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品莽山
莽山于我,其实就是我精神盛宴里的绿色菜肴,时常给我无以伦比的感官享受。因为我在制作这道菜肴时,或煎或炒或炖或蒸,或甜或酸或香或辣,所以每次品味莽山都有绝然不同感受。而莽山也似乎明白我的心思,在我面前尽情地摇曳着她绚丽多彩的丰姿,时红时粉时绿时黛,时晴时雨时雾时风,绝不雷同地把她的美丽赐予每一次前来的我。
是故,我乐此不疲地数十次登临莽山,并饱享了莽山的百态千姿之美。
色之莽山
杜甫诗中的翠柳和鸣叫着的那两只黄鹂,青天里冲霄而上的那一行白鹭,都不时光临着莽山,将一千多年的盛唐景观,穿越在了这群连绵不绝的山上。那翠,那黄,那青,那白,驾轻就熟地描摹着莽山动态和静态的美丽。
那心仪归隐的谢灵运,似乎在更久远的南朝时就来过莽山,睹其胜境闻其希声而忘形,叮叮当当就跌落了一串千古名句,于今捡来拭去历史的灰垢,果然鲜亮了得。诗曰: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先贤们当然没来过莽山,因为莽山属于原始生态第一山,原始生态,就说明罕有人迹。但我总觉得莽山有大师们的气息,因为他们的诗歌里,确实有莽山的独特的色彩和香味。比如李白的“山中尚含绿”,比如韩愈的“百般红紫斗芳菲”,比如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比如苏轼的“最是橙黄橘绿时”等等。
是的,莽山映山红的红,就是庾信“山花焰火燃”的红;莽山红豆杉的绿,就是李白“山中尚含绿”的绿;莽山松的翠,就是杜甫“两只黄鹂鸣翠柳”的翠;
莽山林泽湖的碧,就是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碧;莽山猛坑石晚霞的黄,就是岑参“日暮黄云高”的黄。
你如果选择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矗立于莽山猛坑石最高峰,俯瞰莽山全景,那该是一个何等惊心动魄的画面啊:连绵起伏的以绿黛为底的山峦中,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各种颜色灿然炫目,宛如一个巨大调色盘里的所有颜色都倾泼在了山上,形成了一幅巨大的中国南方山水画。而流动着的穿了五颜六色衣服的游客,使这幅画更加活泼,更加生动。
而且,这幅画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她的美丽,让你如此如醉,又常看常新。
只一点你必须明白,赤橙黄绿蓝靛紫是绝对不够描述莽山颜色的。单说那青山绿水,那白云蓝天,那金菊丹枫,那翠竹苍松,那玉溪银湖,那千红万紫,那近碧远黛等等,哪一景你能用这七色准确描摹?
真的,你即便拥有世界上所有的颜色,在绚丽多姿的莽山面前,你都有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之感。因为“景”的颜色你可以找到,而“意”的颜色你哪儿去找?
每个人观景的感受不同,也就是每个人的“意境“不同,所以,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描述他“意境”的颜色。
雾之莽山
你没有来过莽山十次以上,你就根本不明白什么是雾之莽山。
杜甫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尽管说的是天上的云变幻莫测,但把它用到莽山的雾中,也十分贴切。
其实,云就是升腾的雾,雾也是下落的云嘛。
你任何时候去莽山,基本上都会看到山峦上覆盖着洁白如棉的云雾。
云雾的变幻,远不是一个白衣苍狗就能概括的:它时而如薄纱轻舞,时而如绵羊驰奔,时而如白鹤亮翅,时而如白浪滔天……干脆,云雾就是个白色的精灵,她变幻着莫测的身姿,尽情地在群山里撒着欢。她时而升向天空,时而拂过山顶,时而沉落低谷,时而飞过山涧,时而飘过森林……
大山就是她的舞台,天空就是她的幕布,天籁就是她的音乐,她在精心地上演着自编自导的一场又一场动人心弦的魔幻舞剧。
如果你觉得我这样说虚幻,那你看天台山去。
天台山之雾,是雾之莽山这场魔幻舞剧中最迷人、最精彩、最高潮的情节。
第一次你或许什么也看不见,因为雾几乎全部覆盖了山峦,你眼前雾茫茫一片,除了雾还是雾。
第二次或许她开了恩,露出点远山的绰约风姿,或来个“犹抱琵琶半遮面”诱惑你。
这时你千万别气馁,更不要退缩,因为欣赏美是要代价的。你心诚了,她就显灵了。
你终于会在第N次登临中如愿以偿——
你矗立于观景台上,看乳白色的浓雾铺满在了眼前。倏地,远处的雾开始在挪动了。看,近处的雾也开始涌动!像舞台的幕布打开似的,天边的雾幔隐隐地退去,远处像变戏法似地出现了黄山的奇景。你正要手舞足蹈的时候,眼前的雾也如薄纱般徐徐撩开,一个美女的身姿若隐若现。你咽了咽口水,神凝气定,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终于,在众多游人的千呼万唤中,雾中的美女出来了!她苗条雅致,绰约多姿,看得大家目瞪口呆。
多美丽的小黄山,多漂亮的小仙女啊。不知谁在赞叹。
这美女,这美女竟然还害羞,只现身了半分钟,就又裹上了她的白纱。
众人意犹未尽,依然在等待着她的又一次现身。
这次她只吝啬地撩开了半边面纱,用亦真亦幻的娇容,把个游人们看得如痴如醉。
情随景生,喜欢附庸风雅的我灵感上身,顿时口占一绝:忽来忽去雾,似雨似晴天。亦幻亦真景,如痴如醉仙。
谜之莽山
莽山是注定要成为旅游胜地的,因为她的奇秀丰姿,更因为她的迷人面纱。面纱下,裹着无数的谜。
如果你孤身徜徉在鬼子寨的栈道上闻飞瀑拍打岩石的巨响,你独自矗立于瀑底的麻石边听流水撞击河床的轰鸣,间或飘来几声凄厉的小鸟鸣叫,你就会有毛骨悚然的感觉。你想,鬼子寨,真的就是成百上千的清兵们的葬身之地?
那推翻了明王朝的大顺帝李自成,真的兵败后归宿于莽山?贼子坪的残垣断壁里,真的隐藏着大顺军昔日的辉煌?李自成那从明朝皇宫里掠来的“九驴十八担”宝藏,真的躲藏在莽山的植被下?那口口相传的“石岩冲,三座桥,慢行百步走,三窑金”的秘诀,真的是破译这宝藏的钥匙?那闯王的爱女李兰芝,真的下嫁给了黄家畔的郎中黄法贵?那“奉天坪”、“马鞍山”、“米脂坳”、“太安寺”,“永昌庙”、“皇藏岩”等地名,为何与李自成有扯不完的瓜葛?
那只有中专学历的莽山烙铁头发现和研究者,如何就成了举世闻名的“蛇博士”?
为何那种叫做“烙铁头”的小青龙,全世界只有莽山才有?
回龙庙那去了“天堂”的八十七岁的女信徒,为何其真身白日不臭、数年不腐?
为何朱德总司令自南昌起义后一直兵败,但到了莽山回龙庙,卜到“马到成功”的卦后,就能一举取得湘南起义成功,并在以后的各种战役中无往不胜、所向披靡?
为何在全国各地华南虎绝迹的时候,近些年竟然又有人在莽山看见了它的蛛丝马迹?
以前叫“网山”的莽山?为何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赵家天子、西岭邓家三大将”的预言,真的是被“一国不能容二君”的李自成用铁钉坏了其龙脉?
……
莽山究竟有多少迷?我真的不知道。即便你是专家,面对莽山太多太多的为什么,估计也会和我一样回答说不知道的。更奇特的是,莽山的谜和莽山的树一样,会蓬勃生长的。
众多的不知道,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朦胧,诱惑着千百万游客慕名而至。
正因为莽山是一部永远也难以完全破译的密码,所以千百万游客回头再来。
莽山的千姿百态,我没能耐全部勾勒,寥寥几笔,也只是粗略的写意而已。诸君要饱尝、要细品,还是自己去的好。苏轼早就有观景心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相信,你心中莽山的千姿百态,肯定比我的更加丰姿,更加绰约,更加妩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