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上黄龙寺
海拔699米的黄龙山,位于四川省南部县四龙乡黄龙观村,山腰被“西南第一人工湖”升钟水库的斗渠环绕流过,全山一片翠绿,1200亩绿地郁郁青青,40万株松柏苍翠欲滴。黄龙山因此被人们冠名为“青龙”。初春的早晨,我们世界汉诗协会一行三人沿着黄龙山脚的盘山公路向上行走,三湾九拐2.5公里,便来到了坐落在山顶的黄龙寺大门。随行的县文物馆干部张明阳给我们介绍说,黄龙山不仅环境幽静,山寨壮观,绿树成荫,四季如春,自然风光优美,佛教文化悠久,有“小峨嵋”之称,而且拥有以古朴的黄龙寺为主体的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
张明阳说,黄龙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至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主殿原悬有古石梯100步,左右两侧悬旗两朵,有古石凳2个,中侧有古雄狮1对,殿前有古战马1对,猴子龙神1个;主殿对侧有古戏台1座,戏台两侧,各有龙眼井1个。宋朝时,围绕古寺,先民们还在黄龙山上构建了长达4公里的“顺天古寨”1座,有寨门两道,牛耳大炮1对。与古寺相对,唐代时在黄龙山尾最高峰还建有大禹古塔一座(现有遗址),以纪念大禹治水路经此山。
见有远客到来,黄龙寺门卫笑呵呵地开门迎接。我们首先看见寺庙主殿下有古石砌成的百步石梯,每条梯石长7米丈、宽1米,石面斑驳脱离,但犹可见各种飞禽走兽的浮雕残影。在百步石梯下左右两侧有双雄雌石狮,是唐代用不风化的坚硬石头雕刻而成,长2米,宽1米,高2米。石狮高大威猛,口含玉珠,双目圆瞪,栩栩如生。
迈过百步石梯,但见寺庙主殿大门有木雕古香炉一个。据考证,香炉生产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古木精雕而成,至今完好无损,放置在古寺大殿前,供客人每年早春二月庙会鸣炮敬香。走进殿门,一座用古木精雕而成的坐佛像突兀在我们眼前,坐佛呈盘腿打坐样,全身穿金,高约4米,也雕刻于唐朝贞观年间。在坐佛两边的长条型玻璃香柜里,陈列着唐代陶瓷古佛像11尊。文物干部说,1992年群众自发复建黄龙寺时,在古寺基脚下出土了唐代古佛像108尊,全是陶搪瓷塑像,其余97尊现保存在县文管所。
见我们游兴正酣,门卫老太爷把我们带到主殿围墙大门的左右两侧。两侧各有龙眼井1口,长5米,宽5米,深3米,恰似黄龙的两只眼睛。古井常年水流不尽,有“龙眼水”之称。在主殿围墙背后的山岩上,有大小仙人洞各1个。据传唐朝贞观元年,观音圣母曾在此显灵,大的洞长4米,宽6米,高3米,仙洞里泉水常滴不断,绕过小仙人洞的右侧,浸入龙眼井。在仙人洞侧边,有红色木制悬棺。
登上黄龙寺主殿后面的黄龙山山岩,有老百姓自发兴建的藏经楼。据悉,该楼原名玉皇楼,为黄龙山道教古建筑,可惜文革被毁。1992年,在复建黄龙寺古庙时,众僧在原址上完善建成了藏经楼。据门卫老太爷讲,黄龙寺解放前有佛、道两家长驻。其中道家15代,道长雍沿海系成都市青羊宫人,长驻黄龙寺和流马场的关帝庙,1962年病故于流马场;佛家13代,清代僧人卢万全病故后,相传由安来仪任黄龙寺禅师,此人品行端正,是西充县西碾乡安家村人,幼年时受戒于成都文殊院,拥有弟子15人,亦禅亦农,1953年病故后葬于此山。其弟子雍来昌是南部定水镇人,受戒于成都昭觉寺,1959年病故于四龙乡板凳垭村。弟子罗神祥是遂宁市人,幼年学佛,长驻在黄龙寺,受戒于遂宁广德寺,1960年病故于四龙乡板凳垭村。弟子安福先是西充县西碾乡人,幼年学过佛道,受戒于成都净慈寺,中年晚年长驻黄龙寺,解放后回乡务农,病故于1994年。
返程中,县文物馆干部给我们讲起了曾经发生在黄龙山的故事。隋朝初期,金轮帝君选妃,卢妃才貌双全,品行端正,被选进宫。不久,金轮帝君发现卢妃有狐臭,将其送回黄龙寺山脚下,给她修了一座庵庙(后人称“卢妃女庙”),有文昌、观音神像,让卢妃在庙内修仙悟道和供奉菩萨。卢妃晚年病故,皇上采用陶制的罐、盆、碗、勺等,在山脚庵庙的右侧水井湾处,砌起了一座碗拱墓穴,并将卢妃葬入此墓。至今,县文物馆还保存有卢妃用过的宝瓶1个。黄龙山原有大禹古塔,始建于公元680年仲夏,来源于公元前五帝至尧、舜时期,大禹治水曾在此留下足迹。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一历史典故,就在黄龙山尾峰上,建立了一座高37.1米、八卦造型、明有九层暗为十层的大禹塔。巍峨壮观的大禹古塔传说后又被北宋宰相欧阳修载入《五代史》中,云:“禹塔青山拱笔尖,黄龙卧寨涌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