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何谓“围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给黄罗芳一张纸条,阐明了“围城”的丰富内涵,上面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大都如此。
怀着对这句话以及“围城”的好奇,我读了《围城》这本书。
本书围绕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对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经过不断的努力仍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性格决定命运”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其实,“围城”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两者交界处游荡。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围城”。
书中方渐鸿爱慕虚荣,看到他购买假文凭那段,我不禁心生笑意。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购买了假文凭,买了以后又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他又深陷“围城”了。而这个“围城”,是他自己为自己筑建的枷锁,一切皆因欲望,利益,虚荣。我认为,做人要有原则,要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都不会,那怎么会成功。人的一生最大成就莫过于做人,当自己年到花甲时回想自己的一生只有问心无愧,才能心无遗憾。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人被利益和虚荣所困。本书恰巧揭示了人心灵最深处的罪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攻于心计,明争暗斗,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们在贪婪和欲望的驱使下变得可怕。这本书,更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欲望和利益的可怕。
在书中作者用自己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也得以体现。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通俗易懂。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制造的。我曾经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己。只能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己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大都如此。一些人普遍想冲出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而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围墙,把他们包围住了,而他们却要想方设法冲出去。
我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分别给在校的大学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个画在纸上的圆圈。在校大学生们的回答几乎一致,“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圆圈,没什么特别”;而小朋友的答案却是无奇不有:太阳、盘子、西瓜等等,就是没有一个回答是一个普通的圆圈。其实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因为人们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来的,都被标准的答案所套住。作为学生,在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代赋予我们的激情与梦想,都被禁锢了。更早的在小学时候就被扼杀了。我们不在拥有快乐、激情。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最后,我想用美国作者爱默生的《依靠自我》这本书中一首诗来结束我的阐述:
“人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灵魂能塑造一个老实完美的人,
光明、声势、命运全由它指导;
人的一切遭遇来得不迟也不早。
我们的行为如果善,
就是我们的天使,
如果恶,
就是悄悄儿从我们身旁走过的勾命阎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