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们的秉性――世界为何如此美丽?

我们的秉性――世界为何如此美丽?

2013-10-15 11:08 作者:南晓 阅读量:26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其举止言谈都各有差异;但如果到异国旅行,你会觉得周遭人们的生活习惯乃至音容笑貌都十分相似,以至可用“老外”统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常言道“入乡随俗”,然则乡土、乡俗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袅袅的炊烟、静谧的小路?抑或鲜花盛开的庭院、绿荫森森的天井?那么日新月异的长安街、拔地而起的新重庆呢?抑或云雾缭绕的高山茶林……那皆是一方水土,也都有各自的乡俗。

纵览全球,你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美丽。不分国别、无论城乡,其迷人的基调皆在于和谐、安定、有序。然而,世界为什么会这么美——这正是我的议题——那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秉性。

也许你会质疑“共同”——人和人不同,十根指头伸出来也不一般齐呀!但你是否也认同:十指连心,每根指头都有相通的神经?

暂且放下这一话题,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身边的动植物。你会发现“生命世界的许多现象是美丽、和谐、对称的。为什么某些花萼具有5个萼片?为什么动物在形态上基本是对称的?这些结构是生长的产物,它们为什么不同样地以混沌的和不受控制的方式产生出来,就像癌细胞一样呢?”(德弗里德里希.克拉默《混沌与秩序》)

的确,只要稍加留意,你便会认同克拉默教授的发现:美在和谐、美在秩序。梅开五瓣,朵朵如一,简约而典雅;榆叶互生,两两相对,井然而有序……如果朵朵花都疯长,片片叶都无序,自然界又会怎样?那只会混沌一片,美丽也就荡然无存。至此,你会由衷认同老子的自然之道——万物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存(见老子《道德经》)。你也会盛赞《易经》的精深——其“太极图”,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所展现出的正是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形象地表达出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宗的话题:我们的秉性。这,其实也可一言以蔽之曰“道法自然”。就像植物的花蕾与芽胞之萌发,每长出一枚,皆基于对前一枚和下一枚的相对位置而定位;生活中,我们也是在不断考察他人的行为的同时,形成自己关于道德的普遍原则,由此判断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如果说植物是因自然选择而保有了互惠互利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则是因人的天性——思维、意识而选择了共同的道德准则。

“我们的天性会被他人的行为触动,当所有人都对某个行为进行批评和指责的时候,我们就更加认为那种行为是错误的。当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公众一致时,我们就会觉得满意。我们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也不会成为公众指责的对象。此时我们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条行为准则——避免所有让我们变得可恨并会遭受指责的行为。相反,能够被我们和他人称赞的行为,会激起我们心中对人类的热爱、感激和赞美,我们开始希望实践这些相同的行为,并用它来规范我们的行动。”(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这就是我们的秉性,也即人们常说的自省、自律、自尊、自爱。笃信它,你会对人类充满信心,当然也会相信自己;你会由衷地认同“不经意的仁慈与不自觉的美德”;你会由自爱进而爱他、爱物、爱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和谐的星球。

道德其实无须说教,它本来存在于我们的秉性之中。即便你有所偏离,终究也会回归——只要你不愿成为社会的癌细胞。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们的秉性――世界为何如此美丽?》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