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中篇小说《小城市》读后
徐则臣的中篇小说《小城市》在《收获》2010年第6期发表后,旋即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2011年第一期选载,可知这篇小说值得一读。更何况,徐则臣是我博客里和左岸论坛的好友,好友的作品更是应该好好读一读的。
由农村到城市,这是每一个农村读书人经历的或是向往的基本历程。故乡的苍天厚土结实了自己的肉躯,故乡的风雨雷电润染了自己的灵魂,故乡是自己的初生父母啊。可在羽翼渐丰后,大家都毅然决然地离开他!远方有都市,尽管都市是他乡,但他乡的高楼大厦装点了自己放飞的梦想,他乡的喧闹繁华丰厚了自己辉煌的履历,他乡是自己的再生父母啊!所以,他乡游子的灵与肉中,“故乡”是永远的痛!而“故乡”与“他乡”,永远纠结着游子的心。正因为这份纠结,徐则臣用敬畏的心,为故乡写了一系列莺飞草长;也用感恩的心,为都市写了一系列午夜华灯。而《小城市》,则是徐则臣由农村到都市、再由都市返农村的一个情感中继站,或说是能够理清这份纠结的一个必然衔接处。
《小城市》写的是一个叫彭泽的京都副刊编辑回乡之旅发生的故事。说回乡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故乡虽然属于小城市,但小城市不属于故乡。说故事,其实也很勉强,一个三万多字的中篇,竟然就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故事。然而,就这没有什么故事的小说,我引得我一连看了两遍!一种平实,一种真诚,一种亲切,一种象征,一种意境,一种沉切,一种感悟,一种悸动,一股脑向我涌来,我真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
尽管没有离奇的故事,但我记住了人:焦虑着迷茫着的彭泽,能耐着爽快着的老初,憧憬着浪漫着的朱砂,现实着持重着的高康健等等,组成了当今社会比较典型的众生相。也记住了主人公彭泽(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本人)在纷繁尘世中,本“我”的无奈与认同,真“我”的焦灼与困惑。
《小城市》依然可以看出经典(传统)。经典是徐则臣小说创作中一直心慕手追的,特别是属于同一语言体系的经典。无论是他的农村系列还是都市系列,都可以看出他对经典的可以追求,甚至模仿。《小城市》里,依然可以读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经典作家的平实而诗意的语境,也能读出鲁迅等大家的宏大而深邃构思。
《小城市》依然可以看出先锋(前卫)。读徐则臣的作品,不仅能感受到八十年代“先锋派”的影响,也能感到80后和90后作家的前卫。《小城市》也不例外,无论在叙述、语言方面,还是在结构、意蕴等方面,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先锋和前卫。比如语言和叙述除了有平实的经典特征外,其实还有很多新时期的调侃、机智和趣味。小说第二节开始反复出现的噩梦,以及主人公内心深藏的那个青山碧水的梦想,就有极其先锋的象征意义等。
《小城市》依然可以看出个性(自我)。在70后以后的作家群中,徐则臣的语言和叙述风格是独一无二的。或许这取决于他的三分经典,三分前卫,再加四分睿智,组成了他的语言和叙述特色:平和而充满诗意,鲜活而感染力强等。当然,更个性的是,徐则臣在这篇小说中,真实地切入了思索的自我。他让主人公“彭泽”这个不二人选,带着心有戚戚的他,在《小城市》去走了一遭。他在认识主人公的过程中,又重新认识了自我。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艺术相通,其实就是无论什么类别的艺术,比如书法、比如舞蹈、比如美术、比如音乐、比如文学等等,不外乎就是三种语汇的掌握。第一是经典(传统)语汇,第二是先锋(前卫)语汇,第三是个性(自我)语汇。在掌握第一语汇的基础上,掌握第二语汇,再探索总结出第三语汇,你就离成功不远了——或者说你已经成功了。
显然,徐则臣是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这三种语汇的,他当然成功了。