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一再疯狂(尾声和其他)

一再疯狂(尾声和其他)

2013-10-14 16:05 作者:谢川 阅读量:31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尾 声

文静回到关南市自己的家里,一句话也没有提在海星市的那些日子。卢俊祥感到纳闷,他也只是以探寻的目光望着妻子,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

这天傍晚,夫妻俩来到住宅附近的小花园散步,文静箍紧丈夫的胳膊说道:“俊祥,我们就在关南住一辈子好吗?”

卢俊祥不解地看着妻子。过了一会才说:“你这次从海星市回来,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到底是为什么?”

文静没有正面回答丈夫的话,她无限感慨地说:“俊祥,生活能改变一切,包括信念。你相信吗?”

卢俊祥想了想说:“生活确实可以改变许多东西,但是一个人的信念却难以改变。能够被改变的信念,说明它一开始就不是很牢固的。”他说着就站住了,望着妻子说:“文静,你近来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文静抬头看着天边的夕阳,叹息道:“我这一次根本就不应该到海星去,我过高的估计了自己,也过高的估计了马超龙。他那儿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污七八糟的冒牌公司,最终的结局将是破产!”

卢俊祥理解地望着文静。

他们来到一个报摊上,卢俊祥顺便买了一张晚报。当他打开报纸,立刻被一条新闻吸引了。他拉住妻子,说道:“文静,你看……”

他们的目光同时锁定在那篇报道上:“本报讯:近日,海星市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破获一宗重大毒品走私案。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发生了短暂的枪战,除一名毒贩被武装警察当场击毙外,其余犯罪嫌疑人均被抓获归案。据悉,该案的另一犯罪嫌疑人马超龙由于事发时突发精神分裂症,已被其家人接回治疗。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文静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十分诧异地反复看着那篇报道,嗫嚅道:“难怪我的眼皮跳个不停……,这就是他的归宿吗?”

卢俊祥用手搂住文静的腰,他们踏着夕阳往回走。

2001年10月构思于西湖

2001年11月初稿

2002年1月至2月 二稿

2010年6月改定于雁城绿云轩

E-mail:xcmumaren@163

自我完善之路

谢晓衡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必须经历众多磨难才能救赎他的罪孽,进入天堂。佛教也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受苦,要用修行和吃苦来超渡灵魂。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家弟子,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熏陶,以及通过对苍茫人生的反思,我坚定地认为:辩证地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缺陷,只有人类文明的精华,才能使人类自己变得完善起来。其实世间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这个意思。然而,作为有主体意识和高度智慧的人,都有追求完美的本性,即:向善、爱美、求真。正因为此,于是就有了这样那样的信仰,这样那样的宗教,层出不穷的文理学科,其中文学艺术就是一条人类自我完善之路。对于创作者和阅读者,往往在面对作品所展现的艺术形象时,体验一种精神陶冶的高级愉悦,进而产生向善和自我完成的愿望。

文学创作给予我的正是这样一种愉悦和陶冶。

我追求文学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自己觉得,在这个艰难而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文学给了我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启示。每读一本书,每创作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心灵内审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予我的体验是愉快的,宁静的和纯粹的。当我创作一首诗,我会被诗中的意向所感动、所激励;当我创作一篇散文或小说时,我会被作品中的人物和所反映的思想所呼唤和启迪。我会感觉自己在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好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会从他们的身上看见我自己的影子。那些善的品质令我振奋和激动,那些不良的东西和丑恶的阴影往往让我愤慨和深思。于是,我在心灵上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并努力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完成它!

1998至2004年我在深圳打工,接触了许许多多外来打工者和寻梦者,他们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梦想来到深圳这个舞台上,寻求美梦成真的机会。这些人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人生目标和行为方式,这些年轻人和并不年轻的人们,男人和女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南海岸边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城市,不约而同地寻求着自我价值的真实体现。

这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甚至比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年龄大不了几岁。它的一切都才刚刚起步,城市管理和法制建设都非常地不健全和不到位,于是就给那些想通过非常手段一夜暴富的人许多可乘之机。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以为深圳这个城市是一个可以供其冒险、可以横冲直撞的好地方。

我根据自己接触到的或从旁人那里了解到的各式各样人物,创作了长篇小说《亿万富翁》,塑造了马超龙这样一个出身于平民家庭,骨子里却有着一种出人头地情结,不愿按常规行事,将道义、人格、良知丢弃一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并具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拼斗”精神的人物。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有我熟悉的人的影子。我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就仿佛在经历着一次感情和道义上的砺练。我为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如马超龙、康道阳等)感到悲哀和难过,也为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如向辉、李月冰等)感到欣慰。我常常一边写作一边激动不已,也希望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领悟和思考更深层次上的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人性、关于命运的哲理。

小说中,马超龙终于还是毁了自己,他是用他自己的手把自己推向绝境的。物欲的恶性膨胀,法制监管缺席下的为所欲为,将马超龙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当我完成这部作品,给它划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心中感到异常地沉重。我希望用这部小说给跋涉在人生旅途上的人们提个醒:人的精神修炼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人的自我完善确实是一条高尚而曲折的修炼之路。正因其高尚,才给人以无限快乐;正因其曲折,才步步都是风景……

不错,我在用心灵的写作和阅读过程中,获得了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美好体验!愿我们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完成,使世界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和谐!

2006年10月31日于成都

滴血的“一再疯狂”

——读谢晓衡小说《一再疯狂》

林国秀

扭曲的时代,营造出扭曲的人物。扭曲的环境,会出现许多扭曲的事物。贪婪和无知,会使人变得疯狂。金钱和地位,会使人性泯灭。私念,是万恶之本。有了私欲,即便是天使,也会变成恶魔。谢晓衡先生的小说《一再疯狂》,塑造的是在扭曲的环境中的一个灵魂扭曲的人物。揭示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读了令人“心灵滴血”,使人们更加懂得真、善、美的珍贵。

小说主要人物马超龙,成长在上个世纪那个“疯狂”年代。由于家中困难,自幼在乡下姑妈家中长大。读了高中,花样年华,应该是大有作为的。但因为“疯狂”,他当上了那个时代的“腰间宽皮带里斜插着两支左轮手枪,”的“东江市风雷造反兵团司令。”也因为找到了“最佳搭档”吧,可能是受其株连,马超龙一人承担罪名,进了监狱。

狱中生活:也许是他“造反司令”出身,也许是因为“人高马大”,他成了“牢头”。小说中写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在“湘江西岸这座著名的监狱”。“马超龙微仰着一张生有浓眉大眼的冬瓜型桔皮脸,”这是第一次交代马超龙外貌。“刚进来没几天的瘦小的木材贩子杨跃”向他讨好,“龙头,这日子实在没劲,你给我们讲讲你的故事吧,我给你揉腿了!”并“用力推开压在身上的囚犯,走到马超龙面前,向他张开握着烟屁股的右手:‘龙头,给你解闷吧!’”可见,他在监狱中,依然是“疯狂”的。

由于在一次修路中,他挖到了一罐财宝,权衡利弊,他向警官交代了找到宝物的经过,他也因此“立功”,获得了提前释放。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马超龙提前释放,经过几年的监狱生活,应该说灵魂得到改造,应该不再“疯狂”,应该静下心来,过常人的生活了。本来,他有个不错的家,有两个孩子,有一个虽然他不爱,但却一心跟他过日子的妻子(即便他在监狱中,也没有离弃他,而经常去看他,给他送东西)。“尹丽萍给丈夫盛好了饭,另外又倒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说:‘超龙……来,先喝点酒,我再去煎几个鸡蛋。吃了饭,你去洗个热水澡。’尹丽萍说完就起身到厨房去了。”从这里不难看出,这里本来有家庭的温馨。如果他此时能一心一意的奋斗,生活,也许就没有后面的结果了,可事实并非如此。

他再次走错了路,投错了门,可能是冤家路窄,又同那个“搭档”混在了一起。以至企业倒闭,他成了流浪汉。

机遇来了,应该怎样把握。随着全国改革大潮,南方的海星市急需各种人才,随之产生了各式培养人才的学校。听到这个消息,马超龙人性的一面复活了,他决心上学,用知识发挥自己的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也让读者看到了曙光。他克服重重困难,甚至不惜卖血,达到上学的目的。这件事也许真的感动了“上帝”,大学校长破格免费录取了他,还在学校为他找到勤工俭学的工作。

在学校,同学和老师曾对他有过无私的帮助。别人的笔记借给他抄写,李月冰老师对他说,“以后我尽量讲慢点。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随时来找我。这是我的讲义,你拿去看吧!学习上胆子要大一点,多跟同学们交流。”特别是在他摔折了腿,住院期间,老师和同学在医院陪护他,为他捐款,还清医药费用。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腿伤好后,又帮助他恢复了学籍,他终于如愿以尝,“大学”毕业。这样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仍然没有改变他。

生活是残酷的,由于年龄大,找工作四处碰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无奈当了卖报的。其实,卖报纸,也无可非议。小说里的任大叔,不是靠卖报纸养活一家人么,只是辛苦了点。因此,马超龙,这个“从来不喜欢循规蹈矩,为达目的常常不择手段。”的人,他又一次选择了“疯狂”,而且,那个本不该来的“搭档”,再次来到他的身边。

卖报纸得到一些甜头后,他又不安分了。“他在棚屋子里转着圈子,跳着脚,眉飞色舞地叫喊起来。”对任大叔说,“今后我想专搞报纸二级批发,只是眼下没什么本钱……您能不能……”接着,“大叔,我打算搞一个大的送报网络,您就是我的第一个主顾!”当然,他的这些想法并没有错,如果他能正常的搞下去,也许他会成功。可是下面的做法,又说明了他的私欲随着小的成功,在恶性膨胀。首先,他聚集了一批乌合之众,“在海星市那座著名的立交桥下的绿化带里,就聚集着五六名衣着褴褛的流浪者,他们目光忧郁,脸色苍茫,横七竖八地蜷缩在立交桥的阴影之中。”马超龙将这些“流浪者”组织起来,对他们“约法三章”,俨然一副黑社会老大的派头。“第一,你们的身份证要交我保存。第二,不管白天卖报走得多远,晚上一律要回到这里来过夜,直到我租到房子为止。第三,按江湖上规矩,朋友之间真诚相待,不欺不诈,祸福同担。怎么样?”

他本来就不是“循规蹈矩”之人,因此,他不会正当的经营。他忘记了任大叔对他讲的报业的“规矩”,报纸好卖时,他随意涨价,“马超龙灵机一动,叫道:‘大案揭秘,数量有限,两块钱一份呵……’学生们还是毫不犹豫地抢购着。有的学生手里拿着钱叫喊:‘给我一份,我愿出三块!’‘四块,我出四块!’”。而且他还干起了“梁上君子”勾当,“分发员点了几捆《海星日报》放在窗前的台子上,又转身去拿剩余的报纸。马超龙悄悄示意站在窗口旁边的康道阳,趁机提走了两捆报纸,然后自己把身子移到一旁,”还煞有介事的学起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孔乙己来:“读书人偷书不算偷,是窃。我们报贩偷报纸也不算偷,只是拿。”还对他的人无不自豪的说,“这只是小儿科,有一次我一人来取报,多拿了五捆呐。”他还曾经“ 在铁道上飞车偷窃货运物资”。

为争地盘,他还指使人大打出手。“他们凭什么打人?真是岂有此理!道阳,你明天带几个人跟王琦去证交所,教训一下那些狗东西!”随后出现了“ 站在马路一旁的康道阳见状,一扬手,便领着众人一拥而上,拦在‘一撮毛’他们面前。‘一撮毛’等人还没有弄明白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拳脚就落在了他们的身上,手中的报纸也被抢夺殆尽。” 还有“马超龙等人走下汽车,手持木棍拥了上去,不问皂白地对那几个戴墨镜的男人和报贩一顿狠打。那几个男人抱头逃跑,马超龙等人则穷追不舍。那名阿坤的报贩被打得藏在摊桌底下。”

他还利用金钱、美女去贿络政府官员,“马超龙趁机从皮夹子里拿出一扎钞票塞在郭彪的公文包底下。郭彪拿起那扎钞票看了看,放进自己的衣袋……我还有点事,先走一步。苇苇,你陪郭站长再聊聊……”在报社,“马超龙起身告辞的时候,绕到钟敬夫的身边,顺手将一个鼓胀的信封塞入到钟敬夫的抽屉里。”为搞投机,“马超龙站起身子,点头哈腰地与刘国栋告辞,顺手将一个鼓胀的信封插在沙发座垫与扶手之间。”

他还制作假的工商执照,“康道阳走到马超龙的身边,从文件袋里拿出一份工商执照副本,说:‘办好了,你看。’马超龙拿起那份工商执照仔细辩认着。看了一会,他满意地说:‘很好,跟真的一模一样!’”还制作了假公章和“冒印一批我们的红头文稿纸和信封,函头就印海星日报读者俱乐部。”由于这些恶习,致使他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怕什么?既然阿坤敢卖走私报纸,我们也一样可以卖!卖一份走私报纸,相当于卖二十份海星日报,这样丰厚的利润,何乐而不为?”这样,他在扭曲的路上越陷越深。以至于开始行骗“经市政府同意,我公司投资在市区兴建了一批报刊亭,现对外招租,有意者交押金一万元,押金到期可退……”

够了,就是这样一个心灵扭曲的人物,以致他一再“疯狂”,所以必定以悲剧结局。马超龙自己说,“我从来不喜欢循规蹈矩,为达目的常常不择手段。你可能也看出来了,我最爱打擦边球,钻法律的空档。”还认为,“也许越坚强的人也就越忧郁。嘿,这是我的理论。觉得荒谬吧!但是,这个世界拒绝软弱和单纯,要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心狠手硬甚至不择手段。”看,这就是他的理论,他的处世哲学。因此最后必然是众叛亲离,妻子离开了他,姐姐也离开他,他那“最佳搭档”更是背弃了他。就连他那初恋的情人也认为“我这一次根本就不应该到海星去,我过高的估计了自己,也过高的估计了马超龙。他那儿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污七八糟的冒牌公司,最终的结局将是破产!”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看小说结局,“海星市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破获一宗重大贩卖毒品案。抓捕犯罪分子时发生了短暂的枪战,除一名毒贩持枪拒捕时被公安干警当场击毙外,其余犯罪嫌疑人均被抓获。据悉,该案的另一犯罪嫌疑人马超龙,由于事发时突发精神分裂症……”他真的“疯狂”了。

作品中还描写了许多人物,报贩、记者、社长、政府官员、警察、黑帮头目等各色人物的生活侧面,揭示出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法制的滞后与困惑。书中还交织着经典爱情,苦涩情欲,野性搏杀等复杂场景。这里不做一一列举,还是请读者自己去体会吧。总之,我觉得,正像作者在“自序”里提到的,“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缘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失落,文明的失落,人性的失落。当一个人为金钱和欲望而疯狂而不顾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的时候,注定步入万劫不复的可悲境地。”

小说的目的达到了,读了后,令人心在“滴血”。

2006-8-11于成都

(作者系内蒙古包头电视台原副台长)

后 记

这部小说自创作完成以来,被国内多家媒体关注,拥有很高的阅读率。十年后的今天,作者对作品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不少颇具可读性的内容。在衡阳市作家协会、《中国残疾人》杂志、湘滨文学网、江山文学网的支持与帮助下,小说得以正式出版发行,我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这是一部当代社会生活的写实小说,情节当然是虚构的,而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以及所反映的生活内涵却是真实的。生活永远是一面镜子,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读出各色各样的世态人情、命运嬗变。遗憾的是作者学识有限,对客体的表现力有未逮,恳请读者予以谅解。

对于那些在逆境中艰苦奋斗、顽强跋涉的人,我始终从内心深处报以崇敬和钦佩;同样,对于那些迷失良知的人们,我表示深深的同情与惋惜。人生不易,脚下的路该如何取舍?

感谢郭龙、彭孟君、张治浩等老师给予我的鼓励;感谢黄永健、安子、客人、陈阵、周虹、萧通湖、秦庆衡诸好友的倾力支持;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是她给我以安慰与宁静。

是为记。

谢晓衡

2010年6月12日于雁城绿云轩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一再疯狂(尾声和其他)》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