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之鬼魂与剧情
“鬼魂”主要出现在第一幕与第四幕中,整个剧本共有五幕,从他出场的位置便可知道“鬼魂”主要在剧本的开场与中间部分游荡,这种位置的安排究竟对整个剧情的发展产生怎样的效果,便是我接下来主要阐述的内容。
第一幕,共有五场,其中有三场讲到鬼魂,而我主要把它分为两个部分来说明,分别是沉默的鬼魂,控诉的鬼魂。
第一:军官卫士面前的沉默鬼魂:无声胜有声。
君王的鬼魂不在坟墓里安息却穿着盔甲,带着军人的怒容,以军人的步态无声地从军官卫士面前走过。他不说话,但他的令人不安的表情和全副武装引得军官卫士们惶恐、不安,随之而来的自然而然却又恰到好处的推测与猜想,挑起观众无限的疑惑:鬼魂为什么会出现?鬼魂会带来什么?鬼魂仅是预示着灾难?……。在观众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时,就会有强烈的兴趣观赏戏剧的下一场。这便是悬念的效用:悬念恰似夜间的月光,它是飘渺的、朦胧的、神秘的,魅力却无与伦比。但更为欢喜、惊叹的是鬼魂带来的效应不单单是设悬。
无声的鬼魂后牵引着的暗线,为着后文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就如同汩汩暗涌,已在蓄积力量,不久后便会翻腾起毁灭性的骇浪。
一:国王的鬼魂降临,定会使人内心恐慌不已,就像霍拉旭所说的:“它预示着重大变故将要来临”。这使得戏剧一开场便为下文中的国家处于“多事之秋”、社会动荡不安营造了沉重的严肃的气氛。
二:霍拉旭借着“裘利斯•凯撒”遇害前事例让我们知晓由鬼魂带来的征兆不止明处的危机,而暗含的灾难因着国王闭口不言,遮去了方向,这便引出了哈姆莱特亲见鬼魂的场景。
三:霍拉旭为解答卫士的由鬼魂引出的疑惑,道出了丹麦国将面临的一场危机:福丁布拉斯的儿子的复仇。外来的兵祸汹汹而来;同时在第一幕,第四场里,‘鬼魂无声地向哈姆莱特招手’,马西勒斯依据此种状况,说道:“丹麦国里恐怕有些不可告人的坏事。”这一正确的推测,道出了皇室内部的血雨腥风。如此看来“鬼魂的盔甲怒容”暗引的线索即是:外患内忧的现实,这就为下文哈姆雷特迟缓的复仇行为埋下了伏笔,他不单单要复仇,更重要的是如何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四:从霍拉旭的言语里,我们知道英国人们脑海里形成的一个观念:鬼魂从坟墓里出来,被定义为“灾难”的引领者。可作者却在戏剧的第一幕就用鬼魂来牵动,这不免让人感觉,这部戏剧注定是悲剧,而结尾尸体满布的舞台回应了这一“宿命观念”,首与尾相照应,布局严谨的同时,又让人们从内心涌出声声叹息:主人公哈姆莱特,他是被鬼魂绑缚的复仇王子,他所有的行动都被悲剧性结局控制着,无论他如何在痛苦里挣扎,等待着的惟有沉重与毁灭。
第二:哈姆莱特面前的鬼魂:控诉后的惊天雷
“谋杀”这一事件,在哈姆莱特的预感中,因此并未带给他太大的震惊。但对于整个戏剧而言,“鬼魂”扔下了一个“重量极”的贯穿全剧的矛盾冲突: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哈姆莱特为复仇所采取的行动与克劳狄斯谋杀哈姆莱特的诡计一一在这一条线索的引领下上演。
第四幕里的鬼魂究竟是“老国王的鬼魂”,还是哈姆莱特因精神恍惚幻想出的产物,我无法用明确的证确来给出合理的判断,但无论是“真鬼魂”还是假鬼魂,他对推动了情节发展的作用不会被抹去。
鬼魂出现的主要目的是:催促复仇。因此,哈姆莱特在鬼魂的斥责中逐渐清醒,不再过分指责自己的母亲,不再推移对克劳狄斯的复仇,他为哈姆莱特从“延宕王子”转变成“行动王子”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