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旷世名园圆明园(续6)

旷世名园圆明园(续6)

2013-10-13 10:14 作者:郝哥 阅读量:55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乾隆六下江南,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视察国土和民情,而实质是掩盖着寻景造园的真正目的。

独一无二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韵,特别是雅致的苏州庭园,令乾隆痴迷;正是这种痴迷,诱使他在自己的宫苑内,重现他所珍爱的江南秀色。

乾隆带着“雷氏”家族和工匠一起同行,他们复制好完整的园林蓝图,在长春园和绮春园里,按照它们原来的规模,重新建造起来。

一颗颗璀璨珍珠,镌刻着乾隆的江南梦痕,闪耀在了这座旷世名园中。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是在这个旷世名园中进行的;异国情调的西洋花园的成功建造,圆明园便具有了国际的影响。

口长春园

长春园,圆明三园之一园,位于圆明园东,绮春园东北,占地75公顷,约于公元1757年建成。

乾隆当太子时,被赐居圆明园的“长春仙馆”,并自号“长春居士”。乾隆即位后,常以“长春”命名书屋,宫苑,以怀追慕之情。

长春园垣高壁厚,景点达30多处。因为长春园的使用功能比较单纯,没有行政、居住、祭祀等内容相混杂,所以就园林规划、总体艺术效果,三园中首推长春园。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创作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用地略呈方形,边长约800米,有7、8个大小湖面,紧凑着一个中心岛,还有若干小岛和湖堤;一环青山围绕。

长春园还是一座中西合璧,独创一格的园林。园内主体建筑为中式,但在园北的东西向狭长地带建有一系列西式宫殿,即西洋楼。它的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按照乾隆的意旨,这些建筑物不用室内楼梯,不雕女神柱与裸体;中式的神话意境及诗词对联,则更是纯粹的华夏文化元素。

宫门区

宫门坐北朝南,5开间,中间三间开门。灰瓦卷棚歇山顶,正南面对照壁,东西两侧是朝房。宫门坐落在稍稍高起的平台上,平台边角有一对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铜獬豸。獬豸,传说中的异兽,据说它能辨别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怪角抵触无理的人。

进入宫门之后,过一道牌坊,是澹怀堂庭院。澹怀堂9开间,灰瓦卷棚歇山顶。

澹怀堂后面,是一个由游廊围起来的院落,北有临水重檐方亭——众乐亭,隔水与北岸水榭相望。

从宫门外照壁到水榭,有约300米,形成了宫门区的中轴线(略偏东)。

中心区

澹怀堂西侧,是10孔长春桥,过桥即到全园的中心大岛。岛上的含经堂——淳化轩——蕴真斋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落,形成了新的轴线。从蕴真斋后山亭北望,可见湖对面的泽兰堂。

面积约7公顷的中央岛,正南由三座牌楼和矮墙围成一个广场,正门筑在高台上,由两侧台阶引入。内部有三进庭院,三幢主体建筑。

淳化轩进宫门正殿名为含经堂,相传是乾隆归政后念经拜佛的地方,里边的一切都是按佛教的要求布置的。

同为7开间的含经堂和蕴真斋,原来只有廊庑相接,中间是个大院子。乾隆曾命于敏中钩摹重镌了淳化阁帖(该阁因建成于宋太宗淳化年间,故称淳化阁;宋太宗命翰林侍书王著将淳化阁收藏的汉唐以来的名人墨迹,摹刻于宋朝的皇宫中,名为“淳化秘阁法帖”),并修建轩宇(书斋),将重刻的淳化阁帖,镶嵌于左右廊各12间内,每一间嵌石6块,“墨华辉映题轩匾,石刻珍藏嵌壁砖”(乾隆),并以此命名“淳化轩”,打算在85岁时“归政居此”。后来,乾隆又命内府摹拓400部阁帖,分赐给皇子、皇孙、文职二品以上,宫内宫外,全国各地,均有收藏,对保存历代书法起了积极作用。

乾隆对历代名画也喜爱异常。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找全了南宋画家马和之的《国风图》真品。那是南宋高宗和孝宗每次写《诗经》时,命马和之补的图。当时存留下来的有《唐风》、《豳风》、《小雅。鹿鸣之什》、《周颂》、《鲁颂》等。他还费尽精力,找到了唐代画家韩晃的《五牛图》。这些稀世珍品,大多收藏在这里的味腴书屋和鉴园的万源阁。

从淳化轩向北出后门,过山口有5间敞厅,名为“得胜盖”。这里原是一片果林,乾隆二十四年的一天,在此游赏的乾隆,忽接报告,新疆前线大捷,叛乱的小和卓木被打败。乾隆大喜,即命在这里建厅作为纪念,取名“得胜盖”。

乾隆一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也常常为自己的战功而骄傲。乾隆晚年写了一篇《御制十全记》,将他经手的重大战争及取得的胜利誉为“十全武工”,标榜自己是“十全老人”。这些战争包括两次平定准噶尔、一次平定“回部”、两次平定金川、一次平定台湾、出征缅甸、出征安南、两次攻打喀尔喀。这些军事活动使得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大为消弱,清朝中央政府控制的版图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从秦始皇开始到大清帝国灭亡,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2100多年,共有皇帝200多位,而乾隆在文治武功方面确实贡献突出。他执政时间长达63年,是中国历史上当政时间最长的明君之一。

空前的成就感笼罩着“得胜盖”中乾隆。他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取得了无人可及的成就,拥有了无人可比的荣耀;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帝王,还是无冕的世界之王。

蕴真斋门前由一对以汉白玉雕出的石狮子镇守着,两侧设游廊。公元1773年,乾隆在这里放置了《四库全书会要》,是《四库全书》的浓缩版本,因此,这座书斋亦叫“味腴书屋”。

《四库全书》设馆那年,乾隆63岁,他担心自己看不到全书的完成,因此,他命该馆先选四库中最精粹者,抄写成《四库全书荟要》二部,每部1.2万册,464种,该书早于“内廷四库”,通称“小四库”,分藏在这里的“味腴书屋”和故宫的坤宁宫后花园内的“离藻堂”,专供乾隆“御览”。

三友轩在含经堂——淳化轩——蕴真斋这组建筑的东侧是“神心妙远”、“大戏台”和长街等,西侧是梵香楼、涵光室、三友轩等。

这里的三友轩建筑院落与故宫乾隆花园中的三友斋风格相近,院中植松竹梅,雕饰、绘画、家具等也以松竹梅为图案,取岁寒三友之意。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在东坡田里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黄州知府徐君猷悲吝他的孤寂,苏轼手指院内的花木,大笑;“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和泉声是排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怒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神心妙远与大戏台东界处,是一条150米长的买卖街。形式与内容与圆明园中坐石临流的买卖街相仿。

中心大岛东西两侧,隔水布置了玉玲珑馆与思永斋两岛。既是对主体建筑群的烘托,又丰富了中心区的内容。

思永斋以一个八角形金鱼池为中心,正南思永斋主体建筑是三卷棚之工字殿,东、北、西有厅堂朝向金鱼池,沿池有玉石栏杆及游廊,将厅堂连成一体,形成完整的八角水庭。

小有天园是一座小型花园,在思永斋东侧,有朝东的园门。

公元1751年,乾隆南巡杭州时,特别欣赏西湖南屏晚钟附近的汪氏园,并御名“小有天园”。5年后,他再次至此,竟“为之流连,为之倚吟”。回京后,即在此仿建了小有天园。

这里叠石成峰,“激水作瀑,泠泠淙淙”,是长春园内五园(如园、茜园、小有天园、鉴园和狮子林)中最小的却是别有风趣的一个小天地。

外环景区

这是长春园四周一个长达5里的环形风景带。它环绕着中心区,并以山林围之。是人们沿着水岸漫步流连观赏园中景致的动态游览线。

外环的南部是如园和茜园,东部是鉴园,东北角是狮子林,西北角是谐奇趣,北面是转香帆、泽兰堂、宝相寺和法慧寺。外环之西部,有得全阁和流香渚,在湖面上突出着“海岳开襟”的崇坛高阁。这里,明春门——流香渚——海岳开襟——仙人台形成了一条东西轴线,强调了海岳开襟的重要地位。

如园这是长春园内五园中规模最大的,以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南京瞻园为蓝本,后者是明代开国名将中山王徐达的次第和西圃,乾隆南巡时,御名“瞻园”。以曲池叠石闻名,园里古木奇花,景物纷错,即使脚力好的人一次也难以周览全园。仿建后取名如园,意思是它如瞻园一样的优美。

如园位于宫门东侧,在长春园东南角,规模比瞻园还大。其东、南紧靠围墙,西部是建筑庭院,东部以水池为中心配置建筑和假山。池南是含碧楼,池北是延清堂,皆平台临水池。东岸是陡立的峭壁,山石耸立交错,把整个东山装饰成一座青石大山,高约7米多。山顶有观丰榭,北山麓有六角亭,南山麓有半圆亭,登上这圆明三园东南角的制高点,可以欣赏长春园全景以及园外田园风光。

池西部的假山有山洞,山顶架设清瑶榭,池紧西岸是惟绿轩,轩北假山凉亭,山顶高筑花台,与清瑶榭相呼应。

延清堂7开间三卷棚,是如园的主体建筑。其北平台的开辟以及两侧所留下的步廊和豁口使如园空间与长春园的大空间相沟通;近景又有鉴园的廊榭和映清斋附近的山亭作点缀。临水平台与观丰榭,或低或高,或水滨或山顶,给人的感觉迥异。

如园十景——

锦觳洲(榭)观丰榭待月台屑珠片转翠桥

镜香池披青磴称松岩贮云窝平安径

茜园位于长春园西南,占地7亩多,小巧玲珑,匠心独运,以“浓缩”手法,达到江南园林的步换景移、婉转多姿的艺术效果;其建筑、水体、坡岸等则是精雕细刻。

不大的港面——菱香片以架设三座桥取胜,廊桥、曲桥、三孔石平桥。水岸天然湖石堆砌,犬牙交错间以各种水生植物,野趣横生。

“清晖娱人”(松风阁)殿7开间,明间是穿堂,临水设码头。庭院内置奇石“青莲朵”。

青莲朵。故乡原为江南杭州,“杭州客阳宫为南宋德寿宫遗址,有石曰芙蓉”,是南宋临安德寿宫中旧物。石旁还配植过一株古老的苔梅,当年梅石相映,为德寿宫内之佳景。随之德宫残无,而奇石仍兀然独立,引多少才子佳人为之吟咏写真。明代画家蓝瑛所绘的一石一梅最为传神,并刻于石碑立在奇石之旁。乾隆南巡,见苔梅早死,梅石碑残断,奇石矗立于杂草中,赋诗感叹。善察圣意的浙江巡抚连忙将此石拆运至京。乾隆开辟茜园,安置此石,取名“青莲朵”,并先后二次仿刻蓝瑛的梅石碑。这造型别致的石碑,为庑殿顶碑首莲花碑座,上刻一峰玲珑的奇石和一株老干横斜花朵繁盛的梅树,还有乾隆御笔的碑铭诗序。一块立于“茜园青莲朵”之侧,另一块被驿送杭州原“青莲朵”故地,以存旧迹。梅石碑印上了乾隆的江南梦痕。

后来圆明园劫毁,相伴了一个半世纪的梅石碑与青莲朵被拆散了。青莲朵被移置到中山公园,而梅石碑则流落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

茜园八景——

朗润斋湛景楼菱香片青莲朵

别有天韵天琴标胜亭委宛藏

鉴园一座被水环绕而自成一角的小型园林,位于如园北边。有24间厢房的大殿往两侧延伸出许多回廊。两层楼高的藏书楼成为万源阁,是珍贵书刊、绘画和书法的收藏室。

三楹的桐荫书屋设围着汉白玉栏杆的鱼池,池北是一组具有江南色彩的复合式建筑群,包括益寿轩、古月斋、自省斋等,乾隆喜欢在这里读书、思考与冥想,更希望退位后能多在此盘桓。

狮子林位于长春园东北角,公元1762年,乾隆南巡后始建,摹拟苏州狮子林又参照了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的画卷及其故里的园林。占地15亩,在长春园中仅小于如园。

苏州狮子林原为元僧维则所居。园中怪异的太湖石堆砌成各种狮子形态的峰峦,故名狮子林。后倪云林隐居在此,并画有《狮子林图》,自此,狮子林名满天下。

乾隆第二次南巡,游赏了狮子林,并与倪氏《狮子林图》相对照。其后的两次南巡也流连于此。所以乾隆在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先后仿建了两处,一时,神州南北出现了“三狮竞秀”的有趣局面。

狮子林北倚丛山,南临平湖,以叠石取胜,共有16景,分为东西两部。

西部以建筑为主,突出水上亭榭,临湖正殿敬修斋5间,卷棚歇山顶,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中间的养月亭,单檐攒尖,与东西配殿成倒“山”字形突入水中,配殿为敞厅,夏日临湖,凉风习习,清爽宜人。后殿5间名华邃馆,前东配殿7间是收藏名砚的横云轩。

出华邃馆庭院,峰石环绕间,建有翼然亭——取意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过曲桥,登半岛,见5开间的横碧轩,临湖有汉白玉栏杆护岸。怪石嶙峋的假山,点出了狮子林的题意,假山之间,有澄清亭与潦清亭。

东部以叠石取胜,依旧是太湖石叠成的狮子状的峰峦,形象精巧神似,或卧或坐,或戏耍绣球,或昂首远视,神态各异。这一带山石蜿蜒,洞府通达,高崖幽涧,苍松翠竹,峦影波光,景色奇绝。

配合水池、山洞、蹬道、峰石、藤架和爬山廊,安排了占峰亭、清闷阁、探真书屋、纳景堂、延景楼等亭台楼阁。

其中,清闷阁、云林石室等是仿建倪云林的故乡无锡的一处山庄,那里收藏着图书、名画、古玩,又是倪氏和四方名士吟诗唱和作画的地方,长春园的狮子林多处再现了倪氏山庄的景物。

狮子林十六景——

狮子林虹桥假山纳景堂清闷阁藤架蹬道占峰亭清淑斋小香幢探真书屋延景楼画舫云林石室横碧轩水门

泽兰堂与蕴真斋山后的榭隔水相望,是长春园中轴线上的一个制高点。建筑居高临下,布置在山腰和山顶上,南望长春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建筑群为南北两组。南面的翠交轩,构架在巨大的石洞——熙春洞上;北面有爱山楼、泽兰堂(楠木殿),庭院于土中植奇石,一派天然野趣。

建筑群周围由青石堆砌了岭、涧、沟、洞,配以石桥、石笋、石凳等,植以苍松翠柏;山顶暗设蓄水池,水流呈飞泉细瀑。附近山腰,另设山洞,之一为“爱此清凉窟”,立乾隆所题石碑。

泽兰堂西边是供奉玉皇大帝等神祉的宝相寺。

山石耸立,亭舍简约的泽兰堂,是乾隆的书斋。

这里曾经存放着的圆明园20幅铜版画,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同《圆明园四十景图》一样,这20幅铜版画异常珍贵,其中每块铜版所用的红铜,就达26公斤。画面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写实透视画法,详尽地描绘了圆明园西洋楼各座欧式建筑,是后人们直观了解圆明园西洋花园真实面貌的精美画卷。

法慧寺宝相寺之西的一座山中小寺。山门设在西边的两山相夹的羊肠小道上。院中建立琉璃塔,塔平面八角形,塔身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塔的顶部是鎏金的铜刹;塔身共三层,上面是圆的,下面是方的,取天圆地方之意。乾隆为之作了《塔颂》,序文说塔“高七长五尺五寸”,“黄金为顶,白玉为台,千佛瑞像,一一具足坐莲花座”,即塔身皆有壁龛,内坐观音像,这是圆明三园中惟一的一座宝塔。

在中国古代,以各色琉璃砖装饰外部的塔,叫琉璃塔,异常珍贵。

琉璃是一种很稀有的建筑材料,古法制作的琉璃工艺非常复杂,一般要经过几十道纯手工制作而成。自古以来,琉璃只供皇室使用,是中国宫廷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构件。

乾隆时期,一共建造了5座琉璃塔,它们分别是:承德避暑山庄的须弥福寿寺琉璃塔,北京香山的琉璃塔、颐和园的多宝琉璃塔、玉泉山琉璃塔和圆明园的法慧寺琉璃塔。

另外4座琉璃塔如今均保持完好,而外形最为独特,更为雄伟华美的法慧寺琉璃塔已轰然倒塌,湮没在了废园中的断壁残垣间。

海岳开襟在长春园东部湖中岛上,有东、西、南、北四个码头可以乘船出入。这个岛是一座圆形双层石台,下层直径约80米,上层直径约70米,周边用白石砌齐,并护以汉白玉栏杆。上下石栏内摆放着盆栽的观赏花木,如蔷薇、石榴、夹竹桃、寿星竹、翠柏、金钱松等。二层台上南北向排列是三层殿宇。

前殿5间,歇山卷棚顶,悬挂着“乘六龙”匾额。乾隆预备他年老归政后来这里休养居住,“乘六龙”意为死后可以腾云驾雾去西方的极乐世界。前殿置围屏宝座,后立两把孔雀扇,龙书案上有各种文具,地铺阿富汗制造的五彩地毯。

中层殿宇是一座亭式重檐方楼,下层4面各5间,上层4面各三间,中殿匾额“海岳开襟”。南檐题“清瑶屿”。

后殿5间,殿额“得金阁”,题“天心水面”。各殿里摆满了金石古玩,殿外的假山上爬满了紫藤,白皮松绿荫遮地。

当年,皇帝及其后妃人等,沿着福海东岸弯曲的山道,穿过明春门,从圆明园进入长春园时,迎面是重檐方亭流香渚。附近遍植石榴,也称“榴香渚”。透过亭子可见海岳开襟。

海岳开襟东面隔水的山坡上,是位于高台上的三重4坡顶的楼阁——仙人台,砖砌而成,左右有石梯盘旋而上台上围着玉石栏杆,中间建三层檐的阁,9粱18柱72脊。阁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上安包金铜顶。内塑瑶池圣母及散花12仙女。周遭遍植各色牡丹近万本。每当牡丹盛开的时候,园工们靠近每棵牡丹的根部,用竹板掘一个小坑,灌进一碗黄酒,翌晨去观花,那些牡丹花则与众不同,新鲜异常,名曰醉牡丹。届时,万株牡丹竞相开放,实为无以伦比的视觉与嗅觉盛宴。

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尊贵的天界第一夫人——玉皇大帝的太太,她有两件宝:不死之药与食之能长生不老的仙桃。雍容华贵、凝重端庄的圣母所居为瑶池,传说中有群仙在瑶池为其庆寿的盛况。

天女散花取材于佛经。一天,如来佛在西天莲花宝座讲经说法,忽见瑞云东来,遥知得意弟子维摩诘患病。于是派众弟子前去问候,断定维摩诘必要借机宣经释典,便派天女前去检验弟子们的学习情况。12位天女手提花篮,飘逸而行,来到尘世人寰下望,见维摩诘果然正与众人讲学。随即将满篮鲜花散去,弟子舍利弗满身沾花。众人诧异万分,天女说;“积习未尽,故花着身;积习尽者,花不着身。”舍利弗自知道行还浅,便愈发努力学习。而红尘中的人们则为天女散花时的优美姿态和绚丽景象所着迷,将其引作吉祥图案的题材,从中寄托了天花飘散、人间同庆的美好愿望。

三园楼阁以这里最为辉煌精妙,山水建筑浑然一体,玉栏碧水,黄瓦朱墙,尤其是海岳开襟和仙人台高阁,更是堆金砌玉,浓妆艳抹,远望若海市蜃楼,近观似人间仙境。

(待续)

相关文章关键词

《旷世名园圆明园(续6)》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