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悠悠古韵腊园村

悠悠古韵腊园村

2013-10-14 14:42 作者:沧海一笑57 阅读量:37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湘南第一民俗文化古村落——腊元陈家

引子

没料到被古人称为荒蛮之地的郴州最南端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村落;没料到这个村落的文化是那样的厚重;没料到经过历史岁月的侵蚀,这个古民建筑群落还依然那么光彩夺目。

这个让人料不到的村落,就是被誉为湘南第一民俗文化古村落的宜章白沙腊元陈家!

追根溯源

永乐九年(1411年),从茶陵卫力梓树下奉调到宜章笆篱堡镇守了十年的千户陈闻中,因筑城屯田、镇匪安民有功,被朝廷加封为四品都尉。功成名就的他就思量着选址卜居,繁衍生息。

他信奉青山绿水出佳地的道理,于是,他从笆篱堡往南走去。

莫约走了四、五里路,他来到了一个好的所在。

只见那地方青山如黛,帽若乌纱,是子孙仕途有望的吉兆。还有那一溪潺潺的流水,一片葱郁的蜡树园林,又是子孙繁盛的吉兆。

天赐佳居,天赐佳居啊。感慨后的陈闻中打定了主意,卜居迁徙!

于是,一个叫做蜡园背陈家的村落就这样诞生了(后来,人们为了方便,改‘蜡’成‘腊’,改‘园’成‘元’,省掉‘背’字,简称腊元陈家)。

也许这里真是个风水宝地,600年后的今天,陈闻中真的子孙繁盛,族盛村兴,人才辈出。光居住在腊元陈家的陈闻中长子陈亨昂的后裔现在就达两千多人(据说居住在外的还有两千余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达一百余人。

腊元八景

每个都市,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渊源和地理景致,都会有历代的文人骚客弄出个八景和八景诗来,比如“燕京八景”、“潇湘八景”、“郴州八景”、“宜章八景”等等。“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所以,一个都市有八景和八景诗,那肯定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了。然而一个村落,一个被称之为荒蛮之地的偏僻村落也有八景和八景诗,那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腊元陈家八景分别是:蝴蝶联飞、双童论道、音流钟鼓、摇船进宝、乌纱展翅、高桂耸冠、白鹤衔珠、仙人着棋。据考,写八景诗的人全部是陈闻中的陈姓嫡传子孙,而且一人限作一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八人中,除了业儒陈文拔(老师,陈闻中第十世裔孙)外,其余的七人(陈闻中的第十二世应字辈裔孙:应举、应鹏、应元、应高、应贤、应抡、应权)全部是秀才和贡生!你可以想象,在楚湘南极之荒蛮之地,一个村落同时产生七个秀才和贡生,该是多么稀奇、多么辉煌的事情!

其实,你不必去想八景诗里具体的景致描写了,光听这雅趣横生的八景名字你就该醉了。所以,来这里你最好邀伴同行,不然,在绚丽多姿的八景里定会流连忘返、迷途不归。

民居风格

展现在你眼前的腊元陈家古民居,尽管其建筑风格与湘南一带明清期古民居传统风格类似,但它独特的浓郁的文化色彩定会让你感叹不已。

民居一色的青砖墙小青瓦。每栋房屋由天井、正厅、鼓扇、道齿、左右厢房组成。天井很小,一般用大块的青石砌成,晴天透光,雨天取氧;冬天得暖,夏天纳凉。天井的墙面上,诸如“敦行孝友师张仲,培养芝兰拟谢安”、“不羡莺迁超旧迹;贮看凤起壮新居”、“半榻松风披北苑,一帘花雨读南华”的对联比比皆是。正厅的两侧是前厅右厢房,正厅的后面,是用木板或砖石做的墙,也叫鼓扇。鼓扇的柱子上,一样的挂有典雅的对联:“许多世家无非积德,第一人品还是读书”、“齐家典则存三礼,经国文章在二南”等。鼓扇将厅的后面部分隔出,叫道齿,二层的楼梯,就从道齿里上。鼓扇的前面,摆放着香案,香案上面,供奉着神宗的灵位。

香案也是传播文化的极好阵地,“守东平王之格言,不外为善两字;遵司马公家训,只在积德一端”、“宜未雨而绸缪,斯言可鉴;无临渴而掘井,明训当遵”等格言,几乎在每一个香案中呈现。香案前面,摆着一张很大的八仙桌,这一般是家中男性长辈陪贵客喝茶和就餐的位置。八仙桌的下面,可以拖出来一张小的方桌,那是晚辈和妇女们吃饭的位置。厅两侧的墙边,摆着的是两排太师椅,供长辈和贵客饭后落座。

文化特点

腊元陈家的古民居,最大的特点是“门文化”。门,既是一栋房子的招牌,也是一个家庭的脸面。最讲究的人家,门槛是雕龙画凤的青石做的,门楣是镂空的木雕。门额上,则是内容丰富的门匾。门匾一般由砖石做好底子,成十五度角斜向上突出,再抹上掺有糯米的沙灰,然后刻写上自己喜欢的精短格言,浮雕出自己欣赏的山石花草。格言有“福曜临”、“和为贵”、“谦受益”、“忠厚传家”、“忠孝持有”、“耕读传家”、“浑金璞玉”、“奎璧联辉”、“彤云环绕”、“春华秋实”、“星占多贤”等等。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几百年前在这个偏僻乡村,竟然有一家农户,堂而皇之地将“青屋藏书”写在自己的门额上!

一般的人家,基本上都有两栋房屋。门头上雕龙画凤、匾额金光四射的,叫主厅,旁边还有一栋房屋结构一样,但大门没那么讲究的,叫私厅。主厅是主人的长辈和主人自己居住的,而私厅,则是主人的儿女、亲戚或是佣人居住的。

一对房屋组合,多对房屋排成行列,组合成几百户的建筑群落。那窄窄的横行竖排的悠悠石板小巷,将这些单立的民居串了起来,组成了腊元陈家独特的民俗风景。

每条巷道,都保留着最初的设计,流淌着清澈的溪水。每条小巷,都还残留着当年防盗的巷门。

踯躅在这青石小巷,眼凝望着门额上的字画,耳聆听着巷中的潺潺流水,足敲打着历史发出的天籁之音,你会情不自禁地敞开心扉,让你久载喧嚣的身心得到柔柔的按摩和洗礼。

建造之谜

一个颇有规模、颇有文化而又建筑有序的民居群落的形成,应该具备几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应该有一个有权有势有文化、而又大公无私的领头人。二是应该有一群家境殷实、丰衣足食的族人。三是应该有一帮国学底蕴深厚、懂得礼仪纲常的文化人。

一个村落,具备这样条件的族人,能不千古流芳?

可陈氏族人却没人知道腊元陈家的古民居群落何时所建?何人领头。

这就很让人费解。

泛黄的陈氏家谱里终于露显示出来了些端倪。

从仅存的十五届陈氏族谱看,最有看点的年代,是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这12年里,腊元陈家的族谱不仅得到了两次重修,而且,腊元陈家的八景诗也诞生于此期间。这个年代正是康乾盛世(1681年——1796年)的中末期。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趋势,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改尚武为崇文的腊元陈家,经过四十余年的和族奋斗,终于迎来了它经济和文化都十分兴盛的时期。达济天下是件不容易的事,作为一介庶民,还是从独善其身做起吧。那个业儒和门下的七个秀才主意拿定,便开始弄起老祖宗陈元龙所不齿的“求田问舍”来。他们首先重修了族谱,又挖空心思,模仿州县的谱志给腊元陈家也弄了个腊元八景,并每人作了一首八景诗。其后,他们再征得族人支持,准备因地制宜地择址新建全村整齐划一、风格相同的家居,将村落的中心背倚纱帽山。当时尽管族人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毕竟大家的家境都算殷实,所以都同意这样做。高兴坏了的那业儒和七个秀才,又思量着为了昭示和弘扬崇尚儒学、耕读传家的族旨,便帮每家每户的门额上都撰写了精短格言,并浮雕于其上。为了与众不同,秀才们在自己房子的门额上,还加画了各种风景图案,亲自题写了咏物诗镌刻于上。在他们天井的墙壁上,也刻上了诸如“敦行孝友师张仲,培养芝兰拟谢安”、“ 不羡莺迁超旧迹;贮看凤起壮新居”、“ 半榻松风披北苑,一帘花雨读南华”的诗联,再配上风景小品,并填上咏物诗,真个是雅韵逼人。

他们请来了技艺高深的工匠,将他们的各式艺术设想和作品,都镌刻或浮雕在石块、门楣、窗棂、墙壁、楼阁上。

于是,一个不言官与商,只重道德礼仪、耕读传家文化的而又有大量民间艺术的民居群落建成了。

后记

真得感谢陈氏始祖、笆篱堡四品都尉陈闻中在永乐九年(1411年)寻找了腊元陈家这么一个好的居家所在,也是感谢康乾盛世末期的陈氏族人建成的这些古民居群落。腊元陈家独特神奇的地理风景文化、技艺高超的泥塑石刻木刻文化、敦厚朴实的耕读儒家文化,使我领悟了湘南古民居文化的内涵,也使我浸染嚣尘的心灵得到了荡涤和净化。更重要的,是我跟长江流域和江浙一带的朋友谈起文化传承来,也有了些许底气。

这一趟真的没有白来,真的。

相关文章关键词

《悠悠古韵腊园村》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