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名园圆明园(续8)
口绮春园
绮春园,圆明园之一园,成园于乾隆年间中叶,曾称春和园。面积比长春园略小,约为54公顷。园境较圆明园仅3/10,“而别有结构自然之妙趣”,主要由几处王公私园合并改建而成,河渠湖泊将各自独立的小园连成整体。这是一个小型的水景园集锦。
绮春园逐年兴工,“每岁修理一、二处,惟尚淳朴”,这与嘉庆朝的经济、政治有关。道光初年,因畅春园日渐倾圯,改变了将太后太妃供奉在畅春园的旧例,而让她们在绮春园居住。咸丰时,仍奉太后居此。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圆明园劫毁,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拟大修绮春园,并更名万春园,以为慈禧翌年40岁生日寿礼,慈禧兴致勃勃亲自审定规划设计烫样及内檐装修图样,因国库拮据,重修工程半途而废。
仁宗(嘉庆)御制《绮春园三十景诗》,有宣宗(道光)跋,30景如下:
敷春堂鉴德书屋翠合轩凌虚阁协性斋澄光榭
问月楼我见室蔚藻堂霭芳圃镜绿亭淙玉轩
舒卉轩竹林院夕霏榭清夏斋镜虹馆春雨山房
含光楼(旧联晖楼)涵清馆华滋庭苔香室虚明镜
含滗堂春泽斋水心榭四宜书屋茗柯精舍未莲室
般若观
大宫门——天地一家春大宫门及寝宫区,位于绮春园东南隅,是园中最大的建筑群。明显的南北轴线设置:宫门——迎晖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问月楼,纵深300米。正北是开阔的湖面。照壁及东西朝房后,宫门三间,卷棚歇山顶。正殿是迎晖殿。
同治重修时,将集禧堂、敷春堂旧地改为“天地一家春”,打算日后供奉慈禧太后居住。“天地一家春”原是圆明园之九州清宴的一所,那里是慈禧受宠后乔迁之地,给了她太多的欢乐,这里则沿用其名。内部装修用样都是经慈禧亲自修改审定,其中不少图案还是她起笔所绘。
宫门内,迎面是5间迎晖殿。道光时,畅春园坍塌,孝和皇太后移居绮春园,以此殿为正殿。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56年)孝和皇太后死后,移梓宫于迎晖殿。咸丰年间,康禧皇太后的寝宫也在这里。园内还有东西两所,是道光的妃子彤嫔、成嫔、顺贵人的住所,隐志郡王(道光长子)福晋也曾居于此。
凤麟洲位于绮春园东路,天宝坞大桥东南隅的湖面岛上。据汉代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载:“汉武帝既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凤鳞,数万只为群,又有山川池泽,不可越也。及神药百种,亦多仙家,煮凤喙及鳞角合煎作膏,名之为续弦胶。。。。。。”
《嘉庆宝薮》记载,有玉玺共三方,存放在凤麟洲景群内,翡翠质地,交龙钮,印文为阳文篆书,经过嘉庆皇帝钦定,分别为“凤麟洲”、“水净沙明”和“麟游凤舞”。其中,“水净沙明”所指凤麟洲的自然环境,而“麟游凤舞”则是嘉庆帝治国理想的体现。
景区布局由大小两岛组成。西边大岛为南岸,建汉白玉石水码头,上岸可见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方形基座两个,摆置在宫门两边,园盛时,石座上立置凤凰一对,别致新颖。往北为卷棚歇山筒瓦顶5楹殿,前廊后厦,殿名:凤策扬辉。东西有折角廊各14间。后殿为卷棚歇山殿5楹,前廊后厦,殿名;凤麟洲。东西配殿各两间。出西偏殿前南北粉墙月门,建有小式四角单檐方亭一座,叫:浩然亭。登亭四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山于亭南堆土阜石,将岛上景观,收藏于环山之中。院中种植梧桐数本,以期引凤求凰,足见匠心。院外苍松翠柏,后殿花坛牡丹花团锦簇。岛中南端,有汉白玉5拱平面曲桥与东部小岛相通,岛上正殿为5楹歇山筒瓦顶,前出廊,曰:颐养天和,东配殿曰:智者乐,西配殿曰:仁者寿。院子周围遍植翠柏苍松,与凤麟洲遥遥相对。
湖西岸边,建置“仙人承露台”,屹立在山顶的汉白玉石座上的铜仙人,双手托着承接仙露的铜盘,高举过顶,神态庄严,在祈求长生之道。
“仙人承露”源于汉武帝的传说。一个道士向汉武帝献计:用天上水汽凝成的仙露搅拌玉石的碎屑,一齐服用,可止阴气,永生阳气,便可以长生不老。汉武帝言听计从,下令建造了许多双手高举金盘的仙人来承露,以求长生。在绮春园里,这个传说变为了现实。
中央区园景包括展诗应律、春泽斋、生冬室、卧云轩以及轩南的一处由青山围成的特殊空间。
春泽斋的承心榭与水心榭临水建筑,与生冬室的北抱厦互相呼应,组成了一个以水为主的群体空间。生冬室南部的水体,略呈方形。在水面南端,横一小岛,岛上土山上突出卧云山,由生冬室南望,是一幅完整灵秀的山水风景画。
卧云轩南面,是由湖面与河流隔开来的一片“山地”。山地有几道山梁,沿着四周,犬牙交错,山上林木茂密,南北设两个出入口。进入山坳,爬上山去,东西两侧的秀美风景一览无余。如此处理的“山地空间”,这在三园实属特例,空间有限,气氛甚浓,山林、野趣、特立、幽静,似与世隔绝,凡尘不到。
清夏堂原名凤鹿洲,又叫清夏斋,是一处消夏闲居的典型环境。有限(仅0。7公顷)的围墙之内,布置了主体建筑、亭子和游廊;建平台,临小湖;活水处建流杯亭。南岸是一脉低矮的土山。园门开在西边。
流杯亭内,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渠,水从渠内缓慢地流过去。木制酒杯或漆杯斟满酒,放在水渠上游,酒杯象小船一样漂流,曲折前行。人们聚会在水渠旁,酒杯停在谁那里,谁就取杯畅饮。如此情景,在圆明园的坐石临流之兰亭已有体现。只是在这里细看曲水渠构成的图象,正看象龙头,反看象虎头。
畅和堂澄心堂它们位于绮春园西南隅,皆建于岛上,这里以水景为主。两堂所在的水面,建一道南北向的土堤,正南建凌虚亭,凌空耸峙于土山上,是堤的对景,又与东北部的仙人承露台遥相呼应,
“绮春园西南隅,旧有隙地,地名竹园”,后“亭台池沼坍废淤塞,爱(嘉庆)命修治之,疏通湮塞,引墙外新泉注园中旧沼,中岛建堂5楹,额曰:‘澄心’”。
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建造竹园时,命两淮盐政承办紫檀装修,共200余件,有“榴开百子”、“万代长春”、“芝仙祝寿”等花样。
多籽的石榴与桃子、佛手,是中国的三大吉祥果,合为“三多”:多子、多寿、多福。北齐时,高延宗纳李祖收之女为妃,妃子的母亲曾以两个大石榴献与帝王。高延宗不解,大臣魏收解释说:“石榴房中多子,今皇上新婚,妃母以石榴预兆子孙众多。”自此,以石榴祝愿多子的习俗更加流行。
正觉寺俗称喇嘛庙,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位于绮春园宫门的西边,后门与绮春园内部相通,有单独对外的南门。
建于乾隆年间,虽为庙宇建筑,但处于山环水抱,古柏与荷塘的浸润之中,是浓郁的园林氛围。隔鉴碧亭大湖与宫门相望,占地长150米、宽80米,前后共5进,入山门为天王殿,再入正宇三圣殿,再后为文殊阁。文殊阁外观独特雄壮,八角双檐亭式建筑,殿中藻井彩画以藏文作为装饰内容,是汉藏两族文化交流的见证,内奉文殊骑青狮之像,总高二长有余。最后一进为9间石楼,一层供奉五方佛,楼上供奉欢喜佛。前后有配殿,周围环绕的廊房是当年喇嘛的住所。
古柏森林掩映着红墙灰瓦的正觉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在圆明园的总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庚申(公元1860年)之劫,正觉寺幸免于难,成为圆明三园硕果仅存的一组民族式建筑,向世人诉说着圆明园两个多世纪的沧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