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杂记
在外地人的印象中,义县人保守,不爱出门。义县人自己也说:“在家处处好,出门时时难”。可是,明清时代,义县人南下京津,北上东城(吉林、黑龙江),西入内蒙,东出奉天的足迹无处不在。义县人不仅善出行,更重出行,无论是经商还是走亲戚,出行前都要看日子。“出门三六九,回家二五八”,同时还要做各种准备,俗语说“穷家富路”,出行的盘缠不能吝啬;行程中更是讲究多多,形成一幅丰富的出行风俗图。
过去人们出门走的大道古称“官道”。大路的构筑以黄土沙石为材料,一到雨季泥泞不堪,异常艰难。古代义县的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沿大凌河有一条由历朝历代官府修筑的国道——辽西故道,是沟通关内外的必经之路。义县又是内蒙东部各盟通向大海的门户,全县有干线驿道5条,驿站10余个,南北通达,东西贯穿。各乡镇之间又有称之为“偏僻”的地方乡路相通。那时县城、重镇、大村交通要道,大多都有私办的客栈、车马店、留人小店。讲究一点儿的还有字号,如刘龙沟的“王家店”、头道河的“高家店”、城关的“八里铺子”。旧时店前用灯笼、旗子、门匾做招幌,有的干脆以门墙写字做广告。
义县人虽然恋家,但为生计所迫外出者不在少数。刘龙台一带牲口伢子,成年累月行走在通往科尔沁大草原的路上。在锦承线没有开通之前,从锦州经过义县境内的留龙沟、地藏寺、刘龙台到朝阳,有一条茶马古商道,它曾因有松岭、努鲁尔虎山层层阻隔,锦、朝两地运输不畅而兴旺达500多年、这条古商道联结着农耕民族与草原马背民族,来往的马帮用简易的花轱辘车、马垛子和骆驼垛子,把茶叶、食盐、布匹等物质运往草原,把蒙古马、羊毛、皮货带回内地。历史上义县先民跋涉在这条古商道上,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后来锦承线开通,古商道才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从锦州到朝阳,因为山高水深,地处荒僻,至今还有些地段保留着车辙的痕迹,未被现代文明浸染。其中以从义县地藏寺乡后杨树沟屯至碱滩沟屯长约3里的一段保留最为无缺。古商道沿途的村民平易近人,民风淳朴,依然死守着那份舒适祥和,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
这条道上,沿途有李家店、兰家店、倭瓜店,川心店……,虽然没有了昔日的繁华,这些村名,依然无声地述说着哪些古老的故事。
义县人还有一条通往境外的路,农村依然还保留着“下东城”的说法。遇到灾荒,外出逃荒的人就会扑奔黑龙江北大荒的望奎,绥化、海伦、宾县一带,这些人衣衫褴褛、扶老携幼、讨饭糊口、栖身破庙,很多人弃尸半道,十分凄凉。过去义县各地下东城的人很多,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数以万计的义县人涌进北大荒,成了第一代拓荒者,当地民谚道:“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没处找婆娘。”把外出谋生者悲凉的心情、行旅的艰辛、思乡的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留下了珍贵的旧时义县人出行风俗资料。
过去,住在山区的义县人,还发明了一种可载人运物兼顾的工具“驮鞍”,也叫“驮垛子”。用木头做一个拱形驮鞍,搭在牲口背上,一头固定一个活动驮架,秋天收拾庄稼,春天送粪,外出赶集上店,都用“驮鞍”。人还可以骑在中间,有时还可以将小孩放在“驮鞍”上。在弯弯的山路上,路长人少,赶垛子的人耐不住寂寞,放声吼几句民歌,粗犷的歌声与牲口脖子上的铃铛声在山谷间回荡,更加深了山的远阔,路的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