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
(一)走进建小
2010年3月26日上午,我校部分教师和三至五年级学生代表,怀着对我县建设路小学的向往,怀着对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热切期盼,怀着走出校园大门、聆听窗外声音的憧憬,到尉氏县建设路小学进行了参观、学习。
上午八点,建设路小学的全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对着学校大门的教学楼西侧的文化墙上,醒目地镶嵌着五个鎏金大字——“建小欢迎您”。这五个金灿灿的大字在玫瑰底色的衬托下、在争奇斗艳的鲜花簇拥下熠熠生辉。她热情地迎接着我们,也在时刻迎接着来自各地的教育同仁。她像一个慈祥的母亲,每天都在热情地将建小的师生召唤进这座充满激情、洒满幸福、洋溢笑声的绿色殿堂里。
教学楼前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昭示着这所新兴学校极富旺盛生命力的红彤彤的前景。教学楼前的绿茵操场给所有在这里从事工作和学习的人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活动空间。
漫步在操场西边宽阔的林荫大道上,触摸着大道两旁繁茂高大的梧桐树,禁不住对建小蓬勃的生机萌发颇多的感叹!坐在梧桐树下放置着的供人休憩的精致的石凳上,沐浴着从枝头树叶间飘洒下来的和煦阳光,让人感到惬意极了!
校园南面的文化墙上,是一幅幅设计精美的古诗词的图画,这些图画,一面显示了建小的办学理念,一面热情地在时刻教育、熏陶着每一个目睹她芳容的人。
操场与文化墙之间,是一片树木掩映的“山川”世界,那里的假山,那里的奇石,都无时地提醒着人们要具有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怀。沿着假山中的崎岖小路静静前行,跨过小桥,登上小山,欣赏着这里的山水,观赏着一棵棵争奇斗艳的花树,抚摸着小桥光滑的护栏,品味着小河水淙淙的欢笑,你会享受到一种曲径通幽的美妙。
在正对着国旗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大型雕塑:一对少男少女面对教学楼,手里捧着孩子们心爱的书本,他们身边有一颗正冉冉升起的五星。看着他们,我们仿佛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光明的未来,甚至你可以隐约地感悟到孩子们激情澎湃的雄心壮志,甚至你可以真切地抚摸到这所学校跳动着的腾飞脉搏。
建小的教室里,我校的学生代表被建小师生们新颖诵读古典诗词的形式吸引了,我校教师们在认真地观摩着建小师生的教学活动。建小的课堂里,有我校的学生代表回答的童音,有我校教师指导的爱语,也有两校学生的和谐之声。
老师们一边认真听课,一边认真记听课记录,一边浏览建小的教室文化,一边细心观察两校孩子们的和谐互动。
建小的教室里延伸、拓展着两校教师的探讨之路,也滋养、浸润着两校学生享受快乐教学的过程。
短短的两节课一眨眼的工夫就结束了,我们欣赏了建小的课间操。庞大的阵容,整齐的队列,多姿的表演,欢快的笑声,无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这样的学校生活!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能。
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多彩的校园生活的渴盼,看到了孩子们短暂的兴奋,看到了孩子们对教育均衡发展的乞求,看到了孩子们那天真稚嫩的童心和几近无助的哀怨……
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一股无可名状的滋味涌上我们的心头: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有享受这样教育的权利啊!
座谈会上,两校的教师坦诚相见,真诚交流,和谐探讨,情真意浓。教师们就教学的某些问题,热切讨论,教师们就课堂的某些细节,畅所欲言,教师们就学生作业的设置,各抒己见,教师们就各科的教学技巧,认真切磋。
(二)寻根问祖
新郑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根。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坐标,而中原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中华文化进入文明的门坎。黄帝的丰功伟绩就是做了很多发明创造,但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他创立了国家制度。而黄帝正因为最早创建原始国家体制,所以才被称为中国之原祖,我们才能够骄傲地说我们的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黄帝是中华文明最早的精神旗帜。基于此,在结束了建小的学习之后,我们又踏上了前往新郑的征程,开始了对轩辕黄帝的祭拜。
疾驰的车厢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淹没了教师们的议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遮盖了教师们的探讨,但是,孩子们的天真、率直驱赶走了我们的劳累,同时焕发出了我们新的教育激情。
新郑是一个新兴的县级市。透过车床的玻璃,看着新郑的一草一木,我们依稀感觉到:这片“红枣之乡”的热土,正借助着全球华人的祭祖热潮进行着新的图腾。
最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黄帝故里”对面的“百家姓文化广场”。人们都在努力地找寻着自己的姓氏并以此为快。应着“三熊宝鼎”的呼唤,踏着光滑的石板路,我们拾级而上,在“三熊宝鼎”下合影留念。站在“三熊宝鼎”高高的石台上,远望北面“黄帝故里”的正门,我们感慨万千: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第一面旗帜啊!
在两边布满黄色锦旗的“黄帝故里”主干道上,我们急促而又缓慢地走着、看着、思想着、困惑着,不知不觉间,我们穿过了一座非常“古老”的桥。其实,这是一座现代新修的桥,而桥下却是一座“古桥”。我想,可能5000年中,因为地壳运动,这儿发生了缓慢的凹陷运动,桥被历史尘土埋在了下面,忽一日,有人在此挖菜窖或者水井什么的,发现了这座桥,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上面的新桥。
越过前大殿,穿过祭拜堂,我们来到了祭祀广场。祭祀广场整体简洁,非常庄严。广场尽头中间是一处高台,台阶的正前方有一个永远不息的由世界著名运动员邓亚萍亲手点燃的天然气灯。台上正中是巨大的汉白玉黄帝塑像。我们在黄帝雕像前祭拜了我们的先祖,我们在黄帝雕像前祝福我们的国家,祝福我们的学校,同时也祝福我们自己。
回走在广场两侧的文化长廊中,品读着文化长廊中的诗词、对联,欣赏着文化长廊中的壁画,愈发使我们感觉到黄帝文化的厚重和博大。
当我们再次站在“黄帝故里”大门口的时候,回忆着刚刚过去的一幕幕,我们的眼前仿佛正在上演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烟雾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个强盛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的伟大复兴和迅速崛起。这么庞大的民族,让民族维持住尊严的话,需要有自己的旗帜。这种精神旗帜的第一面旗帜就是黄帝。黄帝的魅力在数千年之后的今天来看就非常重要了,他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血缘,而且是个兼容并包的血缘。
面对祖先,面对未来,面对历史文化,我们充满诚心与敬意,让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更多的信心去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去等待一个最好的明天。
(三)母亲河畔
下午四时,当太阳公公把金色的余晖尽情地挥洒在黄河上的时候,我们的车出现在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题写桥名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上。
车慢慢行驶在大桥宽阔的桥面上,我们惊喜地看着大桥两边的黄河:她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个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圣母在那里歇息一样。此时此刻,她是多么的安详啊!昔日奔腾的气势荡然无存,往日咆哮的壮观也无处找寻。黄河岸边的人们以及前来游玩的人们在她的慈祥、仁厚的怀抱里尽情的劳作、玩耍,她也没有丝毫的怨愤,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儿女的英姿,安祥地听着自己儿女的笑声,兴致地欣赏着自己儿女的歌声,默默地承受着自己儿女尽情地玩耍和不停地劳作给自己带来的阵阵隐痛。
花园口,是我们游览母亲河的好去处。
站在花园口的黄河观赏台上极目东望,黄河像一条黄白相间的绸带铺在中原大地的腹地,她向东伸展到望不到尽头的天际,她的无数的小溪流宛如这条黄白相间的绸带被风儿轻拂时飘动的皱褶。雾茫茫的西边天河合一,此时此刻,你才能真正地体味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妙。这就是黄河,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沿着观景台下那条无名的石阶小道,在船工的引导下,我们登上了旅游艇。旅游艇载着我们慢慢地驶向了黄河的腹地。看着艇子后面被游艇激起的层层波浪,听着浪花们奏起的欢快和乐,远眺黄河岸边的现代化景致,近观黄河水的混浊,感受着在母亲河的怀抱里的幸福,呼吸着母亲河那清新的空气,我们在黄河里不知不觉间已经游了有十多公里。
游艇把我们带到了黄河中间的一块沙滩上。同学们跳下船,走上沙滩,他们用黄河水洗手、洗手、再洗手,甚至于用自己喝过水的瓶子灌满黄河水,要把这些珍贵的黄河水带回自己的家。师生们在沙滩上无拘无束地欢笑、玩耍、留影……
望着黄河露底的区域,我们为没有欣赏到黄河滔滔东去的气势而感到惋惜,看着黄河中间缓缓东流的细水,我们为黄河昔日不能造福于百姓而痛心疾首。欣赏着横跨南北的黄河大桥和黄河两岸安居乐业的胜景,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时代强音又仿佛回荡在耳畔。
抬头望天,浮云在告诉我们黄河沿岸的飞速发展和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浮云也在向我们演奏黄河两岸环境治理的巨制乐章;低头看地,沙滩上残存的漂浮物在向人们诉说着旅游者的种种不雅的行为,脚下稀疏的泥沙在向我们讲述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惨状;
靠近花园口纪念碑,看着纪念碑顶部那高傲的头像,我们似乎听见了他嘶哑的泣诉,读着纪念碑那如泣如诉的碑文,我们仿佛看见了中华儿女艰难抗日的悲壮画面。
回望纪念碑的南方,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从我们的内心深处掩埋掉黄河水泛滥成灾的那一幕幕:汹涌的黄河水从蒋介石炸开的堤坝处疯狂南泄,本已疲敝的村落顷刻间变作汪洋,黄泛区的柴草、房顶漂浮在猛狮般的洪水之上无声无息,黄泛区的难民挣扎在饿虎般的洪水之上奄奄一息。幸存者背井离乡、拖儿带女,力图寻找一块儿栖身之地,罹难者强吞黄泥、怒瞪双眼,任凭泥沙将自己凶恶地掩埋……黄水过后,黄泛区泥沼遍布,村落无存,哀鸿遍野,乌鸦猖狂。可怜这些乌鸦啊,像恶魔般的日本兵那样在事无忌惮地叼食着我们祖先的血肉!只有那残存的几株枯树在无声地控诉着蒋介石的弥天大罪,在无力地驱赶着那些可恶的乌鸦。
回过头来,再细细打量这座纪念碑,我们发现,头像的眼睛红红的,布满了血丝,一滴滴的血从他的眼中流出来,变成了我们改革开放、奋勇图强的滚滚洪流。仿佛间,基座的缝隙间又有滴滴的泪水淌下,不知道是愤怒或是欣慰……
(四)路在何方
日暮时分,我们的车子沿着黄河大堤向着开封慢慢驶去。
回望黄河,此时她依然是那么的安详。看着匆匆离去的无际的人流,看着黄河上空缥缈的烟云,我们的心情特别沉重,“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迷茫,“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无奈一起涌上心头,是啊!我们的回归之路在哪里?我们农村教育的回归之路又在哪里啊?
说心里话,在我们去新郑的路上,我们的心就沉沉的。路途上的一点点小小的颠簸都揪着我们的心。我们这样做对吗?今天会一帆风顺吗?我们这样做孩子们的家长认可吗?
引领学生放飞梦想,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浏览祖国的秀美山川,体味祖国自然风景的精妙绝致,陶冶孩子们天真稚嫩的性情,培育孩子们初始的人文情怀,应该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啊!我们应该这样做啊!试想:假如没有对祖国秀美山川的游历,李白那么多精妙绝伦的诗句从何而来?如果不从伟大祖国的千山万水中寻寻觅觅,郦道元的《水经注》恐怕也不会有今天高不可及的文献价值……
学生的安全的确是关乎学生、社会与学校的头等大事,但是,如果考虑到了安全细节而又有必要的预案还要把孩子们禁锢在狭小的校园之内,孩子们又何谈美丽祖国、美丽家乡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难道孩子们不应该或者只能从课本上、媒体上了解校园以外的世界么?难道孩子们不应该或者只能从课本上、媒体上知道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幅员辽阔、崇山有多么高、河流有多么宽么?事情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性的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容忍幅度,最终决定着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由选择到难以选择,于是产生了一种无奈。然而再大的无奈也不可能堵塞后人选择的机会,因此,人类总是从无奈的产生中重新探索,重新出发。
我时刻不放弃对我们农村教育的美好祝祈,同时也恳求立志于农村教育的同仁们产生一种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
离开学校的时候,我们的心沉沉的,返回学校的时候,我们的心依然是沉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