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读毛泽东诗词(7)

我读毛泽东诗词(7)

2013-10-14 16:23 作者:郝哥 阅读量:44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

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

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

江天万里霜。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也叫重九,因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重阳是中国的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人们有重阳登高赏菊的习俗,而古代文人也多有吟咏。

1929年10月11日,这一天是传统的重阳节。

一个月前上杭被红四军攻克。

金秋时节,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城城南临江楼中小住,重阳节前一天,面对楼对面野外大片在秋风寒霜中绽放吐芬的菊花,想到上杭大捷,想到革命前景,诗人豪兴勃发,于重阳日写下这首词。

这首战地秋景的颂歌,以诗人胸怀天下的抱负和情怀,去点染壮阔苍劲野菊盎然的秋色秋味,以境界豪迈气势昂扬的词风,扫尽悲秋的陈调,扫尽凄婉的悲吟,犹如艰难岁月里吹响的号角,穿透历史,激发当时和后来。

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泽东反用其意,以为天是无情的,所以天难老。

此时的毛泽东受上杭大捷的感染,满目馨香的黄花,“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薄霜,寥廓的江天和胜似春景的秋光……强健的诗人吹响了战地嘹亮的号角,予人以极大的鼓舞,予人以无穷的力量。

人生易老天难老。

恰恰是毛泽东不服老。

晚年的毛泽东身体状况极差,但毛泽东的内心仍然有着一种不服老的冲动,他的精神不想死,甚至不想疲倦,强烈的超越时空的冲动与现实的困顿无奈,让他在伟人与常人中穿山越岭,生死徘徊。一方面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另一方面,他内心深处恰恰又无法湮灭自己那崇高的理想冲动,“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种内心矛盾,也就是个体意志与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定相冲突的表现。但是,天意难违,无人能改变时光的轨迹,与常人有别的伟人也没有例外。毛泽东年事已高,国情堪忧,“天意从来高难问,人情易老悲难诉”。他就这样别下了一切,直至离开,抓住马克思送来的那一份请柬。

然而,毛泽东不服老,却不相信长生不老,——别人祝他万寿无疆,他私下里认为是屁话,更从不畏惧死亡。秋收起义前夕,毛泽东在浏阳张家坊村被民团抓住,几乎被唐生智的部下枪决,“天佑异人”,毛泽东成功逃脱了。这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历险。在毛泽东写下这首《采桑子.重阳》仅仅几个月后的1930年6月,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总部,正式发表了一份讣告,沉痛宣布毛泽东因患肺结核在福建前线逝世。蒋介石集团曾经一再悬赏捉拿毛泽东和朱德,且赏格一再提升。穿越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毛泽东早早树立了他独有的生死观。他在多种场合对许多人坦然谈论过生死,尤其是病魔缠身的晚年。他欣赏庄子,妻子死了,鼓盆而歌。他说,他死了,可以喂鱼,因为他生前吃了好多鱼;大家可以穿得漂漂亮亮,开个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今天,他的遗体保存在专门为他修建的纪念堂里,供世人瞻仰,这不符合他的意愿。早在1956年,他在全体中央领导中带头在遗体火化倡议书上亲笔签了字。

毛泽东曾经为两个普通人之死题过词,讲过话。“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送给的是在敌人铡刀面前从容就义的刘胡兰。张思德,一个负责烧炭的战士,死于炭窑崩塌。毛泽东引用汉时文史大家司马迁的话来纪念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认为,张思德是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这声音被聚成《为人民服务》的经典,凝成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毛泽东去世了,世上任何文字和语言对于他都显得苍白而多余。他与日月共辉,与天地同在。

如梦令

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

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宁化、清流、归化,福建省西部的三个县。

武夷山,武夷山脉,也叫大杉岭脉,是江西和福建的界山,又是赣江与闽江的分水岭。

这里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即1930年1月30日。时值毛泽东在福建战略转移行军途中,写下这首小令。

毛泽东自1929年秋一直在上杭养病。由于红四军还没有建立党的绝对领导,党内一些同志中存在着单纯军事观点,出现了军委与前委之争。代表人物是陈毅和林彪——他们后来均成为共和国元帅。陈毅放炮“批评毛泽东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家长制领导方式”,在这一年的6月,毛泽东被迫离开前敌委员会书记之职,被陈毅取代。而时为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则力挺毛泽东。在紧接着的7月,红四军先后进击闽中、粤东,均受挫。广大将士要求毛泽东重返红四军。于是,在11月,他重返红四军工作。接着蒋介石纠集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反革命武装对闽西苏区进行“三省会剿”。1930年元旦后数日红四军分两批进行战略转移,一批由朱德率领,另一批由毛泽东率领。

武夷山中,高山连绵,沟壑纵横,林木茂盛;时值数九寒天,天寒地冻。

红军战士情绪高涨,斗志昂扬,翻山越岭,急速挺进;山上,山下,人唱马嘶,红旗飘飘……

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毛泽东代表前委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并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林彪等十一人为中共红四军前委委员,毛泽东重新当选前委书记。

古田会议一周之后的1930年1月5日,为了回答一些人“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挥毫写就了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满怀激情地写道:

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

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

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仅仅过了二十五天,毛泽东在马背上吟诵出这首明快的小令。

虽然当时未取得决定的领导权,但毛泽东依然从容不迫,而且满心欢喜,没有半点患得患失的失落、悲观。这首小令给人有如沐春风,如浴春雨的感觉,毫无冬日的萧索和寒冷:凉爽、轻灵、洁净、开阔;而诗中“风展红旗”般的大气乃是毛诗一贯特征。

毛泽东的诗词中多次出现“旗”,如“旗号镰刀斧头”、“山下旌旗在望”、“红旗越过汀江”、“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关”、“不周山下红旗乱”、“红旗漫卷西风”、“壁上红旗飘落照”,“妙香山上战旗妍”,“红旗卷起农奴戟”,“旌旗奋”,“满街红绿走旌旗”,等等。

距诗人写下这首小令十九年后的1949年10月1日,作为共和国领袖的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在举世瞩目中,亲手按动了城楼上的电钮,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缓缓升起。

诗人展望中的航船扬帆了,红日腾起了,婴儿坠地了……

事实上,毛泽东自身正是一面走在被压迫民族前列的旗帜。

这一年,毛泽东、朱德两路大军分头出击,调动敌军如无头苍蝇疲于奔命,最终彻底击溃了国民党的“三省会剿”。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

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

农下吉安。

广昌,县名,在江西省东部。

吉安,县名,在江西中部。红军攻打吉安,在1930年一共有九次之多。

1930年1月上旬,毛泽东和朱德分别率领部队离开古田,中旬离开闽西回师赣南,巧妙地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2月3日,毛泽东自永丰的藤田到吉安的富田,7日在吉安陂头参加了会议,会议规定了扩大苏区、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工农武装三大主要任务,并决定召开江西全省工农大会。就在这期间,毛泽东激情满怀,回忆起1月中、下旬行军在广昌路上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基本上是写实,是一首典型的军旅进行曲,是一幅威武雄壮的雪山行军图。在大雪纷飞、漫天洁白的大环境下,毛泽东指挥若定,踏歌向前,情意迫切,率领十万工农大军,高举红旗,渡过重重难关,向着赣江畔的吉安急速进军。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汀州,即福建西南部的长汀县。

黄公略,湖南湘乡人,曾发动并参加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屡立战功。与林彪、彭德怀、伍中豪并称为毛泽东麾下的“四骁将”,深受毛泽东器重。1931年10月,牺牲于红三军开赴瑞金的路上吉安东固地区。

1930年3月,周恩来去莫斯科参加苏共十六大,李立三暂时掌管上海中央。6月,他指派中央特派员涂震农到闽西招开汀州会议(又称南阳会议),命令红军趁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混战之机进攻南昌和长沙。会上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此项行动。毛泽东率红一军团趋南昌而不攻。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于7月28日攻进长沙,十一天后,又在湖南军阀何键十五个团的优势兵力面前被迫退出。毛泽东赴长沙与彭德怀会合,于9月10日再次进攻长沙。攻城战中红军损失惨重,三天后,毛泽东下令撤围退军。

退军时,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词中艺术地再现了革命风暴卷席中国,工农们踊跃参加红军队伍,将领黄公略的勇敢与机智;《国际歌》的嵌入,意在显示中国革命的风暴与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联为一体。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永和会师,组成了红一方面军,拥有兵力三万多人,毛泽东任总政委,朱德任总司令。同时,还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从此,有了“毛主席”的称呼,并响彻寰宇。

毛泽东不知道,他率军攻入湖南,何键逮捕了他的妻子杨开慧和他们的儿子。各界营救无效,杨开慧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被处决。二十七年后,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蝶恋花》纪念她。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

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

瓒。二十八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

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

山下红旗乱。

反第一次大“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为了消灭红一方面军主力,摧毁中央根据地,在湘、鄂、赣、闽等省陆续调集十万余人的兵力,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的作战方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

张辉瓒,字石候。湖南长沙人。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1930年,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任前线总指挥。12月30日,在龙冈被俘,1931年1月被公审后处决。

不周山,古代神话中的山名。毛泽东有过原注,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据中共党史和军史专家考证,毛泽东的这首词,创造了几个第一:

张辉瓒是红军在江西第一次俘虏国民党将军,而且张辉瓒被俘时军衔为中将师长,也是在江西俘获的国民党最高级别的将领。

这是第一次以国民党将领的名字入诗词,在以后的战争中,被捉的国民党将领有的职务和军衔都高于张辉瓒,却也无缘享受此“殊荣”。

张辉瓒是被共产党俘虏以后,又被杀死的第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似有违于共产党“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政策;在此之后,即使被共产党定为“战犯”级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亦未见有被处死者,往往关一段时间后特赦。

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大规模歼灭战。之后,毛泽东“胃口”越来越大。

张辉瓒在江西“剿共”时,“共党”、“共匪”、“红军”、“游击队”,在他眼里,统统化成四个字就是: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他仿照《水浒传》中封宋江、方腊、田虎、王庆为“四大寇””把“朱毛彭黄”也简称为“四大寇”。没想到,他就栽在这“四大寇”手里。在“剿共”之前,他信誓旦旦地对蒋介石保证:“此次剿共,我等革命军人誓必奋勇直前,将朱、毛首级献于主席座前。”然而,掉脑袋的恰恰是他。

在誓师大会上,毛泽东写下了一副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游击战,运动战,是毛泽东常用的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曾经谦逊地说:“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是在烽火硝烟的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实践而来的,是那些“学院派”在书本中无法学到的,是从不以“军事家”自居的毛泽东傲视群雄的真本事。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

木朽珠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宵

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

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

步步嗟何及!

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又调集了二十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对中央根据地进行了第二次大“围剿”。从吉安到建宁拉开一条八百里长的弧形战线,兵分四路向中央苏区大举进攻。从5月中旬开始,毛泽东率领三万红军,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且乘胜追击,解放了广昌、建宁。歼敌三万余人,粉碎了第二次“围剿”。

毛泽东自注:“枯木朽株”,不是指敌方,是指自己这边,草木也可以帮我们忙。“枪林逼”也是指自己这边。“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是倒装笔法,就是:“飞将军自重霄入,枪林逼。”

1931年5月,红军集结隐蔽在江西东固地区。等待敌人王金钰师进入伏击圈,16日围歼了王金钰、公秉藩两个师。17日向东横扫。30日歼刘和鼎师于建宁。

6月1日,毛泽东率领总部和总前委进驻建宁县城。3日召开军民庆祝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大会。就在这前后,毛泽东在住所西门外天主堂楼上写了这首词。

由“长驱直入”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是蒋介石在第一次大“围剿”失败后,总结教训,制定的新战略,然后,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令蒋总裁沮丧的是,5月16日,红军在吉安县东固伏击蒋军公秉藩部二十八师。接着在十五天内,从西向东横扫七百里,五战五胜,打破了第二次大“围剿”。

蒋介石闻讯,痛心疾首,为之涕下: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三十万,打不过他们三万兵。

词上阕描绘了东固、富田之战,突出根据地军民团结战斗,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下阕概括写出红军向东横扫,大获全胜的过程,对蒋介石的“为营步步”作了辛辣的嘲讽。

菩萨蛮

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

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

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

更好看。

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县北50里。

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1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

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正是雨后,天空一道彩虹与西边复出斜阳交相辉映,诗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即1933年)夏天他是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的,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作者感慨万千,抚今追昔,以词来表达作者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

在瑞金沙洲坝元太屋的门前,有一株百年大樟树,毛泽东在那里一坐就是半天,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有时几天都说不出一句话。他凝视着天空、原野,不禁心潮难平。

他虽然没有了兵权,但他仍心系战场。

早在井冈山时,他就坚持认为,根据地之于红军,就像屁股之于人一样。没有根据地或没有屁股,人就无法休息。只得到处乱跑,直到累死。

这时的毛泽东已有了一种预感,红军的根据地,也就是他所说的红军的“屁股”很快就将保不住了。

忧心如焚的毛泽东在寻找机会历陈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

所以,这首《菩萨蛮•大柏地》并不悲凉,而是一改千百年来吊古战场的伤感惆怅,使凭吊变成了赞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可谓想象瑰丽,起笔不凡。“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则不见“西风残照”的凄凉景象,而使落日辉煌起来。下阕更是热情奔放,让读者备受感染。

清平乐

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

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

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

加郁郁葱葱。

会昌,会昌县,在江西省南部,东接福建,南连广东。红军在这里了开辟赣南根据地。

关于这首词,毛泽东曾有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7月23日清晨,毛泽东在粤赣省的几位干部的陪同之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毛泽东望着逶迤的山峦,触发了诗兴,写下这首《清平乐•会昌》。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诗人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所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这就是毛泽东!他身处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始终对革命的未来充满信心。

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令毛泽东想象不到的是,博古、李德等人设想了一个危险的决定:将毛泽东留在瑞金不带走。后来博古等人考虑到作为中华苏维埃主席的毛泽东被甩下,将激起多数人的不满,才未敢实行。而妻子贺子珍也在被留下的行列里,经过毛泽东和其他人的极力提议,贺子珍等三十名女同志终于被允许随队。

今天,我们难以想象,名垂青史的长征没有毛泽东的参加会是怎样的结局。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

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

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在贵州遵义县大娄山中,是由川入黔的要隘。此处万峰插天,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此词作于1935年2月,长征伊始时。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对此词有过自注: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据张贻玖说:“以下诸篇指的是:《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等。

郭沫若对此词有过赏析,毛泽东不满意,便以他的口气做了如下解释: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阙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了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其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的。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诗人自己的解释明明白白。郭老的赏析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上面的一段话,可以推断,郭老的赏析可能太牵强附会,想当然耳了。

《忆秦娥》,又名《秦楼月》,传为李白始作。词云: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

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源上清

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

残照,汉家陵阙。

两词相相对照,可以看出毛泽东深受李白的影响。只是格调更高。王国维评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毛泽东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样担得起这样的殊评。

这首词被公认为,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上乘之作,堪当精品。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三首《十六字令》,作于1934—1935年长征路上,是毛泽东在“马背上哼成的”。所写的山为云贵高原一带的高山。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毛泽东集智与仁于一体,既喜欢在大江大河中劈波斩浪,又喜欢登高望远,吟哦不断,可谓“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的诗词中,写山的篇什很多。以山名篇者,即有《井冈山》《娄山关》《昆仑》《六盘山》等;韶山、庐山、杭州诸山也均于诗词中再现。

这既与毛泽东强健的体魄分不开,更与他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和旺盛的斗志息息相关。

诗词中群山在奔腾,云海在奔腾,战马在奔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奔腾,如“倒海翻江卷巨澜”;诗词中高耸入云的山在顶起摇摇欲坠的天,跨在战马上奔腾的红军战士在顶起摇摇欲坠的天,高耸入云的红军在顶起摇摇欲坠的中华民族:“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山养育了诗人。

诗人说:“我们在山上,他在水边。”

他即是诗人的老对手蒋介石。依傍长江的南京,依靠长江与嘉陵江的重庆,曾经分别做过蒋家王朝的首都和陪都。

而诗人则辗转崇山峻岭间,依山立志,依山立业。

林秀草美的韶山,大雨滂沱的岳麓山,雄伟壮丽的六盘山,巍峨神圣的井冈山,云雾飘渺的庐山……每一座高山都给诗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而一座座高山,犹如一幅幅见证诗人及他的追随者们奋斗的壮美画卷。

征服自然,挑战世界,气吞万里如虎,壮哉!

高山仰止。

(待续)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读毛泽东诗词(7)》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