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奇观垛子石
说起泰山来,人们马上就会想起杜甫的那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站在主峰玉皇顶上的感觉。其实当你身临其境,兴游泰山的时候,可以体察出它的博大雄奇、神秘幽奥、险峻孤绝和韵秀天成的诸般滋味,这里的每一峰、每一壑、每一泉、每一石、每一草、每一木,都散发着迷人的风采,给人的感觉是人在山上游,却恍如置身于百里画廊中。真的是山青水秀,树奇石美,再加上还有“旭日东升”、“黄河金带”、“晚霞夕照”、“云海玉盘”四大奇观,更让人抚掌称绝,叹为观止。无论你处在山的任何位置上,所观景象无不出神入化、美奂美仑,使你不得不感念苍天的法力无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令我们折腰。汉武帝刘彻用八个词称颂它:“高矣、极矣、大矣、特矣、状矣、赫矣、骇矣、惑矣。”真是恰如其份,一点都不为过。
雄奇绝妙的泰山处处都有迈绝千古的景色,不是吗?由主峰沿泰山山脉西行40公里,就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景观—垛子石。
垛子石位于泰山山脉西麓,黄瓜店办事处西北八公里处的小寨山山膀上,距离我的住地七公里。
时值冬季,大雪节气这天,天气尚好,并未下雪,早上不到6点钟,天色黑沉沉的。在雄壮的藏犬胖胖的带领下,我们向着垛子石出发了,大约跑了40分钟左右,来到了垛子石村。从村子里经过的时候,听到了几声尖呖的狗叫,胖胖马上给以粗犷响亮的回应,对方听此声音,大概是害怕了,叫声戛然而止。整个村子立即恢复到黎明前的沉默中,万簌俱寂,静谧安详。处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的脑海里攸地浮现出一句话:“天不开日月,万古如长夜。”
晨曦微露,伫立在小寨山下,但见晨雾缭绕、烟云缥缈中,一方古镜擎天高悬,若隐若现,神韵盎然。它时如海上仙舟乘风破浪,潇洒前行;时如空中飞船,光连壁月,影粲银河;时若蕊宫仙子,姿态优雅,风度翩翩;时若青虹宝剑,屹立独尊,特拔刺天。这就是享誉四方的垛子石。
望着它扑朔迷离的身影,你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像,把世间最美丽的语言,最浓艳的风情悉数奉献给它。什么仙姿玉色、迷魂夺魄、仪态万千、震古烁今,应有尽有,无论你用多么华丽的语句来形容这样的山、这样的石,都是合理的、贴切的,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物有所值吧。”
盘山路的起点处有一户人家,独立的院落,临山的一面用半垃子围墙护着,以遮挡暴雨时可能造成的泥石流危害。朝向大路的这一边四敞大开,一条大黄狗听到响动,“嗖”的一声从院子里窜上来,跷起大嘴巴刚想狂吼几声吓唬人,一看到头大口阔,强壮如牛的藏獒胖胖正拿眼睛瞪着它,随时准备扑上去咬几口,便吓得头一低,把冲到舌头边上的叫声咽回嗓子眼里,“呜呜噜噜”夹着尾巴躲到鸡窝后面去了。同行的孛儿见状轻轻地摇了摇头说:“你看这家伙个头倒是不算小,见了胖胖竟然一声也不敢吭就败下去了,看来这狗东西真是软的欺硬的怕啊!”
我们循着平整的小盘山公路信步上山,路边有良田、水池、琼花、瑞草、松树、幽谷,好一派迷人的山野田园风光,几乎与泰山山坳里的景色一般无二。
行至盘山路的尽头,有一只小小的哈巴狗“汪汪”大叫着挡住去路,胖胖迎上去一阵狂吼乱叫,也没能将其吓退,依然立在那里不依不挠地叫着,算是替主人迎接我们这些观光客了。少顷,院子里传来一声低沉的命令:“回来”,小巴狗这才摇了摇尾巴,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不慌不忙地离开了把持的路口回家去了。
孛儿伸出大拇指赞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乃大丈夫是也。佩服!”
通过一条二十多米长的山野小径,我们登上了凸曲如西瓜状表面光洁平滑的大石砰,垛子石就会当凌绝顶地屹立于石砰的东南端悬崖峭壁之上,下临深渊,上接青天,顾影自怜,像一位凌空欲飞的飘飘仙女,拔云穿雾,昂首向天,给千年寨山平添了神秘的一笔,着实令人喜不自胜。
找处相对稳当点的地方坐下来小憩,近距离观察垛子石。发现它高约4米,宽3米,厚1米多。位于大西瓜石砰南部向下方曲转的边缘处,顺石砰斜坡倾斜着上大下小地竖在那儿,临渊处靠不足巴掌大的块石支撑着,周围空荡荡的,无阻无挡,无遮无拦。经过千百年的沐风浴雨,表面斑斑驳驳,一脸苍桑古老的痕迹。巨石下方县志记载的三块撑垫着的小石头,如今只留下斜坡最下端临崖的那一小块,斜坡上方的两小块垫石已经被巨石碾压成为碎石泥土,看上去就是一条土坎子,在北侧支撑住垛子石。经过仔细观瞧,土坎子中间完全没有缝隙,实在分辨不出原来两块垫石的痕迹了。我心里在想,还好,如果是下面南端的那块小垫石被碾压碎了的话,巨石恐怕早已坠落山崖,并顺山坡走势滚进村子,那会危害多少民宅、灭绝多少生灵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拍出垛子石完整的形象,我随孛儿一步一颤地绕到了巨石的东侧,又从那里小心翼翼地溜到了崖底。崖底到顶端几乎垂直削立,有十几米高,我们抬起头来,准备举相机拍照。望着半边探出身子悬空斜立的巨石,有种摇摇欲坠、随时都能滑落下来的感觉,一阵山野风来,巨石似乎随之晃动起来,使人心惊肉跳,头晕目眩,腿颤手抖,不能自持,未及拍摄,便如惊弓之鸟般迅速脱离了险境,留下些许遗憾。而那种身临险境,战战兢兢,如枕虎尾,如履薄冰的感觉,不亲身经历,很难想像出来。
据县志记载:垛子石“击之作金铁声”。我蹑手蹑脚挪至巨石边,以手轻轻抚摸石头,感觉它冰冷的外表下似乎蕴藏着汩汩的温脉,难怪人们说它是仙石,有灵气。绝不能击打它,一旦你的敲击力度与石头的脉动频率相同或成整数倍时,就有可能发生共振现象,使这块千载宝石剧烈颤动,最后坠落,造成无可挽回的恶劣后果,若真是那样的话,上对不起苍天的精妙布置,下对不起这一方的黎民百姓,成了千古罪人。到过此处的朋友,你是否感觉到,雷电轰鸣的时候,垛子石像个纯情少女,踮着脚尖含情脉脉地眺望着远处的身影,憧憬着与情人相聚时的幸福;风雨交加的时候,它意气风发,傲然立于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任凭狂风恶浪撞击坚实的胸膛,好像自己变成了世界之王;慢慢长夜,无声无息的时候,它出奇的平静,仿佛任何波澜都未泛起过一样,雨雪的暴打,风霜的侵袭,游人的敲击,等等等等,所有的记忆都似乎被夜色遮盖而变得荡然无存。月色迷离的时候,它已脱离尘世,正凌波微步,徜漾在九天,睁法眼俯视山脚下阡阡陌野,芸芸众生,渺小得竟如同一粒粒微小纤尘。
关于垛子石的来历,民间多传为二郎神所为。但故事细节不尽相同,选其一述之。
相传,古时候小山寨一带群峰攒列,岩高百寻,悬崖绝壁,气势骇人。不止影响交通,雨雪之水更存不住,造成连年干旱,粮食欠收,当地百姓生活极其艰苦。为解除百姓的疾苦,玉皇大帝派二郎神前来搬山。二郎神经过大半年的苦干,把小泰山以南的高山峻岭悉数搬到东海里去了。百姓们从此过上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舒心日子。二郎神如释重负,满怀激动的心情回到肥子国。坐在小泰山的小玉皇顶上,尽情观赏众人安居乐业,喜笑颜开的样子,心里美滋滋的。不由地手舞足蹈起来,一不留神,脚碰到一块石头上,低头一看,此石位于半山腰,昂首向天,斩云劈雾,好不威风,乃小泰山的斩云剑是也。二郎神觉着不妥当,既然是小泰山,山上的各种摆设均应该小于泰山,像回马岭、大夫松、十八盘、玉皇庙等,确实比泰山都小了许多,唯独这个斩云剑,比泰山上的大了近十倍,太不合情理了。于是,二郎神决定把这块巨石移到泰山上去,与原来的那柄斩云剑对换一下。他伸出两个指头将石头夹起来,站起身准备去泰山换石,只见乌云突起,乾坤昏暗,就觉得山摇地动,天旋地转,说声“不好”,心想:看来此石并非平凡之物,一定是有仙源的,这一动必惊动了王母娘娘,若让她看到自己私移宝物,必然怪罪,到那时将吃不了兜着走。想到这里,二郎神顺手把巨石塞进了鞋子里,打算到泰山上再取出来,等调换了斩云剑再放入鞋子中返回小泰山,安置好,这样就不会被人看出来了。谁知刚一迈步,就立足不稳,脚下一滑跌坐在地上,把坚硬完整的小泰山从顶上划出一道深深的沟壑,自此以后,游客只能通过一条险峻的铁索桥才能从小玉皇顶到后山上去。二郎神知道了这块宝石的厉害,料想到泰山换斩云剑的计划是行不通了,但若将石头再放回原处,让自己跌脚现丑的这口恶气又咽不下去,便坐在小寨山山顶上,脱下鞋子,使劲把石头磕出来,巨石便如千载古槐一般稳稳当当地立在了光滑如镜突兀如弓的大石砰上,凛凛然有大丈夫气概,彬彬然有长者风范,成为泰山山脉不可多得的一处绝妙景观。
七点已过,八点钟之前要赶回公司上班,因此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小寨山,告别了这块让人心骇、心悬而又心仪的垛子石。
回程途中,我边跑边想,小寨山虽然风景也不错,山青石秀,草茂木荣,山下的垛子石村屋舍俨然,绿树连荫,田畴平整,牛羊肥壮,但若没有这块上接苍天,下临绝壁,似剑刺天,如鹰穿雾的震山之宝垛子石的话,就与附近的千百座山峰景色相同,只能默默无闻地躺在那里苦度春秋而几乎无人问津了。这真应了那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啊!
正是有了垛子石,小寨山才扬眉吐气,在千峰竞秀,万木葱笼的泰山山脉占得一席之地,就连山脚下的村庄也跟着沾光,在乾隆年间以绝妙景观为名建起了垛子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