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读毛泽东诗词(101)

我读毛泽东诗词(101)

2013-10-15 15:36 作者:郝哥 阅读量:31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临江仙

给丁玲同志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三十年代是鲁迅旗下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2年入党。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其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解放后,丁玲致力于新中国的文艺领导工作和文学编辑工作,并坚持文学创作。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劳动十二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五年。1984年平反。

1986年3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1933年5月14日,因从事革命文学运动,丁玲在上海遭国民党便衣暗探绑架,后被软禁达三年之久,1936年受宋庆龄、何香凝、鲁迅等和党组织救援,获释并逃离南京,后赴陕北,到达保安。丁玲是第一个从国统区来到陕北苏区的名作家。这对于长期钻山沟的共产党人来说,无疑是一件盛事,丁玲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

丁玲与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是中学时代的同窗好友,早在长沙读书时就闻知毛泽东的大名,知道他是个奇人。这时,丁玲与毛泽东才算有了真正的接触。

素以活泼、开朗称著的丁玲一身男装,神似一个俊小伙子,毫无生疏拘束之感,倒像个久别的游子重回到亲人身边一样,激动得一双浓眉大眼噙着泪光,当天便向毛泽东介绍了自己的身世。

丁玲向毛泽东谈起杨开慧,因两人志趣相同,说话投机,杨开慧大她三岁,常以姐妹相称。毛泽东听了丁玲的话,不免勾起了往事,稍停一会儿,才用浓重的湘潭话风趣地说:“我们是真正的老乡啊,老乡见老乡,不必泪汪汪了。你比我还小十一岁,算个小妹吧!”没等丁玲答话,他又说:“你大老远来到这里,打算做点什么事呢?”丁玲干脆坚定地回答:“当红军!”毛泽东用慈祥的目光望着面前的假小子:“当红军?”丁玲点点头。毛泽东说:“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还有一仗打,又能赶得上,跟杨尚昆(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他们前方总政治部上前线去吧。”接着要警卫员叫来杨尚昆,让他们互相认识。

丁玲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协会,并担任主席。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称赞“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

西安事变爆发后,丁玲随军南下。丁玲来到陕西省陇山,跟随红一方面军一军团行动。在炮火硝烟中,丁玲写下第一篇记述红军战斗的佳作《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

散文传回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激动不已,他欣然挥毫写下这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并用电报发往红一方面军,遥赠丁玲。

1937年春,丁玲从前线回到延安,会见毛泽东。毛泽东在一张巴掌大的白色油光纸上,用毛笔以横书的方式写下十行字,送给丁玲。丁玲接过来一看,正是那首在军用电报中传来的《临江仙》。

她很珍惜地保存着这帧字迹。胡风听说了,要去看,她便托胡风保管。胡风随手将这张小纸条夹在一本大书里,过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等到丁玲来索要原迹时,胡风哪里还记得搁到那本书里去了。丁玲后悔不已。

胡风死后,夫人梅志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这帧“失落”了几十年的真迹。

延安整风期间,丁玲听说主管中央社会部的康生在中央党校讲,丁玲在南京自首过,便去找毛泽东,要求组织上对她在南京被囚禁的一段历史予以审查和澄清。1940年元旦,陈云把中组部的审查结论通知丁玲,特意告诉她,结论的最后一句“应该认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是毛泽东亲自加上去的。1942年丁玲写了《三八节有感》的文章,受到一些高级干部的激烈批评,毛泽东曾为她说话:《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毛泽东诚恳地对丁玲说:“内部批评,一定要估计人家的长处,肯定优点,再谈缺点,人家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丁玲深受启发,后来说:“这话给我印象很深,我一直记在心上。”延安文艺座谈会时照相,毛泽东还特意站起来问:“丁玲在哪里呢?照相坐近一点么,不要明年再写《三八节有感》。”

1946年春,丁玲动笔写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历时两年完稿。1948年3月在西柏坡,毛泽东读了这本书的初稿,称赞不已,遂对身边的负责同志说:“丁玲很有才气,就是少一点基层锻炼,有机会让她当几年县委书记,那就更好了。”

遥想当年,毛泽东对丁玲赞誉有加。再想到,“文革”时,丁玲身陷囹圄,不禁扼腕唏嘘。

1952年,因为在周扬的问题上,丁玲“口无遮拦”,让毛泽东产生了误解,成为后来丁玲厄运的“青萍之末”。

后来,当有人对丁玲说:“你对毛主席那样虔诚,那样热爱,而他还是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点了你的名……”她却说:“毛主席有缺点,晚年更有大错误,当然可以写,但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是不会写的。有人想全盘否定毛主席,甚至想打倒他,这是不能允许的!”我“不能给妄图全盘否定他和打倒他的人提供把柄”。

还有人说她保守、僵化,是一个“左”派。她则说:“需要丁玲当右派的时候,就把丁玲打成大右派;现在,他们是解放派,需要我丁玲当‘左’派,我就成了他们所指责的保守呀、僵化呀,随他们去吧,我丁玲就是丁玲!”

人们当然想象不到,这位著名的女作家的惟一心愿是什么?

丁玲说:“我的终身遗憾,就是没有在毛主席生前,能听他说那么一句话:‘丁玲改造过来了’!”

听来,不知令人感到欣慰还是心酸。

四言诗

祭黄帝陵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

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

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致辞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事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黄帝,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领袖,本姓公孙,因曾居轩辕之丘,号居姬水,改姓姬。炎帝、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后炎黄再激战于坂泉;炎帝败服黄帝。两部落结成联盟,黄帝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号称天子,代神农掌管天下,以有土德,故号黄帝。炎、黄于是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始祖。

黄帝陵,轩辕黄帝的陵墓,简称黄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黄帝庙中残存北宋以来的碑石50多块,刻有汉族及满、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祭文。

公元1937年4月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国共两党经过十年内战后,同时派代表到黄帝陵共同祭奠祖先。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受毛泽东和朱德派遣,代表边区各界人民在黄帝陵祭奠仪式上宣读了毛泽东亲撰的祭文。

其时,距“七七事变”不足百日,正当日本侵略者对华大举进攻的前夕。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诗人毛泽东借清明祭奠黄帝陵之机,写下祭奠始祖的祭文,讨伐日寇的檄文,忆炎黄赫赫始祖,叹近世变乱沧桑,激励亿兆,卫国救民。

这种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他的这首四言诗《祭黄帝陵》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祭文通篇充满民族自豪和自信,洋溢着浓烈的爱国热忱与必胜信念,不啻为一篇高唱入云的抗日宣言。“东等不才,剑履俱奋。万里崎崛,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震彻云霄的呐喊,流露出诗人磅礴的爱国激情。

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历朝历代都有其自有的祭奠方式。民族危亡之时,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当起民族解放的重任,其所作所为不负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

在历代祭文中,毛泽东的《祭黄帝陵》出类拔萃!

大气浩然,气贯斗牛的《祭黄帝陵》刻在黄帝陵的碑石上,回荡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永彪史册。

毛泽东的祭文共五十六句,而国民党亦有一篇三十二句的祭文。致祭代表是张继和顾祝同。祭文,据说是蒋介石写的。国民党的祭文除了小序“焕发我民族之精神”一语尚有些现实感外,其他都非常程式化,通篇仅限于追述黄帝功业,一句未提团结抗日之事。

二文孰优孰劣,立见分明。

附: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

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成与宾从。

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

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

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尚飨!

(待续)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读毛泽东诗词(101)》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