有名利欲望,没有过分的情色追求、感官刺激,没有载不动的愁,没有口舌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他们活得简单自在,活得无忧无虑,只会自娱自乐。那些活得“深刻”的人,永远无法去理解“笨”人的快乐与自在。
流水的岁月,沧桑的增多,让我们渐渐懂得了原来境由心造。境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不同。一念之间可以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也可以是满目疮痍灾四溢。做人做事,皆有境与境界左右。清末秀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章台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认为悟有三个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人到了第三境界,就返璞归真了。有一种“绝对清凉无烦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束缚”的心境,有了一个清净自在的心灵。不再山珍海味的滥吃,身体变得清洁起来。不再做遥不可及的梦,睡眠变得安恬起来。不再穿五花八门的鞋,步子迈得悠闲平稳起来。衣着不再盲跟潮流,穿戴开始舒适宽松起来。不再耻于四肢活动,身体也开始敏捷多了,身材苗条多了。不再过分热衷于交往,少了好多不必要的负担和承诺。不再多说闲言碎语,心情轻松畅快多了。不再沉湎于往事之中,轻装上阵,征程上变得迅捷坚强起来。想爱就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切,流于自然,出于简单。
简单之后再看看这个世界,多精彩;简单之后再品味品味人生,多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