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乡关何处

乡关何处

2013-10-13 10:07 作者:石生鹏 阅读量:20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一)山重水复

新课程改革喊了几年了,但是在农村仍然是举步维艰,课改的帷幕刚一拉开,一个个问题就接踵而至。

第一: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严重挑战。

农村教师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而新一轮的课改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学是开放的,讲究生成与探究,注重合作与个性。可是考试怎么应付?成绩差了谁负责?一系列的问题时刻在困惑着领导、教师。这实际上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领导的管理观念也受到了挑战。

第二:课改的社会氛围难以形成。

课改工作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坚实的支撑力量,需要一种积极、主动地为课改提供意见和支持的社会氛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氛围却难以形成。首先,个别领导一时教育理念落后,对课改还没有高度重视。我认为:课改不但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界领导的神圣职责,是法律赋予的义务。校长应是课改的第一责任人,领导也应该与校长和教师们一样,对课改具有使命感和紧迫感,才能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其次,教师课改热情不高,干劲不够。这突出反映在有的教师不乐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对课改有种种不同的心态,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课改操心多、折腾多,吃亏多、工作量大、风险大。再者,农村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陈旧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定性思维也成了课改的极大阻力。

第三:农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还大有市场,“重形式、轻内容”的行为观念难以改变,“拿来主义”对农村教师的课改形成了管性思维。

第四: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教师素质相对较低、课改专业指导不到位也给教学中实施新理念造成了重重困难。

那么,农村就无法进行课改了么?不!一定要改!必须要改!关键是如何改。我认为:认为我们办学条件差,我们的教师能力差,我们的孩子笨,没法改,这恐怕不太合乎逻辑。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十九世纪初圣西门等人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没有七八年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也就不会有中国强大的今天;农村的教师选拔到县城任教不也都开辟出了他们自己的一片蓝天么?农村的孩子到城里上学不也照样能接受城市的教育模式么?既然我们承认落后的现实,我们为什么还不想方设法来改变这种现实呢?

当然,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能急躁冒进,不能要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必须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因地制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持之以恒,不怕失败,把课改看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远打算,教学质量一定不会差,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定会提高。另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想到:学生们来到学校,走进教室,他们为了什么?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课堂教学到底该追求什么?今天的校园生活、课堂生活孩子们觉得可爱吗?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孩子们这样的现实生活——异想天开有人欣赏,个性张扬受到鼓励,自由发展得到支持。

总之,我认为:对于课改,我们应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参与,不照抄照搬,要轻形式、重内容,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冷嘲热讽。一名教师仅仅作为一个课改的旁观者、甚至冷嘲热讽,在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我们肩负的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

二、柳暗花明

我校位于东、西万村两个行政村之间,东、西万村是全县出了名的经济发达村,村民们尝到了“科技致富”、“人才发家”的甜头后,更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那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村民便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县城去读书,当然,那里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都比我们农村学校要好得多!为了孩子们的前程,我不得不忍疼割爱地把他们送出校门;更为了更多孩子们的命运,我在思考:我们农村教育该向何处发展?我们的教学路在何方?是安于现状、自甘落后?还是飞出蚕茧、求得新生?

“向课改要质量,以质量保生源;以课改为载体,促进学校发展”,这是我们经过学习、讨论后确定的我校的办学方向。“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每一个方面”,是我进行课改的思想基础。

为此,我带领老师们尝试了以下做法:

(1)、点将题

以前,孩子们对考试畏缩不前,对神秘的试卷避而远之,对分数更是视如命根。为了让孩子们把考试当成游戏去做,为了让他们体味当老师的滋味,更为了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点将试题”。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点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适合他们学习水平的试题,然后让被“点将”的学生做,做完后交于设计试题的学生进行评阅。各科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当天或每周所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试题形式进行总结复习。

现在,所谓的考试已在孩子们的面前成为了“小菜一碟”,神秘的试卷已经成为孩子们精彩的课外生活。教育局张晓放主任看了我们的“点将台”后对我说:“这个办法好!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办法!”前来我校指导工作的兰考县教育考察团对我们的“手抄报”、“点将题”倍加赞赏:“农村孩子能够办出这样的手抄报、编出这样的练习题很值得我们学习!”教育局马长海主任拉着我的手连声说:“石校长,做得不错!做得不错!”

(2)、班级书架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大胆地把学校的图书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分发到各个班级,建立了“班级书架”。与此同时,我又向各班印发了《班级书架管理办法》,要求各班在妥善管理“班级书架”的同时,每周二下午第三节为全校统一的读书时间。每天下午上课前的时间,由各班图书管理员负责学生借阅图书。我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各班提出了不同的记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的要求。

教育局李长庚副局长看了我们的“班级书架”和学生学习笔记后对我说:“这个办法很不错!你要坚持下去!”并对我校的读书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育局宋自立局长、刘自立书记看了我们的“班级书架”后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好!学校资源不浪费,学生又能学到很多的课外知识。”教研室史秀得主任看了我们的“班级书架”后说:“这个办法很好嘛,学生到校后能学习点儿课本以外的东西,值得推广!”

(3)、国学花开

我们的国学教育办法、国学教育行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教研室史秀得主任看了我们的做法后说:“这个做法很好!让其他学校也学学吧。”

我们切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红花少年”评比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每月评比一次,每月表彰一次,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教育局多位领导对我们的这个评比活动十分满意。我们的“手抄报”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兄弟学校教师的交口称赞。

(4)、转换角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能只是喊在口头上,要想让他们变成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就必须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享受当教师的快乐,让他们体味做教师的辛苦。

经过反复考虑,2007年春季我确定先在五年级进行师生角色互换的尝试。

我首先要求老师把手中全部的教学参考资料发给学生,我又到外地购买了适合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要求老师在学生中着力培养“小老师”,把备课的方法、讲课的技能、提问的技巧教给学生。我和五年级的张桂英、王素平两位老师经常地走进教室、贴近学生,耐心指导、悉心教导、精心诱导。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地磨课,我们的“小老师”终于登上了他们心中神秘的三尺讲台。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孩子们的默契配合,活跃的课堂生活,激情的学习氛围,令我校多次到五年级观课的教师们惊奇叫绝,令前来我校观摩的兄弟学校的教师们青睐有加。

教育局孙隧洲书记观摩了“小老师”的风采后高兴地对我说:“你们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今后我还要来听你们的‘小老师’讲课。”教育局李长庚副局长兴奋地对我说:“看来你们的课改工作是扎实的!在你们学校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很不错!要坚持下去!”教育局刘自立书记对我说:“就是应该这样,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教育局宋自立局长听了我的介绍后,连声说好。并对我说:“就是应该这样。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

随着“小老师们”讲课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又思想着怎样才能更大幅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激活孩子的学习热情。

从2007年秋季开始,我大胆地尝试把作业的批改权、试卷的评阅权交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作业批改的愉悦又深切地体会到老师们批改作业的认真和艰辛,同时,又使孩子们了解了自己作业的不足之处,还给他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试卷评阅,既揭开了试卷评阅的神秘面纱,又使孩子们掌握了大量的做题技巧,同时,又给孩子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5)、安全温馨提示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除了在学校书写醒目的墙体标语外,又规定每周一上午早读时间为全校统一的安全教育时间。我除了督察各班的安全教育外,每月检查一次各班的安全教育记录。四年级班主任张桂英老师率先在四年级搞了一个“安全温馨提示”小黑板,提醒学生本周安全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学生要预防的安全隐患,效果很好。于是,我就把这种办法推广到其他各班,我又给各班配置了“安全温馨提示”小黑板,并对各班的操作提出了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具体要求。在近阶段“手、足、口病”的预防过程中,它的确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6)、吐旧纳新

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了帮助教师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教法,我于2009年2月将《感悟素质教育丛书》分别发给每一位教师,又给他们每人配发了一本《课堂教学技巧》。要求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作好笔记,并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我带头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向教师们讲解,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讲解。其他教师认真听讲,认真记录。这样既督促了教师的学习,又使教师们达到了资源共享。

我经常要求教师们要多读书、多学习,在教学中要勇于探索,要大胆尝试,敢于创新,要摸索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教法,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还指导教师根据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笔记,我还鼓励并指导教师们积极写教学论文。

我还要求教师们要大练教学基本功,我向教师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要写一张钢笔字展示在教师“展示栏”里给学生作出榜样。我还经常走进教室,听教师们讲课,与教师们座谈、交流,经常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我校二年级青年教师张静深情地对我说:“跟着你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我的引领下,教师们的学习、工作热情十分高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心血没有白费,如今,我的那些可敬的教师们已经迈出了艰难的步子走向了课改之路,我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已经尝到了课改的甘甜。

三年级教师韩新房已是五十五岁的老教师了,但他依然在尝试着用普通话上课,并且在积极地学习新理论、探索新教法;四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张桂英已经四十八岁了,还在艰难地探索教法,热情地帮助青年教师,她不但对语文学科进行了大胆地革新,还对《品德与社会》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探索;四年级数学教师王素平任劳任怨,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和孩子们一起摸索校园舞的做法;二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吴占英把自己写的教学笔记念给她班的宝宝们听……就是他们的努力才有了学校的今天!

(三)泪水与泪水

2008年6月24日,对我来说是个相当难忘的日子。

这天下午,我到五年级教室传达了我镇六年级集中在初中的办法后,孩子们在教室里有的趴在课上哭泣,有的蹲在地上哭泣,有的放声大哭,有的用拳头捶着教室的墙壁泣不成声,有的扑在张桂英、王素平老师的怀里哭着不愿离去。

当我从我的办公室出来要回家的时候,办公室前的水泥地上跪着二十多个给我磕头的泪流满面的孩子们。我把孩子们扶起来,强忍着泪水向他们解释六年级的招生办法。这时,有的孩子扑在我的怀里放声大哭,有的跪在地上磕着头哀求我:“校长啊!你行行好,让我们在这上六年级吧!我们不想走,再让我们跟着张老师、王老师上一年学吧!我们保证听您的话,保证不违犯学校的纪律……!”有的学生哭着对我说:“校长啊!你就这么狠心吗?你不要我们了吗?”,有的学生跪在操场上对着教学楼一边磕头,一边大喊:“学校不要我们了!老师不要我们了!”……

农历2009年3月14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是我的生日。教研室史秀得主任得知我患了感冒不顾我的谢绝把药送到了我们学校,他对我说:“我是来给你送健康来了,身体是工作的本钱,你要保重啊!”当我和王流芳校长陪同史主任调研了我镇的几所学校疲惫地回到学校时,已是下午放学时间了,我坐在办公室里休息,这时,老师们给我献上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看着生日蛋糕上“祝石校长生日快乐、心想事成”的字样时,我的心里百感交集,除了向老师们说“谢谢”之外,别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我强忍着泪水吃下了一块大大的蛋糕。

这难道说不是课改吗?最起码这些是我们的课改带来的又一方面的成果!就是课改缩小了我和教师们的距离,就是课改建立起了师生新的感情,就是课改使领导和我这个普通的教师建立了友谊。

四、路在脚下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只是做了一点点我应该做的事情,离领导、社会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不妥之处,万请指正。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我只是一个课改工作的对话者,一个课改话题的提供者,一个个人意见的表述者,同时,我也是一个课改的实践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努力把我思考的东西尽量说出来、尽力做出来!

相关文章关键词

《乡关何处》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