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代甘苦录 (五)
五、
光阴飞逝,十年浩劫——“文革”运动转眼间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接下来的时期被称为改革开放后,之前被称为改革开放前。以年份来说,49年至79年为前30年,79年至09年为后30年。这是一个已经过去了的历史阶段,在人们心中有深刻的印象。
虽然时间所处改革开放时期,但后三十年的前十年的前期,农民生活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中国农村的深重苦难并不因为政治运动的改变而改变,依然遵循着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规律进行着,磨蹭着。
王根荣祖上是根红苗正的三代贫农成分,因此他们一家在文革时期也没有遭什么难。只是政治运动非但没有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将农民的地位更坚定的打入地狱底层。
那是80年代初期,王根荣家的三女儿——根芳,银盆大脸越长越红润,粗眉毛,大鼻子大嘴巴,矮壮身材,粗犷胖少女形象确立。虽然生活并没有显著改善,但是年轻姑娘长得倒是壮实。胖瘦不受吃食优劣的影响,而取决于食物营养成分的吸收程度高低。
老夫妇俩为子女成家立业费尽心思,引根与根生先后出嫁、迎娶。家中虽然少了两张嘴巴,但同时少了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父母为子女操办婚事,早已山穷水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妇俩的年龄随之增加。
嫁出去的大女儿引根小家非常的不幸;在家的二儿子根生小家也心酸得无言。母亲李连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唯一剩下的便是暗中滴泪。老大、老二的悲惨家境令母亲痛不欲生,两个善良的子女被浸在心酸的污泥之中。年老体弱的老妇人为子女的事情操碎了心,也是无济于事。一个善良的农村老妇,她又有什么办法呢。她心眼再好,也是无能为力,不能扭转乾坤。尽自己的力量,为子女成家立业是作为父母的义务与责任。子女成家以后遭到的灾难,作为贫困的父母只能尽力而为,无力叹气,这也是农村的风俗习惯。
目前放在王根荣与李连珍面前的头等大事是为根芳操办婚事了。虎背熊腰,粗壮结实的根芳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李连珍此时又张罗着为根芳介绍对象,将她草草嫁人完事。根芳的男朋友与根芳倒是门当户对,天造地设的一对。毛脚女婿是一个正宗的底层农民,大字不识一箩筐,身体健壮,浑身是力,与粗壮的根芳配对的姻缘有农民的夫妻相。老三这农二代一路走来没有太大的风波与刺激,与大多数底层农民没有什么两样,完婚搞定,繁衍后代。小夫妻俩清一色的干体力劳动的正宗底层农民,此处不再阐述。
老夫妇俩嫁走了三女儿,家中还有四儿子雪生与末拖儿子跃生两个儿子。为了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雪生身上,老妇人将家中的经济全部扑在了雪生身上,由此引来根荣的反感。女人虽然没有能力,她不能帮助大女儿引根家与二儿子根生家脱离苦难。改革开放的春风似乎没有吹到这两户农二代的身上。但是她拼着命的要将四儿子雪生从泥地里顶出去,唯一脱离苦海的办法便是让他进大学深造,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吃国家的饭,跳出农字的苦海。别看李连珍大字不识一个,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她是看清了。也许当时她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觉得自己头上三个子女的遭遇太惨了。她可能是急中生智;也可能是走投无路。或许可能是雪生自个起的作用;再不可能便是上天在帮着雪生。家中上面几个子女尽管遭受着不幸,但是他们都是成年人,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中国现状,农民父母没有能力帮助解决子女婚后生活的困难。李连珍倾其所有,全力以赴,支持雪生好好读书。她祈盼雪生有所长进,为这个家长脸,在社会上争有一席之地,出人头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姐姐、哥哥们的惨景在雪生的眼中一览无余,雪生心中很清楚农民的酸苦。雪生从小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雪生埋头读书,两眼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老妇人支持雪生专心读书,王根荣总是东一棒子西一锤子的说风凉话。可这母子两都是天底下最有忍耐之心的人,让他一个人叽叽咕咕唠叨打闷雷,不予理睬。雪生念到了高中毕业,眼看即将高考,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惆怅。雪生看着母亲的艰辛,父亲的阴沉。为了他的深造,家中的经济被他一扫而空,他心中不好受。
弟弟跃生萝卜头,虽然头尖眼快,有心计的脾性像了父亲王根荣。但他心并不坏,最终的德行还是像母亲李连珍。他没与哥哥计较利益得失,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干活赚钱,跟着二哥——根生,在建筑队做泥瓦匠。母亲将末拖儿子跃生的泥瓦匠劳动报酬也一股脑儿投入至雪生的教育费用之中。
雪生却在最后冲刺阶段表现得令人失望,高考落榜,名落孙山。父亲王根荣如老鹰一样的阴沟脸容更阴沉得可怕了;母亲李连珍面对老头的阴气,儿子的郁闷,居然还能乐观面对,这样的女人真是世上难找了。母亲支持儿子正确对待,来年再考。雪生重振升学考试信心,准备第二年复读、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